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的伪作部分 ——袭人、平儿说“月钱”

(2012-02-24 04:25:57)
标签:

红楼梦

第三十九回

袭人

问月钱

有异文

分文繁

文简组

列本

是伪作

分类: 红楼梦版本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的伪作部分       
                  
                  ——袭人、平儿说“月钱”

       

       关键词 三十九回 月钱 利钱 文繁 文简 列本 伪作

                         吕材桢

    第三十九回的伪作部分,已知的有两个:一个是大家吃完螃
蟹,“约往贾母王夫人处问安。袭人和平儿同往前去,让平儿到
房里坐坐,便问道:‘这个月的月钱为什么还不放?’”(己卯
本。后文未注明出处的,同此。)平儿作了回答。另一个是平儿
离开袭人以后,“只见”凤姐打发的一个丫头来找她,两人之间
有一段对话。
    这后一个对话,在脂本的本子里,只见于晋本(梦觉主人序
本)和舒序本。前一个,即本文要讨论的,见于脂本的八个本子:
已、庚、王府、戚本和列、杨、舒、晋本;我们把它称为《月钱》
以方便讨论。
    这八个本子,因文字的多寡分成明显不同的两组:文简组和
文繁组,已、庚、王府、戚为文简组,列、杨、舒、晋为文繁组。
    笔者认为,文繁组系由文简组敷衍而来,是伪作。
    我们以列本(俄藏本)和己卯本为对象,依次考察列、己二
本《月钱》的文字情况,列本所增之文的错讹之处,列本与文繁
组其它三本(杨、舒、晋)的关系。

    一、列、己二本《月钱》的文字情况

    在“众婆子丫头打扫亭子,收洗盃盘。袭人便和平儿一同往前
去,袭人因让平儿到房里坐坐”(列本)之后,列、己二本开始
分道扬镳,出现了异文。
    
    1、列本的文字情况

    我们按列本原著的格式把《月钱》这段文字复制如下:

      再吃一钟茶平儿因说不吃茶了再来
    罢一面说一面便要出去袭人又叫住问
    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太太的还没
    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
    跟前又见方近无人悄悄说道你快别问
    横竖再迟两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
    什么唬的你这样儿平儿悄声告诉他道
    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
    人使呢等别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
    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可不许告诉一
    个人去袭人笑道他难到还短钱使还没
    个足厌何苦还操这心平儿笑道何曾不
    是呢他这几年只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  
    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
    十两八两零碎攒了又放出去只他这梯
    己利钱
                        
    “翻出出”中的第一个“出”字已划去,所以列本实有241字。
    《月钱》,己、庚本的文字有四处异文,列本均同己本:
    
    放给人使呢          己、列
    放给人使  了        庚 

    他难到  还短钱使    己、列
    他难  道还短钱使   

    何苦还操这心        己、列
    何苦操这心己、    

    他的公费月例        己、列
    他的    月例公费   

    所以,列本《月钱》的底本同己本。

    2、己本的文字情况

    我们按20字一行的格式把它的《月钱》这段文字抄录如下:    

    便问道这个月的月钱为什么还不放平儿见问忙
    悄悄说道迟两天就放了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
    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利钱收齐了才放呢你可
    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袭人笑道他难到还短钱使何
    苦还操这心平儿笑道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他
    的公费月例放出去利钱

    计110字,还不到列本的一半。

    二、列本所增之文的错讹之处
  
    列本多出之文是后加的,不是原文。
    我们把列、己二本的文字排列在一起,列本的在上,己本的
在下,对照着看,对列本增文的错讹之处加以评议(评议文字前
冠以*号):

    再吃一钟茶。平儿因说:“不吃茶了,再来罢。”一面说,
    一面便要出去。袭人又叫住……(列)
   
    *己本阙如。我们把这几句与其上文连起来看一下:

    大家约着往贾母王夫人处问安……袭人便和平儿一同往前去,
    袭人因让平儿到房里坐坐,再吃一钟茶。平儿因说:“不吃
    茶了,再来罢。”一面说,一面便要出去。袭人又叫住……
    (列)

    让:请人接受招待。袭人好意邀请,邀请的信息有两个:坐
坐,吃茶。平儿因说:“不吃茶了,再来罢。”这是平儿的回答:
她没接受袭人的邀请。——两人还在去看贾母的路上。平儿本来
就没进“房里”,所以也就谈不上“要出去”的问题。下面的例
子才是正确无误的:
   
    鸳鸯已知话俱被宝玉听了,只伏在石头上装睡。宝玉推他笑
    道:“这石头上冷,咱们回房里去睡,岂不好?”说着拉起
    鸳鸯来,又忙让平儿来家坐吃茶。平儿和袭人都劝鸳鸯走,
    鸳鸯方立起身来,四人竟往怡红院来(第46回)

  
      问道:            (列)
    便问道:            (己)
 
    *己本的上下文是:

    袭人和平儿同往前去,让平儿到房里坐坐,便问道:‘这个
    月的月钱为什么还不放?

    “便”连接连个先后的动作:先“坐”后“问”。“坐”与
“问”就都在“房里”了!
    

    “这个月的月钱,
    “这个月的月钱,                         

    连老太太、太太的还没放呢,是为什么?”
                              为什么还不放?”
  
    *“连老太太、太太的还没放呢”这句话是增文,它有五处
错误:
    第一,袭人问的“这个月的月钱”,只是是宝玉的月钱,不
涉及她人。平儿解释完了以后,袭人说,她自己并不缺钱,“就
只预备我们那一个。”(列本同)她关心的是宝玉。这是她“让
平儿到房里坐坐,便问道 ”的主旨。主旨只有一个,没有第二
个。“连老太太、太太的还没放呢”
    第二,袭人是个足不出户,死守着怡红院的人,她怎么消息
突然灵通起来,知道“连老太太、太太的还没放呢”?另外,以
性格而论,她是“第二个宝钗”,她即使知道“老太太、太太的
还没放”,她会给她的童年好友平儿出难题吗?她会把矛头指向
凤姐----深得贾母欢心、实权在握的王夫人的侄女——吗?
    第三,“连老太太、太太的还没放”:这与王熙凤平时的为
人、一贯的作风相左。她唯王夫人之命是听,只以取乐于贾母为
事,她敢不按时发放贾母、王夫人的月钱吗?
    第四,王夫人时时监督着发放月钱这件大事,“老太太、太
太的还没放”是不可能的事。在本回之前,王夫人曾两次过问此
事:

    说话之间,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
    母问他:“月钱放完了不曾?”熙凤道:“月钱也放完了…
    …”(第3回)
    王夫人问道:“正要问你,如今赵姨娘、周姨娘的月例多少?”
    凤姐道:“那是定例,每人二两。赵姨娘有环兄弟的二两,
    共是四两,另外四串钱。”王夫人道:“可都按数给他们?”
    凤姐见问的奇,忙道:“怎么不按数给!”王夫人道:“前
    儿我恍惚听见有人报怨,说短了一吊钱,是什么原故?”
    凤姐忙笑道……(第36回)

    事关“姨娘”,王夫人连提了三个问题,顶的很紧;事关“老
太太”,王夫人更会在意,容不得有任何疏忽。
    第五,袭人、平儿两人的对话快结束的时候,袭人笑道:“拿
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列本同)

    “你们主子奴才”指凤姐、平儿。“拿着我们的钱”的“我
们”指“下人”:凤姐放债生利用的钱与“老太太、太太的”无
关。
   
    平儿见问,
    平儿见问,                        

    忙转身至袭人跟前,又见方近无人,
   

    *“转身”是个动-宾结构,我们常说“转个身”,“转过身
去”等,所以这里的“转身至”是不通的。当然,也可以把这个
句子重新标点,改为“忙转身,至袭人跟前”,使“至”字成为
动词,可是这样一来,袭人与平儿中间就有了距离,与“一面说,
一面便要出去。袭人又叫住……”的叙述很不相符了。——而且,
平儿用得着“转身”吗?她们本来很可能是“并肩”或“面对面”
坐着的!
    “又见方近无人”:她们两人一问一答,一开始就没有一个
旁人在场。“方近”,庚辰本只有一例:“方近一千三百里地”
(第53回),不单用,是“方圆、四周”的意思;这里的“方近”
单用,与庚辰本不同。    

    悄悄说道:
    悄悄说道:

   “你快别问,
   
    *己本阙如。

    横竖再迟两天就放了。”
          迟两天就放了。”

   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的你这样儿!”平儿悄声告诉他
   道:
   
   *己本阙如,但第55回有一段相似的问“月钱”的故事:

   正说着,只见秋纹走来。众媳妇忙赶着问好……平儿悄问:
   “回什么?”秋纹道:“问一问宝玉的月银、我们的月钱多
    早晚才领。”

    问“月钱”是很正常的事,可以当庭广众地问。问宝玉的,
更是如此。平儿不会“唬的”“这样儿”的。连放债的事也不
忌讳,本回(第39回)在《月钱》之后,接着写道:

    平儿……说着,同周瑞家的引了刘姥姥往贾母这边来。二
    门口该班小厮们见了平儿出来,都站起来了,有两个又跑
    上来……平儿道:“明儿一早来。听着……带个信儿给旺
    儿,就说奶奶的话,问着他:剩的利钱,明儿若不交了来,
    奶奶也不要了,就越性送他使罢。”(列本)

    说话的地点是“二门口”附近,在场的有周瑞家的、刘姥
姥、二个该班的小厮。平儿说得很清楚:放债的是“奶奶”凤
姐,收债的是旺儿;利钱还没收齐,“剩的利钱”,“明儿”
有用。----放月钱。透明度很高,既不神秘,也不紧张。

    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
    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

    *“早已支了”:这才是机密,要保密的,“可不许告诉一
个人去”。

      别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
    等    利钱收      齐了才放呢。

    *“别处”指“另一处或另几处”。这个“别处”来得没头
没脑:它与哪一处、哪几处相比呢?

    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你  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也是后增的。有了两个“告诉”
和两个“你”,句子读起来就很不通顺。如果保留己本句子的标
点,也读不通:“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我才告诉”又不通了:毛病出在“告诉”这个词。这里应
该用“说”:“因为是你,我才说,你可不许……”

    袭人笑道: 
    袭人笑道:

    他难到还短钱使?
    他难到还短钱使?

    *“到”,当作“道”。列本因袭己本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还没个足厌!
 
    *己本阙如。袭人对凤姐不会怨恨到这个地步。另外,和
   “方近”一样,“足厌”也只出现过一次(第43回)。列
   《月钱》使用了一些不常见的词语。

    何苦还操这心。
    何苦还操这心。

    平儿笑道:
    平儿笑道“

    何曾不是呢?

    *己本阙如。袭人都说不出“还没个足厌!”这样狠毒的话
来,知情人平儿就对更不会了。
    下面的异文,我们把它们合在一起讨论:
    
    他这几年,只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
    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又放出去,只他这梯己
    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列)
     
    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他的公费月例放出去,利钱,
    (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己)
   
    《月钱》的异文于“利钱”结束。从括号里的文字(含)开
始,各本不再分有文繁。文简两组之分。
    上引列本的文字虽然详细,但这些详细的文字提供的信息却
是模模糊的。写凤姐放债,原著有多处,每次都提供或重复了一
些精确的细节,从而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完整的

    凤姐儿方坐下,问道:“家里有什么事么?”平儿方端了茶
    来,递了过去,说道:“没有什么事。就是那三百两银子的
    利银,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列本,第11回)

    时间是“十二月初二”,利银是“三百两”,是凤姐的配房
旺儿媳妇送来的。——上面说过,在外收债的是他男人旺儿。
    第16回又提到了一次:

    (平儿)“旺儿嫂子越发连个成算也没了。”说着,又走到
凤姐身边,悄悄说道:“奶奶那利钱银子,迟不送来,早不送来,
这会子二爷在家,他且送这个来了。(列本,第16回)
 
    时间是两年以后,还是年底,贾琏带着黛玉刚从苏州回来,
还是年底。钱,还是“那利钱银子”,送来的人还是旺儿嫂子。
重复了的细节告诉我们:情况依旧,凤姐放债一帆风顺。
    平儿在第39回还提到了利钱的事,我们再引用一遍:

    听着……带个信儿给旺儿,就说奶奶的话,问着他:剩的利
    钱,明儿若不交了来,奶奶也不要了,就越性送他使罢。”
   (列本)

    时间又过去了将近两年,若以第11回“那三百两银子的利银,
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作为第一年来计算,这是第五个年头
的秋天了,第37回两次提到“利钱”(还有一次便是“等利钱收
齐了才放呢”那一句),这样的重复是有用的,它点明:收债已
是不太顺利的了。——结束放债见于第72回。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列本的细节,就会发现:“他这几年,
只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
十两八两……”提供的是模糊的(“几百”)或两可的(“十两
八两”)数字,所增添的文字于原著“凤姐放债”的故事毫无贡
献。(待续)

 

                          2012年2月22日

                                          于住所
   

    参考书目:

        同前。 

     

     * 版权所有。出版须经本人同意。
       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本文出处。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您的关心和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