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2011-12-16 15:13: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15、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 |
|||
过程与方法 |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知识方面的)的了解。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
教学重点 |
1、品味语言。2、体会意境。 3、诵读并背诵。 |
||||
教学难点 |
1、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2、体会诗歌意境。 |
||||
教学流程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指导 |
教学随笔 |
|
揭示目标 |
1,朗读《钱塘湖春行》。 2.作家作品简介 3.赏析。 4、背诵默写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 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一生写了很多诗, 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2,就诗歌不理解之处质疑。 |
教师点拨: 1、要求读得富有节奏感,读出感情。 七言诗句节拍有 2/2/2/1,2/2/1/2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2、补充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
|
|
指导自学 |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2、诗人的游踪: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
1、学生合作学习:赏析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2、学生合作学习 3、学生合作学习 4、学生合作: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合作探究: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
1、教师点拨: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教师点拨: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
|
|
教 师 点 拨 |
小结: |
学生归纳:合作学习 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人从大处落笔,颔联写莺燕,颈联写花草,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
教师点拨: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
|
|
当堂 训练 |
背诵与默写 |
|
|
|
|
教学反思 |
|
||||
板书: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行
至
乱、浅、渐欲、才能、
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