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享阅读中师幼互动关系的优化策略

(2012-09-10 11:49:51)
标签:

论文

分类: 语言社会组研究成果

             分享阅读中师幼互动关系的优化策略

                                金坛市实验幼儿园  管云霞

     师幼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受到较多关注的互动方式,它专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新《纲要》要求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这种互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一次高效的师幼互动的关键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予幼儿恰到好处的指导。

     分享阅读中的师幼互动关系,指幼儿分享阅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多向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它维系着幼儿阅读活动的成效。然而在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显性知识的传递,如儿歌、识字等,体现出只关注显性课程的价值。至于师幼互动是否充满乐趣,充满尊重,孩子是否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是否快乐,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是否感受到了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往往被老师们忽视,如何在分享阅读中优化师幼互动关系呢?我认为应用情感、快乐、理解承载幼儿分享阅读课程,通过多样化的师幼互动方式和策略,来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升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策略一:师幼情感互动法——优化师幼互动关系的金钥匙

   幼儿的阅读大多是一种图形的阅读,情感的悦读。幼儿在发起阅读行为时,常常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他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向老师发出请求、征询、汇报、寻求帮助等。教师鼓励、赏识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不仅有助于保护幼儿发起与阅读有关的互动行为的愿望,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硬环境的创设,阅读角应设置在教室里相对安静、舒适、独立、光线充足的区域,根据幼儿的喜好,场地既可以有舒适的小圆桌和小椅子,还可以有舒适的卡通抱枕和动物地垫。阅读材料的摆放应根据幼儿的普遍身高,以幼儿能够自由、方便取放为原则。

      其次是软环境的创设,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就会从成人的身教中形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所以教师应努力打造读书人形象,用自己爱读书的情感去感染爱孩子,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感到书的吸引力。

2.提供情感丰富的图书资源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的情感也是容易受影响的。一些世界优秀作家的作品,如:《礼物》、《淘气的小猫》等,这些作品里面浓浓的爱意用夸张却不失真的表达方式描绘出来,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在图书角多提供一些此类的作品。

3.采用家庭亲子式的阅读形式

  一个温暖的阅读情景的组成,重在通过教师的温情伴读,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有被关爱,被重视的感觉。在温情的阅读中,师幼共享的不只是图书而已,还有彼此关爱和情感的交流,从中让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与孩子一对一阅读时,可以采用同向阅读法,教师将幼儿放在膝盖上,把幼儿抱在怀里,一起来阅读;分组阅读时,和孩子围坐在一起;集体阅读时,离孩子近一些;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让孩子经常听到老师热情洋溢的话语:你真行,会翻书了。”“你把图书摆整齐,大家都感激你。”“你邀请老师一起看书,我太高兴了。

策略二:师幼提问互动法——优化师幼互动关系的铺路石

  在分享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和幼儿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对话、回应、反馈,适时灵活地把幼儿的兴趣和意愿转变为教育内容,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建构,有利于幼儿在和谐的师幼情境中有效阅读。分享阅读活动中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提问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促进师幼更好地互动。根据阅读活动的需要,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种提问:

1.引导启发式提问

   幼儿在看图书时,常常发生的问题是把一张张画割裂开来,缺乏对整个故事情节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分享阅读活动时,要注意帮助幼儿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看,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人物情节的理解,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和维持他们对阅读的理解能力,激发和维持他们对阅读的持续兴趣,而此时的老师提问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故事情节线索,紧扣主题,如在《跷跷板》这个读本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兔子一个人能玩跷跷板吗?”“谁会来和它一起玩呢?”“现在跷跷板那边翘起来了?怎样才能让跷跷板的两边一样重呢?这些提问一环扣一环,有利于帮助幼儿理清故事情节线索,使他们全面、具体地理解故事。

2.悬念吸引式提问

教师给幼儿讲故事书的开头,留个悬念吸引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往下看,在看的过程中解答悬念。在《尾巴》的阅读活动中,书中讲到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于是我在引题之后设计提问你们知道谁有尾巴?你觉得书里面会有哪些动物的尾巴呢?它们的尾巴都是怎样的呢?以此来吸引幼儿认真地开展下面的阅读活动。

3.分层激趣式提问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先提问后看书或边看书边提问的方法,帮助幼儿步步深入地理解读本内容,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小狗的一天》这个读本的阅读过程中,我采用边看书边提问的方法。如欣赏到小狗在水坑里时,我问小狗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小朋友为什么一直在笑它?小狗来到房间里时,我问小狗到了什么地方?小朋友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那个男人是谁?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观察画面。

4.层次调控式提问

  在分享阅读活动中,幼儿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怎样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并不断缩小差距呢?我的做法是:首先根据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尽量使幼儿在答题时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其次问题设计尽可能开放一些,使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回答。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从多方面讲,多讲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则可少讲一些。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辅助性提问调控引导,使幼儿拓展思路,有话说,大胆说,这样教学中师幼互动的效果将大有不同。

5.启发激励式提问

  分享阅读中更难把握的是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起伏,而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幼儿加深对故事中的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从中悟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结论。教师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比如,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上床睡觉》情节内容的同时,我还通过小蛇想干嘛?它的表情是怎样的?又来了动物,它的表情是怎样的?如果你是小蛇,可能会对大象说什么?你觉得大象上去了吗?下面会怎么样呢?这样一些提问,扣住小蛇一开始上床睡觉的的开心,到动物越来越多时的紧张、害怕,使幼儿通过小动物们的切身体会,从而加深对故事主题的理解。提问设计得巧妙,能让幼儿的的阅读活动更有趣,有序地进行,促进师幼互动融合,和谐。

6.创新开放式提问

  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一些开放性问题,启发,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还可引导他们对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提问可运用假如相似代替组合除了等句式。如读本《上床睡觉》最后我提问假如你是小蛇,你会对大象说什么?你们能不能给小动物想个好办法,让它们能安全的睡觉?等等。

策略三:师幼材料互动法——优化师幼互动关系的亮色剂

  与材料的互动即教师或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它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与环境互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引发一个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问题,或者摆出一个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相冲突的现象来激发幼儿回答问题的欲望。其次,与环境的互动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幼儿的反应直接依赖于与环境的互动。再次,与材料的互动可以让幼儿获得更深刻的体会,这是因为,通过与材料互动来进行的学习和发现,是一种直接学习,是幼儿在理解现象的基础上,独立做出的发现。

  比如,在阅读活动《我的影子》中,对于影子的形成这一科学现象让幼儿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幼儿获得有关影子的知识。我带孩子们来到了操场上,请幼儿观察地面被太阳照出来的自己的影子,当幼儿在太阳下进行活动(如走路、跳舞、摆造型、向左向右转等等),他们发现自己的影子是怎么样在活动的。最后得出结论: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动作是一样的。正是为幼儿提供了操作的欲望,给予幼儿一个暗示性的提问方式,并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更深的体会。

策略四:师幼表演互动法——优化师幼互动关系的延伸桥

  在幼儿的分享阅读中,表演的运用和阅读容易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幼儿读懂社会中人们的肢体语言,感知他人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力;将幼儿一时难以理解的语言配以教师适当的肢体语言向幼儿解释,能帮助幼儿轻松学习和掌握词汇;藉以动态的凭借物(如VCD哑剧表演等)所积累的感知经验和记忆表象;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使幼儿讲述更为完整,连贯,生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

1.表演,理解作品

由于幼儿受经验缺乏的限制,理解力还不够,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教师恰当的肢体语言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引导和组织者的身份,在幼儿观看声情并茂的表演过程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通过引导性提问,组织讨论,比较分析等形式及时帮助幼儿消化理解的难点,使幼儿对肢体语言的阅读变为有效阅读。比如,在阅读活动《苍蝇苍蝇快走开》中,由于句子比较长,孩子们难以将书中语句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于是,我们就把玩具苍蝇系在长长的细铅丝上,操纵苍蝇一会儿落在娃娃的眼睛上、一会儿落在胳膊上……孩子们一起赶苍蝇,并反复使用苍蝇苍蝇快走开,不要落在××的句式,孩子们边说边游戏,很快就能把书中的文字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

2.表演,迁移作品

  表演,迁移作品,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活动。我们引导幼儿不受阅读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通过说说,唱唱,演演这种情景交融的方式,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和表现,努力打开幼儿阅读的思维通道。幼儿在不断加深层次的引导性提问中逐渐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总之,分享阅读活动中运用情感、提问、材料、表演优化师幼互动关系的四大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幼儿主动建构语言的能力和习惯,陶冶了幼儿良好的性情品格。促进师幼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也促进了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机智的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