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流淌的摸底河,也许在古蜀国时已经存在!

通过小桥跨过摸底河,来到金沙陈列馆,
在遗迹馆出土的文物都在陈列馆展出。
金沙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两栋主体建筑,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就象两片叶子飘落在摸底河两岸的大地上。
在金沙陈列馆里展出的大量文物中,有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具,其中有木质、铜质、石质、骨质的生产生活,此外还发现了一些陶制纺织工具、陶制捕鱼工具、铜箭、石矛等狩猎工具。
陶器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瓶、盉、尖底盏、尖底杯、尖底罐、高领罐、圈足高领罐、圈足罐、圈足盆、圈足钵、圈足杯、瓮、高柄杯形器、束腰形器座、圈足杯、扁壶等。这些器物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器,还有的可能是礼器。
木质器物非常容易腐朽,这件木耜发现于金沙遗址生活区的一个“水塘”中,由于环境潮湿,才得以保存下来。经过文物保护专家的辛勤工作,据说请了日本专家,我们今天才得以见到它。
尖底陶罐体积庞大无法立稳,专家推测是埋在地里,用来储藏粮食,古蜀人开始种粮食了?

斧、锛、杵、凿等生活生产用石器
古人认为“石之美者为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美石都是当时之人的心爱之物,自然之美。
金沙陈列馆展出更多的是祭祀文物,古人对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祖先神祗有着极高的敬畏和感恩心理。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神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在重大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时常举行各种虔诚的祭祀仪礼,表达对各类神灵的敬仰与崇拜,希望与天地间诸多神灵达到沟通,以求得诸神的保护与庇佑。接下来我们走进了金沙人的神巫世界,体昧一次金沙人的心灵之旅。
除了青铜立人的正面,我特意拍了侧面,青铜立人手中握着什么样的器物?
青铜立人身份有大巫、蜀王等说法,他头上戴着插有旋转的弧形芒状饰的涡形帽圈,手上高举着神圣的祭品,腰间插着象征权力的杖饰。青铜立人手中握着什么样的器物是个谜,有太阳的神树枝、玉琮、象牙和木制或竹制的法具神筒等多种说法,还有人认为是巫师做法时的一种手势。我个人认为接近倒数第二中说法,木质器物,在地下住的时间太长腐烂掉了。

之前说过,金沙出土象牙基本回填了,这是未回填的一只和一些
象牙尖,硅胶浸泡保护。
在金沙出土了大量的象牙,有完整的象牙、象牙段、象牙片、象牙尖、象牙珠、象牙柱状器、象牙条状器等,如此集中大量出土象牙的情况,在国内外还是第一次,这说明象牙对于古蜀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石虎光秃秃没有尾巴,却在屁股上发现一洞。
虎的形象整体看去,威猛而狞厉,自然而拙朴,在静态之中蕴藏着动感,生机勃勃,充满力量。这件石虎雕刻细腻,入骨三分,造型完美,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

这是虎尾巴,也有洞,古蜀人知道尾巴易断,用木头连接身体和尾巴。

注意到第五号展品,掏雕玉环链,三个小型玉环,环环相套,三个环上面没有任何开口,完全掏雕出来的,说明玉器加工中已出现活环掏雕的技艺,极为精巧。

这是金沙陈列馆中的部分玉璋,金沙出土的玉璋大多选材精良,造型优美,加工精细。璋是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重要的礼器之一,其功用学术界有祭天、拜日、祈年、祀山川、兵符、馈赠等多种说法,很多人名字里会有“璋”字源于此吧?瞎猜的。
十节玉琮形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圆地方”和“四面八方”的宇宙观;玉琮的每节以转角为中心构成四个简化人面纹,其中一面的上部还阴刻一神人图案。玉琮中有一孔相通,传达“贯通天地”之深刻含义,是古代社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政治、宗教制度的体现。
有领玉璧,感觉像传说中的和氏璧,出土时,两面呈现不同颜色,阳面呈紫蓝色,阴面呈浅白色。有阴阳面的玉璧,真是神奇。这种现象因为玉器因自身矿物质成分不均匀,受埋藏环境影响的神奇变化。
玉钺是先秦时期象征君王政治军事权利的礼仪用器,金沙玉钺制作精细,品级极高,深刻地表现出其使用者的地位与等级。感觉也像传说中的和氏璧。
龟甲上面布满钻、凿和烧灼的痕迹,这是古蜀人在龟甲一面先挖或钻出不透的孔,然后用火烧灼此处,另一面就会产生裂纹,根据裂纹判断要卜问事情的吉凶,中原地区的商和西周时期都盛行这一习俗,并刻字记录,就是我们知道的“甲骨文”,不过金沙的甲骨上没有刻文字。
袖珍型的金面具,为了看清面具的鼻孔,右侧这张拍摄视点较低。
这件袖珍型的金面具高3.7厘米,重5克。人像圆圆的脸,圆圆的下巴,耳朵外展,耳面锤揲出耳廓线,耳垂有凹入但未贯通的穿孔。眉毛略略凸起,好似新月。鼻梁高直,双眼、鼻孔及嘴镂空,嘴成微张的形状,似乎还略带笑意,显得神秘而深邃。小巧可爱型金面具。
眼睛型铜器
“眼睛”是古蜀人特别崇拜的对象,镂空的眼睛形器具有神秘诡异的宗教色彩。对眼睛的神化,实际上是古人内心期望的延伸与扩张,表达了其渴望认识宇宙的崇高精神。古蜀文明的“眼睛崇拜”现象,是中国考古独一无二的发现。
金冠带,反光较重看不清上面的图案,遗憾。
这是一条金冠带,整件器物锤揲成形,由四组相同的图案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条鱼、一支箭、一只鸟和一个圆圈。这条金带长约40厘米,宽2厘米,戴在手臂上长了,系在腰间又短了,最大可能是戴在头顶的,金冠带犹如皇冠,图案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与威仪。

展台上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金饰的原件,右下角是展厅外的仿制品。
国宝级的文物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含金量达到了94.2%,为金沙遗址中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太阳神鸟”寓意深远、线条流畅、极富韵律,是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代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十二道顺时针旋转的光芒与四只逆向飞翔的神鸟,表达了远古先民对太阳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四凤朝阳,祥瑞吉祥,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太阳神鸟给人以巨大的感召与动力。
当领略了金沙的雄浑壮阔与奇幻绚烂后,不禁会问,神秘的金沙来自哪里?
从金沙出土的大量文物及文化信息显示与三星堆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三星堆衰落消亡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金沙大约在公元前1200-前600年应是古蜀国第二个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金沙正好与之相接踵。我记得早年在介绍三星堆文章看到精美的文物真是太兴奋了,结束语里古蜀国到三星堆后去向不明,让我记忆犹新,原来金沙是三星堆的传承。
古蜀国到金沙又去了哪里?当金沙文明被历史的风雨洗尽铅华,早期蜀文化之文脉却蜿蜒潜行、承传不坠。成都平原发现的大量战国时代遗迹与遗物明晰地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晚期蜀文化图卷,年代约为公元前600年—前300年。巨大的船形棺(我在宽窄巷看到)、精美的漆木器及至今难以释读的“巴蜀图语”等,皆是当时文明的见证。金沙流行的陶尖底盏,在战国早期还有较多的发现都清楚地表明了金沙的大致去向这点。
上承三星堆,下传晚期蜀文化的金沙王国的发现,找到了三星堆的流向和战国蜀文化的源头。岁月掩埋了金沙,也保存了金沙。随着现代文明的步伐,一个过去我们从不知晓的国度,一段失落的文明,就这样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虽然还有很多谜团,古蜀国最终融入中华大家庭那是一定的。
秋水喜欢逛博物馆,展品太多了,略写一二,
照片为手机拍摄,部分文字来自讲解员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