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书讯】端午节的美食:《小粽子,小粽子》@蒲蒲兰绘本馆

标签:
365《小粽子小粽子》蒲蒲兰绘本馆 |
分类: 新书书讯 |
图书简介
中文书名 《小粽子,小粽子》
中文系列名
作者 卷儿
绘者 卷儿
书号 ISBN978-7-5056-3447-3
开本
出版社 连环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定价 36元
开本 20开
纸张 纯质纸
印张 2.75
装订 精装
阅读建议 2岁以上亲子共读
重点推荐语
童言童语童趣
传统也可以很现代,美食也可以很可爱
儿童文学作家“花婆婆”方素珍、儿童阅读专家王林真诚推荐
小小粽子聚焦南北甜咸之争,求同存异发扬大大美食文化
Q弹的软糯质感,专属的家乡味道,共同的成长记忆
一南一北聚焦文化之争,一甜一咸品味家乡之情
内容简介
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美食符号,由于南北方文化差异大,各地食材和口味不同,自古就有“南北甜咸”之争。在端午节这一天,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小粽子们陆续汇聚在淮河码头。甜队有大枣粽、豆沙粽、八宝粽,咸队有蛋黄粽、火腿粽以及小川粽。一开始大家只是暗自比拼同伴数量的多寡,后来被看热闹的鱼儿们起哄,甜咸两队小粽子开始为了各自团队的“荣誉”争吵起来。到底是甜的好,还是咸的好呢?小朋友们心里有答案吗?正当甜咸两队争得面红耳赤之时,一个神秘的竹筒从河面上漂浮过来……
作者简介
卷儿
本名王婧,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动画学博士,在校主讲绘本赏析、绘本创作、插画设计等相关课程。作品《饺子和汤圆》(任晶晶
作者后记
以爱之名,为爱创作
孩子就是我的灵感源泉。2014年,我有了第一个宝贝,也因此与绘本有了不解之缘。从成为妈妈的那一刻起,耳畔总有一个声音在轻声呼唤:“来吧,为孩子们做点事情吧。”为孩子做点什么呢?不如就拿起画笔,为孩子们画点书吧。从开设绘本创作课程,到怯怯地投石问路,再到如今看着自己的绘本走上货架,一切仿佛都是命运使然。
给孩子,尤其是低幼儿童做书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要了解孩子的心智发育特点,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到家长的择书理念。之所以选择做传统美食文化主题,是因为它既能兼顾家长对知识性读物的需求,也能满足孩子们对吃的渴望。
《小粽子,小粽子》是继《饺子和汤圆》之后,我的第二部原创绘本。如果说《饺子和汤圆》是我瞬间的灵感喷涌,那么《小粽子,小粽子》就是我精心设计的一出让你唇齿留香的好戏。
一年端午节,晚餐时先生端上一盘粽子,那香喷喷的粽叶味儿令人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将粽米团塞进嘴里,可怎料它竟然是咸的!从来没有吃过咸粽子的我,一脸困惑地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来自南方的先生。为什么南方会有咸的粽子?为什么北方人更偏爱甜的粽子?从那一刻起,我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故事种子,而今它终于得以开花结果了。
《小粽子,小粽子》是我第一部图文兼顾的绘本。为了能够呈现更好的戏剧效果,我尽量压缩旁白的篇幅,增加角色对话内容,从而增加观众的临场观影感和情绪带入感。而就画面来说,为了还原粽米团软糯Q弹的质感,在绘画材料的选择上着实费了不少功夫。水彩、彩铅、蜡笔试过后效果都差强人意,而唯独细腻柔和的色粉不仅完美的还原了粽子的软糯气质,还多了几分搅动味蕾的视觉刺激。
这本书创意之初,原本没有片尾的那首《甜甜咸咸之歌》。某日帮儿子洗澡,这“淘气包”在澡盆里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又坐下,每次坐下还大声喊一句:“扑通!”也不知为何,那时的我就有了给小粽子写首歌的想法。可是不懂乐理,也不怎么会弹奏,怎么办呢?于是我把声音录下来,让朋友帮着写出谱子,用乐器弹奏出来,然后和大宝一起合唱留念,整个过程新奇而有趣。这就是原创的魅力,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你不期而遇,但这种探索未知的感觉又实在让人着迷。就这样,一首简简单单的,听上去并不完整的曲子,却有了它特殊的意义。爸爸妈妈和孩子读完故事后,一定要记得扫描后环衬上的二维码,跟着美妙旋律一起唱起来吧!“甜甜咸咸,不甜不咸……”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一直陪伴我左右的蒲蒲兰的每一位朋友,尤其是我可爱的编辑媛媛和月月,没有他们对原创的这份责任,“小粽子”恐怕还在冰箱里速冻着。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两位好朋友——大帅和海燕,他们居然听懂了我五音不全的哼唱,而且把它弹成如此动听的旋律,他们简直太棒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教会我什么是责任和担当,感谢先生一直以来对我创作绘本的支持,感谢上苍赐予我两个这么可爱的小宝贝,感恩这个充满爱的世界!
精彩导读
“甜咸之争”与文化记忆
中国幅员辽阔、山川险阻,各地气候、物产、民风俱有差异,造成食材各有特色、口味各擅胜场,前人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即是非常粗略地勾勒出四方风味之别。有差异就会有比较,即使是同一食材,在不同地区亦有不同处理方式。饮食习惯和本土主义使得人们难免偏爱家乡味,现下“甜咸之争”正是这种偏爱的表达,而《小粽子,小粽子》则以俏皮童趣的方式将这一争执形象化地呈现出来。
争执的开场还算和谐:蛋黄粽和大枣粽裸裎相见、友好问候,但从两者所坐位置空间距离上看明显有着心理隔阂。豆沙粽、火腿粽、川粽、八宝粽次第出场,远近亲疏、分党论派,甜咸之争,一目了然。一旦加入偏好的变量,戏剧化的演进就开始了。双方你来我往,交替穿插,随着镜头的推进、焦点的集中和叙事的加速,画面空间的挤迫感越来越强,火药味儿也越来越浓,及至鱼儿们(其实是“对书大嚼”的孩子们)的话火上浇油,甜咸大战一触即发。忽而不甜也不咸、可甜也可咸的竹筒粽爷爷(传说最早即以竹筒包糯米祀屈原)出场,方才化解危机。
作者将递增型的穿插对战模式和食物拟人化形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叙事上明晰的节奏感,营造出强烈的儿童趣味和游戏性,并可持续拓展为现实对抗竞技游戏。这一趣味性和游戏性也体现在部分文字设计有意的押韵及最后的《甜甜咸咸之歌》上,它们契合着幼儿天然的音乐敏感性,非常适合在亲子阅读时成人和幼儿开展语言游戏。
作为画家卷儿的“中华传统美食绘本”的第二弹,本书在保持前作《饺子和汤圆》造型萌趣和民族元素特色的基础上,还创设了新的图文语言。故事发生在淮河码头,既暗示了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也巧妙利用码头造型形成了一种舞台感,为角色的表演搭建了合宜的空间。粽子们出场时的“坦诚相见”,让小读者既直观看到食物内里(彩铅、色粉技法的恰当使用赋予食材Q弹质感),又体会到强烈的滑稽感。出场方式有意设计得更多样化:既有跑来,也有飞来,还有撑着竹筒行船而来;先依照“北——南”“甜——咸”“三角——枕形”的常规顺序出场,再用小川粽和八宝粽分别打破北三角和南咸味的惯性思维。文字设计也颇具匠心:文字设计也颇具匠心:旁白采用黑色印刷字体,而对话全部使用了手写字,且手写字体颜色分别对应了不同的角色,并用字体的大小来暗示角色说话的顺序。
此外,书中还有许多小小的伏笔或隐藏的细节。比如在川粽出场前,八宝粽已经远远地从页面右上方飞来;八宝粽飞来时,图右中出现了竹筒粽小小的身影。分别从第1和第3个跨页开始出现的鱼儿和小鸟,对叙事本身没有很大作用,但却成为“甜咸之争”的见证人,鱼儿的数量和方向与小粽子数量和出场位置对应,鸟、鱼不断变化的造型和位置给儿童增加了寻找细节的乐趣。这一乐趣同样也体现在前后环衬龙舟纹变化及最后汤锅和码头的照应与暗示。
可补充的一点是,除作品中表现的粽子食材和形状外,饮食烹饪史学者邱庞同曾罗列过锥形、秤锤、枕头、九子粽、菱角、小脚等粽形和竹筒、茭叶、芦叶、竹叶等包材,粽子的馅料也经历过从黍米到糯米、从无馅到有馅、从单一到多元乃至山珍海错无所不包的变化。这种变化和多元恰恰是中华美食的精髓所在,正因为烹饪技艺的持续变革才有了今天国人的无尽口福,正因为口味上的无中心才形成了多元融合的中华美食核心。
从这点来看,端午节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华节日,不仅仅是因为它处在物候交替、由春入夏的关键节点上,也是因为融合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记忆,是构成“有机的共同体之美”的重要一环。也因此“甜咸之争”争执的不仅仅是一种口味,也是对童年记忆的珍视,对文化认同的执着。不忘原乡原味,也大胆尝试新风新韵,保留记忆、求同存异,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发展之根基,也是中华文化历劫百转终能浴火重生的秘密所在。以中华粽之名甜咸同船、以龙舟竞渡为全书做结,这是作者态度的表达,也正是这一精神的象征。
让孩子通过绘本爱上中国文化
原创绘本近年来渐成热潮。在引进版绘本占绝对多数的出版现状下,呼吁原创绘本的创作、出版很有必要。但是,我们又应该避免浮躁心态,不应该把“原创”作为质量低下的遮羞布,而是把“原创”作为民族自尊心的竞技场。在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我们见过了太多打着“国产”“本土”“原创”的旗号,质量根本不过关,反而让消费者丧失信心的例子。
卷儿创作《饺子和汤圆》《小粽子,小粽子》时,心态是放松的,出发点是好玩的。她在高校里教动画,又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和孩子都喜欢“吃”,自然想到把饺子、汤圆、粽子这样的传统食品作为主角来编织故事。从故事创意到插图绘制,我相信孩子们会喜欢这个故事。
在《小粽子,小粽子》一书中,作者把粽子“童话化”“拟人化”了。食物成了人物,它们之间的争吵更像是一群孩子之间的拌嘴。再看看粽子们的可爱造型吧,像一群穿着绿色“浴袍”的宝宝,脸上还飞着羞涩的红,让人很想“啃”一口。
故事发生的场地是“淮河”的码头上。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之一,粽子因为南北方食材和口味不同的原因,分成了甜粽子和咸粽子。于是,一场口水战开始了,两派都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粽子,甚至连水中的鱼也分成了两个“粉丝团”,真是好不热闹。最后由竹筒粽爷爷解开了这个“结”,大家一起滑起了龙舟。龙舟在书中有双关意味——粽子和龙舟是端午节的“标配”,赛龙舟又是一项特别需要团结和配合的运动。
别以为“粽子是甜还是咸”的争论有些无聊,想想2011年曾经爆发的“豆腐脑战争”吧。“豆腐脑到底该吃甜的,还是咸的?”网友们17万条微博的口水战横扫网络,“甜咸之争”盛况空前。我暗想:如果网友们看过卷儿的这部绘本,秉持包容、快乐的心态,这场“战争”不一定打得起来。
卷儿的这部绘本,促使我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通过绘本爱上中国文化。我们爱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是也千万别忘了绘本的主要读者是孩子。如果孩子不喜欢,或者干脆读不懂,翻两页扔到一边,任你高唱“继承”“传承”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做过太多不管孩子懂不懂,“一股脑地灌下去”,最后走向教育反面的事情了。要让孩子通过绘本爱上中国文化,一是要有趣,二是要现代。用现代的观念、现代的手法、现代的语言去表现,让孩子体验可亲、可感、可爱的中国文化,如同《小粽子,小粽子》一样。
儿童阅读专家
内页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