右侧“开辟烟瘴万代彰”浮雕
“开辟烟瘴万代彰”的雕像描绘了珠玑巷人竹筏南迁的场景:一艘排筏,男子掌桨,女子抱孩,老者携着包袱,他们眼神带着坚定和憧憬,正向南方,逐浪前行。
矗立在珠玑古道上的明末修建的城门式门楼
珠玑巷是中原人为避战祸而移居岭南的重要聚居地,适应了岭南地区的气候和生活习惯,重新创业。部分人继续南迁至珠江三角洲,再由珠三角散迁至东南亚一带。
斑驳的古道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道旁低矮陈旧的房屋,见证了曾经的繁华。
上千年来的迁进迁出,远至海外落叶生根,形成了如今的根系一脉、叶茂全球的景象。东南亚一带华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居民,当年就是经由珠玑巷,而迁居到现在的地方。
珠玑巷民风古朴民情淳厚,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珠玑古巷上的赵氏宗祠
在岭南深处的这条巷陌里,《百家姓》列出的姓氏,很多都可在这里找到。小小的珠玑巷是中华姓氏展览的大舞台。随便走进一间幽静的祖屋,有奉祀的姓氏祖公牌位,厚而发黄的姓氏族谱记载了先人悲惨的迁徙史。
倒映沙水的双龙桥
沈氏家训
祖居纪念牌坊
在现今珠三角,不少姓氏族谱上记载的先辈均来自于这里,这就是为什么珠玑巷是珠三角和东南亚的珠玑巷后裔认祖寻宗的地方,他们把珠玑巷奉为自己的宗族发祥地。
黎氏宗祠两侧对联“宗支昌盛,世代流芳“
珠玑巷频繁且大规模的移民主要出现在唐末开始的战乱、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纷扰时期。期间,不时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处于战乱中心的中原百姓只好落荒而逃,而偏远的粤北却有幸成了他们逃难的避风港。
近年不少珠江三角洲的人到珠玑巷拜祖,民间捐资重新修建了一批祠堂。
珠玑巷繁荣的商贸、沙水镇周围可开垦的荒地,像绿洲一样吸纳着奔逃至此的难民。到南宋末年,大批难民入迁南雄,使珠玑巷的人数达到了高峰。
刘氏大宗祠有着漂亮的屋脊
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使得中原战乱的烽火越过长江燃至岭南,曾经为避风港的珠玑巷也被推向了战争的旋涡,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又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
钟氏纪念馆前一对可爱的雄狮子
他们的南迁对开发珠江三角洲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
郑氏纪念馆
他们到了珠江三角洲后,与那里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迈开了具有开发意义的新步伐,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
寻根姓氏已达到183姓
他们也迅速繁衍成为那里的巨家旺族,还有许多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远涉重洋,成了海外华侨,为开发海外诸国也作出了应有贡献。
珠玑巷确实不愧为珠江三角洲人民以及广大华侨值得永远怀念的故乡。随着珠玑古巷知名度的提高和世界旅游寻根热的增温,每年来此旅游和问祖寻根的游客达几十万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