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评|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标签:
诗赏读一诗一评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王智勇网络发文 |
分类: 发表情况 |
一诗一评 |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代表作品有《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未选择的路》等。
弗罗斯特的诗对广泛的各式各样的读者都有吸引力,因为它可以用那么多的不同方式来欣赏。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同20世纪多数诗人截然不同。他不进行诗歌形式的试验与改革,而是反复声称满足于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他学习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用贴近普通男女使用的语言抒发感情,描述日常生活的事件与情景。因此,他的作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的矫揉造作和感伤悲切的诗歌相比似乎“毫无诗意”。他还受19世纪英国诗人勃朗宁的影响,在诗歌中运用戏剧独白或对话的手法。他对古希腊和古拉丁语作家,特别是忒奥克里托斯和维吉尔的研究,使他打下了写作牧歌的基础。他采用通俗上口的语言、人们熟知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新英格兰地区宁静乡村的道德风尚。然而,他的诗歌并不仅仅记录为人忽略的自然界事物或乡野村民的举止行为。他对大自然的描写常常是深刻的、象征性的,甚至蕴含形而上学的意义。他的优秀诗篇常常超越个人的外观同内心世界、他人、大自然以及整个宇宙的直接关系,以某种方式说明他的深刻宗教信仰所依据的价值观。尽管他诗歌中相当一部分描写恐惧和疑虑,但总的倾向还是积极向上的。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托马斯·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这些都是外界对弗罗斯特的评价,而弗罗斯特本人是怎么看待自己和诗歌的呢?下面我们节选了弗罗斯特两首诗歌以及一段访谈,来让大家对他能有更深的认识。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两条路分叉于黄色树林里,
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脚步,
作为旅行者,我久久伫立
沿着一条路眺望,尽目力所及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蜿蜒而去;
于是走上另一条同样美的路径 ,
或许是有着更好的原因,
它需要踩踏,因为杂草丛生;
虽然经过那里的往来行人
其实曾几乎同样磨损它们。
那天早晨,两条路同样躺在
草叶里,尚未被脚步踩得发黑。
哦,第一条我留给改日再来!
但我知晓路跟路如何连接,
我怀疑是否还会返回。
我将一边叹息一边讲述这经过:
在许多年后,在某个地方:
两条路分叉于树林里,而我——
我选择了一条更少人走的路,
这使得一切都不一样。
远洋译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绵延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佚名 译
王智勇诗评:
《未选择的路》,诗题与内文是相反的,那种未知的神秘和另一种可能性一直萦绕在作者脑海中。
诗人是通过形象传达意念的,避免训诫,增强感染,林中的两条路与人生面临选择的两条路重合在秋日的清晨。
诗从生活经验出发,舒缓的叙述语调,将读者带入林中漫步。描述性的语言,有谣曲的韵律。唐朝诗人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有这样的句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唐代歌行体与这首诗歌在吟咏主题上颇为类似,发声方式不同在于李白是激越的,弗罗斯特是略带缠绵的。
因为不能同时涉足,“我”在路口久久伫立,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情绪是犹疑的,望向一条路消失于丛林深处,但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诗人的理由完全出于追求美的本能:因为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之所以称为路,说明也曾有人走过,只是甚少旅人走过,说明更荒僻。
下面是回忆性的语调,时间拉回到那天清晨,总括性地说两条道被落叶覆盖,无人涉足,保持天真状态,作者发出一声感叹,另一条路留待改日踏访。
再接着一个转折,由生活经验提升到人生感怀。路径绵延无尽头,猛回头,已百年身。设想多年以后,在某地回首往事,林中的两条路依然清晰,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不从俗流,孤身探险,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作家柳青有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仅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也指出了歧路关头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弗罗斯特坚持在自己选定的人生道路上走下去,没有朝三暮四,不无功而返,他一生追寻诗歌之美,终于在美国诗坛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首诗歌是其一生的写照,诗题可以理解为轻微的对抉择的无奈嘲弄以及对永难踏足的人生另一种可能的轻声叹息和略表遗憾,而选择是喜好所决定的,一生的道路由足印铺就。
The Road Not Taken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5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10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15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20
庞清明:为变形的世界发现新的美——读谭延桐诗歌《有些声音是刨出来的》
陈超:诗艺清话 46-54 | 好诗,还要在潜意识中激起幽鸣
陈超:诗艺清话 31-45 | 诗,是个体生命和语言的瞬间展开
陈超:诗艺清话 1-15 | 诗永远应该是让人梦萦魂牵的东西
诗赏读|在读与写中与您相见
长按二维码,关注诗赏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