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次作业 第四小组 王晨阳 莎士比亚 Sonnet 18赏析

(2011-10-17 18:14:45)
标签:

杂谈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翻译】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

休恋那丽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

休叹那百花飘零,

催折于无常的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

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

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

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典雅含蓄,思路文笔如行云流水,已入化境。他在行文中,常常把读者引到峻峭的山顶,险象环生,然后又在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突然把你带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才道出个中的机关,以便把读者导向最后一副对偶句。这就是全诗的“诗眼”,这首诗就是经典的例证。构思奇诡,语出惊人,最后两句既是全诗点睛之作,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称。

莎翁的这首十四行诗以突兀的设问“可否让我将你比喻为夏天”开篇,然后在第二行正面给出答案:“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婉”。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在第三至八行中,莎士比亚立刻就开始数落夏天的种种缺陷:什么五月的狂风摇落了花蕾啦,什么为时短暂、烈日炎炎啦,什么浓云密布、丽景凋残啦等等。莎翁把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了,似乎违背了将“你”和美好的夏天相比喻的最初立意,完全颠覆了人类的逻辑程式和审美趣味,体现了他巧妙的美学反思判断能力。

  在这里,莎士比亚把具体的自然美诉诸于时空的视角,揭示客体的形体美都是主体反映的表象。客体的形体美的产生和毁灭,虽然有时会周而复始,但终究难以预测。这就对诗的前八句作了归纳:具体形态的美都是短暂的,难以永恒。

  在第九至十一行中,莎士比亚接着说,“你”绝对不会象夏天那样会凋零,“你”将永葆“你”那明媚的美艳;“你”将是不可动摇的“永恒”,甚至死神也不敢夸口能扣住“你”的芳履。莎士比亚把凋残的夏天和恐怖的死神拉出来,以此证明“你”比夏天更可爱温婉。其实,莎士比亚是想说,他的心上人比夏天更好,根本没有夏日的缺陷,从反思维中奇兵突降,可见莎士比亚的狡黠和智慧。读者这时必然会问,那么,什么才是永恒的美呢?

  莎士比亚在十二行回答了这个问题:融入了不朽的诗篇的“你”,才是鲜活的美,普遍的美,真正的美和永恒的美。莎士比亚到这里才施展出手段。这是全诗设计的第一波澜。

  在第十三和十四行,莎士比亚继续发力推波助澜,把全诗推向高潮的波峰浪尖。

  只见莎翁巧设机关,话锋一转,隐隐发问道:“你知道这一切是因为什么吗?”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是因为我的诗,你才得到永恒的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