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社会学科组活动案例:大班绘本教学《彩虹的尽头》
(2012-09-10 12:45:21)
标签:
语言活动案例杂谈 |
分类: 语言、社会组研究日志 |
活动内容:大班绘本教学《彩虹的尽头》
参与人员:语言学科组全体教师
执教:史小霞
研讨专题:《彩虹的尽头》是一个绘本故事,故事由一道美丽的彩虹引出,獾和狐狸在寻宝的路途中不断得到启示,通过与松鼠、鸭妈妈、兔爷爷的心灵对话,他们对"宝贝"的诠释也在悄然地发生质的变化,以至于最后他们才幡然醒悟,他们一路苦苦追寻的宝贝原来就近在咫尺----他们彼此拥有对方,拥有真诚甜蜜的友情,这难道不是最珍贵的宝贝吗?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獾和狐狸在寻宝过程中一系列的疑问和心理变化这条主线,激发孩子们大胆地参与讨论。
一、第一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宝贝的真正含义,体验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2、能大胆、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习理解词语:回忆。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12幅)有关故事的PPT
活动流程:
1、出示彩虹的图片。 问:雨停了,天边出现了什么?
彩虹的颜色看上去怎么样?它像什么?
2、请小朋友猜一猜:"獾和狐狸能找到宝贝吗?"(幼儿讨论)
3、幼儿带着自己的猜测,分段欣赏故事:
第一幅图(松鼠抱橡果图)问:为什么橡果是松鼠的宝贝?獾和狐狸也觉得橡果是宝贝吗?
第二幅图(鸭妈妈)问:小鸭子长得什么样子?为什么它是鸭妈妈的宝贝?
第三幅图(兔爷爷)问:回忆是什么?你们有哪些快乐的回忆?
第四幅图(躲雨)问:雨越下越大,大家觉得他们还能找到宝贝吗?(幼儿可以更换位置,改变自己原有的猜测)宝贝到底是什么?有了宝贝会让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第五幅图(獾和狐狸手拉手高兴的转圈)问:你们觉得他们找到宝贝了吗?那他们会找到什么宝贝呢?为什么?
4、你觉得老师的宝贝是什么?你的宝贝是什么呢?
研讨与分析:
第一次活动后,大家积极的参与研讨,总结出活动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基调把握不够恰当。
教师对故事中的美好情感及意境美挖掘不够。教师应对獾、狐狸、鸭妈妈、松鼠兔爷爷的语调有所区分但不够明显。整个故事的基调应舒缓,而又随环节富有起伏,将孩子带入充满疑问与向往的优美意境中。我们还认为在入场及完整讲述时应配上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增添故事中的美感。
2、对"宝贝"的含义理解不够。
为什么橡果会是松鼠的宝贝?回忆会是兔爷爷的宝贝呢?这些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所以孩子们不象理解鸭妈妈的宝贝那么简单。部分幼儿仍然认为宝贝就是獾和狐狸一开始要寻找的金的、银的、或者是宝石的。教师进一步反思、讨论了问题的原因:这和老师的引导和提问有关,如:教师先引导孩子们去猜测"松鼠的宝贝会是什么呢?"这样的猜测有意义吗?没有人猜对,落得大家都失望而归。孩子们答不出来,所以也无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们也不能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更不能将故事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最后教师对宝贝的理解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在孩子认为只有好朋友才是最好的宝贝。
3、留给幼儿充分自主的空间。
首先应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在导入环节中,师问:"彩虹的颜色看上去怎么样?它像什么?"幼儿占用了大量时间去想象、讨论,且并非本节课的重点,建议此问题可以省去,利用有效的时间直接导入。其次,幼儿的语言表达不够充分,教师仍然急于代替抢了幼儿的话。建议:开始可尝试同时出现六幅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一幅或两幅尝试大胆讲述,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
6、目标制定是否合适。
大班幼儿对于回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目标是否偏简单?此环节占用时间较长,因本身此故事篇幅就偏长,故影响了其他环节,对于故事的理解也就略显不足。
7、选择合适的课件。
这次的挂图是大家合作的结晶,效果也非常好。但是,《彩虹的尽头》绘本出自德国作家丹尼尔之手,他将每一细节都处理的很完美,为何不利用原作?大家对教具的使用又进行了研讨:课件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有必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吗?最后大家一致统一意见:这是一节教研课我们要寻求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建议对图片进行删减。
二、第二次活动
在一研课的基础上,结合了大家提出的很多一些建议,执教老师又认真调整了教学活动目标及环节。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大胆想象,尝试讲述故事内容。
2、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故事中美好的情感。
3、初步理解"宝贝"的真正含义。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片6幅
活动流程:
1、幼儿入场:播放彩虹扉页的画面,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
2、出示彩虹画面,讨论:彩虹的尽头会有什么呢?
3、出示6幅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大胆讲述
问:你最喜欢哪一幅?它们在干什么?
4、分段欣赏故事,理解"宝贝"的含义。
5、完整欣赏故事,讨论:自己的宝贝是什么?
把自己的宝贝画下来,集体展示宝贝并讲述。
研讨与分析:
二研活动较一研活动的效果好了很多,教师的语调很适中,也很适合此故事的风格,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处理的很是分明,再加以优美的音乐背景,很快将孩子们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及大胆表述能力均有所提高,但这次活动仍存在一些问题:
1、对重要环节的理解仍不够。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獾和狐狸才顿悟:原来他们一路苦苦寻找的宝贝就近在咫尺,他们彼此拥有的真诚甜蜜的友情就是最珍贵的宝贝。可是,孩子们对"獾是狐狸的宝贝,狐狸也是獾的宝贝",理解得不够充分,对"宝贝"含义挖掘的仍不够深入。老师的总结语应在幼儿的回答上给以提炼,再加以升华。比如:"原来它们找到了友情,朋友就是它们最好的宝贝。"
獾和狐狸前后的心情变化应是主线,不容忽视,前后的心理变化应有一个对比,从而让孩子们更理解主题。
2、语言的提炼。
教师的总结语较一研有所提高,但对于松鼠的宝贝,鸭妈妈宝贝、兔爷爷的宝贝、獾和狐狸的宝贝,语言没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回答要点,感觉是随孩子怎么说,教师都直接去总结自己那几句有准备的话,脱离了孩子的回答,也不够贴切。
3、提问的策略
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够,有些问题也不能太开放,让幼儿不好回答,没话说或回答太单一。但,对于不同的幼儿教师还应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及适时的追问,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提问的难易度也应有所不同,让每位幼儿都有话可说。
4、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情感迁移。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就能帮助幼儿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情感迁移,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故事内容极其表达的情感。
三、第三次活动
第三次活动的目标及环节基本上没变,根据一研、二研的经验,我们决定将重点放在教师的引导语和提问的策略上。这次我们既看到了进步,同时又找到了不足:
1、语言精练,环节过渡自然。
教师对于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都进行了仔细地推敲。各环节的过渡也更加自然了,如:发现松鼠的宝贝后,师说:"这是獾和狐狸要寻找的宝贝吗?"一句话继续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2、情感适时迁移。
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次孩子们对"宝贝是什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爸爸是妈妈的宝贝、妈妈是爸爸的宝贝、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老师就是我的宝贝。""勤劳、勇敢就是我的宝贝"…孩子们发现了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贝,宝贝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鼓励他们去关爱、珍惜身边同伴及家人。
3、教师对孩子的回答能适时作出回应。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幼儿不同的特点或给以及时的追问或给予具体的评价。
四、对绘本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绘本的选择要有取向性
首先,绘本的内容要适宜幼儿的全面发展。一些优秀的绘本不仅仅是在向幼儿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阅读中帮助幼儿提高他们的创造想象、语言表达、倾听、审美等能力,以此来解放幼儿的思想,提高幼儿的能力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而故事的背后,也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其次,绘本的内容要接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需要,易于被幼儿所接受理解。。
最后,绘本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自身兴趣、需要。
(二)多媒体的运用要有原则性
1.是紧绕教学目标,目的明确。
2. 是适度运用,画龙点睛。
3. 是以幼儿为主,内容适量。
(三)幼儿的想象空间要有充分性
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不需要把故事情节一下子全盘托出,需要给幼儿留下想象、发挥的空间,猜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改编或是续编故事的机会,亦或是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幼儿投入到故事中去,紧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
(四)教师阅读要有表演性
教师在阅读绘本内容时要求具有表演性,即“演读”。“演读是指为了加深对材料的印象,在阅读的同时,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的表演,形象的再现材料的内容。这种出声阅读形式可以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吸引注意、富于想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