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圣战的历史与圣战衰微的历史命运

战争意味着征服和杀戮,爱好和平的人一般来说反对战争,反对用武力征服来解决矛盾冲突,被战争的人也就是你已经遭受别人的战争侵略而你被迫自卫反击则另当别论。在现代倡导和为贵这一主流价值观的现代世界,战争的发动者无论如何是要受到谴责和批判的。但是当圣战成为一种旗号并进行所谓的圣战之时,如何评价圣战却难以取得一致。
什么是圣战?字面的意思是神圣的战争,历史上有不同的组织、军事集团、国家甚至个人标榜其进行的战争是正当的和神圣的,他们所从事的战争和事业被称之为圣战。
哪些人曾经打着圣战的旗号呢?古代挥舞弯刀骆驼上驰骋的阿拉伯帝国的士兵,有扛着十字架从欧洲奔赴耶路撒冷的十字军骑士,近代历史上有号称将亚洲人民从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恶贯满盈的日本法西斯以及当代社会视他人生命如草芥的宗教极端恐怖分子。证诸史实,圣战的历史可谓漫长而残酷。
在英语中“圣战”一词原为holly war,意为神圣的战争。阿拉伯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中的“吉哈德”在英语中也被翻译为“圣战”,但在伊斯兰教教义之中,吉哈德本身并非仅有圣战之义,《剑桥百科全书》中对“吉哈德”解释为: JIH A D:圣战,根据《古兰经》,穆斯林有义务反对拒绝伊斯兰教的人,必要时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因此,‘圣战’一词便被用来为伊斯兰教的扩张和防御作辩解的理由。”“英语把阿拉伯语中的Jihad,汉语音译吉哈德。在伊斯兰教教义之中,“吉哈德”并不完全等同于“圣战”。“吉哈德”一词在阿拉伯语的字面意思是努力、奋斗,引申为尽心尽力,克服困难,努力做好一件事。阿拉伯语中,为学业、生计、事业的成功奋斗也属于吉哈德。《古兰经》中说“你们信仰真主和使者。你们以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真主而奋斗,那对于你们是更好的。”这里的“为真主而奋斗”即“吉哈德”。“吉哈德”是对为传播和捍卫伊斯兰信仰而奋斗的诸多行为的统称,是每个穆斯林的宗教义务。依据伊斯兰学者的观点,“吉哈德”在实践中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心、舌、手、剑四类。在早期的伊斯兰教为同麦加的多神教徒斗争而维护伊斯兰和穆斯林的生存和发展,“剑”式的“杰哈德”成为主要的实践方式。《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中也说:“与异教徒作战是一种宗教上的义务……在圣战中战死的任何人无疑地都要作为殉教者而升人天堂。”。无论在半岛统一前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过程中还是半岛统一之后对外扩张,圣战与阿拉伯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半岛统一之后,打着圣战旗号的对外扩张征服让阿拉伯迅速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整个古代(除小亚细亚以外),印度河流域下游沙漠地区(到715年)、北非甚至西班牙(711-715年)都置于穆斯林的控制之下。”这样的征服不能单靠军事力量解释,因为“阿拉伯军队既不人数众多,装备也不特别,但是真主与他们同在,战死疆场的人将在天堂过上快乐生活的信仰,以及欧麦尔杰出的领导才能,足以使阿拉伯人比对手占有优势。”阿拉伯帝国的对外征服,“圣战”的鼓动下的为信仰而战的扩张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圣战也好,吉哈德也罢,既有真正的穆斯林严格遵守教义的宗教实践,也有打着宗教旗号歪曲伊斯兰教义漠视他人生命的征服、杀戮和血腥的扩张,否则你很难理解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而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伊斯兰教也不断向外传播,以至于当阿拉伯帝国控制耶路撒冷之后,整个欧洲为之震惊。特别是阿拉伯帝国的士兵出现在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视为圣地的耶路撒冷被塞尔柱突厥人攻占的时候,伊斯兰信徒们心目中的圣战已经变成欧洲人眼中的灾难,与之完全敌对的另一场“圣战”——延宕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随之兴起。
简单看十字军东征路线图就不难发现,纷杂的行军线路,时间漫长的征战,战争所蹂躏地区之广,范围之大都能在地图中呈现清晰。但这场战场因何而起,怎样进行?丧钟为谁而鸣?尚需要借助文献等史料才能认识清楚。
战争因何而起?7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侯,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建立,地中海地区的文明格局发生了改变。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对欧洲基督教文化带来了冲击,基督教文明感到了伊斯兰文明的挑战。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兴起后,占领了基督教视为圣地的耶路撒冷并亵渎了基督教的圣地,这种行为引发了欧洲基督教徒的愤怒和不满。在欧洲,对现实不满渴望改变现状的封建主、农民和骑士渴望摆脱当时的现实社会,寻求改变命运的新路。
1095年11月,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上帝的孩子们,现在在东方,有一个叫什么伊斯兰教的异教,他们的教徒占领了圣地,他们是一群恶棍和魔鬼。主已经在召唤我们,到耶路撒冷去战斗,去消灭那些恶魔,去解放圣地!为解放神帝而战的人,他们的灵魂将来可以升入天国!教民们!那东方的国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黄金宝石随手可取。谁不会成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红,作为你们的徽号,你们就是十字军,主会保佑你们无往而不胜的。”“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基督教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天主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乌尔班二世还宣称“凡参加东征的人,他们死后的灵魂将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炼狱中经受煎熬;无力偿还债务的农民和城市的贫民,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的可免纳赋税。”在这些蛊惑之下,衣衫褴褛的农民、趾高气扬的骑士纷纷加入征伐异教徒的队伍,他们在自己的衣服上缝上鲜明的红十字标志,表明自己的信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十字军虽有教皇的统一号召,虽有相同的征战对象,但是来源复杂,来自欧洲各地的十字军并没有统一的指挥,也没有什么战略,各路十字军基本各行其是。最后的结果也大不一样。1096年一路由法国北部及中部农民组成的十字军字军和德国农民十字军分别在隐修上彼得和骑上“穷汉”华尔特的率领下,于1096年冬先后分成数队沿莱菌河、多瑙河向君上坦丁堡进攻。但由于途中其士兵兵强取豪夺,遂与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和拜占庭人发生冲突,导致3万余人丧失性命。其余部在从君上坦丁堡转战小亚细亚的途中,又遭到了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这支十字军队伍装备差,且缺乏实战经验,以至于最后只有3000人幸存。
但战争并没有结束,这些新来的占领者不仅仅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愤怒和反抗,十字军的圣战与引发了伊斯兰的圣战,这时热闹“圣战”便成了崇公道所说的“你说你公道,他说他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了。1144年,穆斯林赞吉王朝的创立者伊马徳丁·赞吉率军收复了十字军占领的艾德萨,穆斯林的反攻让留在西亚地区的欧洲骑士们感到难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在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国向已经返回欧洲的十字军求助,这就导致了法德两国等国组织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不同,这次十字军东征分别由法德国王亲自统帅,可谓御驾亲征,只是效果不佳,1147年十字军向东方进军途中不断遭到穆斯林的反击,损失惨重,而拜占庭帝国对这两支军队也心存疑虑,没有给予应有的支持,这只为上帝而战的军队勉强走到大马士革便铩羽而归,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以西方的惨败告终。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使穆斯林在中东地区的统治得以巩固和扩大,分裂已久的阿拉伯诸国在穆斯林的民族英雄、阿尤布王朝的创建者萨拉丁大帝的努力下重归统一,萨拉丁的壮大也让欧洲基督徒们感到恐惧,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也因此而爆发。
1169年,萨拉丁(1138一1193)出任埃及法蒂玛王朝的维齐尔(宰相),控制了法蒂玛王朝实权,逐步形成了对抗十字军的新中心。1171年,萨拉丁废黜法蒂玛的哈里发,建立了阿尤布王朝。1174年萨拉丁称苏丹,致力于统一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大部,使埃及和西亚广大地区重回到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但萨拉丁并不热衷于穷兵黩武,而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1185年,萨拉丁同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签订了为期4年的停战协定。但拉丁王国背信弃义,1186年便违反协定,肆意掠夺穆斯林商旅的财富。1187年,萨拉丁亲率大军在哈丁打败拉丁王国,占领耶路撒冷。欧洲由此再次震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1189年欧洲各国国王组织了规模更加宏大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照这个开场的架势,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应该有一场各方参与的惨烈大战上演,其场面应不亚于三国的官渡和赤壁,但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确实轰轰烈烈开场,和和美美的结束。表面上看,三王出征,都为收复耶路撒冷,对手还是能征善战深得伊斯兰穆斯林信徒拥戴的萨拉丁大帝。论规模,对对手强悍都是前所未有,然而东征的三王谁能听谁的指挥,谁能为谁作战,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目标。各自军事行动都是独立行事难得联合,连孙刘联军那样的合作都没有。况且貌似盟友却暗中拆台的东罗马对这些远来的上帝赤子们早已心存顾虑,萨拉丁趁机与之暗通款曲。这轰轰烈烈的东征,其最后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基本写明了结果。
这三支军队,先是红胡子腓特烈一马当先,1189年他率领十字军沿着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到达君士坦丁堡。萨拉丁早已买通了拜占庭皇帝伊萨克二世(Isaac
Angelus),让他尽量延缓十字军的速度。伊萨克的行为让腓特烈一世暴跳如雷,双方发生了摩擦,最后以互换人质结束。毕竟叛徒也不是最主要的敌人,敌人是萨拉丁的队伍。1190年春越过海峡到了小亚细亚,腓特烈的部队除遇到小股敌人的骚扰还,征程还算顺利。1190年6月一个酷热夏天的傍晚,68岁的老皇帝在骑马渡过萨列法河时,在极度疲劳中突发心脏病,坠河溺亡。他的死被萨拉丁看作是安拉显灵,因为他是这次十字军东征最为有力的领导者,也是萨拉丁最为惧怕的一位敌人。老皇帝一死,人心涣散,这支十字军有的骑士打道回府,有的继续坚持前进,难以担当收复圣地的重任了。而法王腓力二世一开始确实是出于义愤与英王理查一道携手东进征讨的,但腓力二世的军队已经在阿卡城下与萨拉丁的军队激战多时,那位约好一同前进的英王却姗姗来迟,这个理查也太难共事,况且当时法王后院的贵族们虎视眈眈,英王理查的领地也在法国北部,这样再傻傻地打下去,恐怕自己最后回到哪里都不一定。狐狸法王腓力二世的选择是率军开溜回国了,后院要紧,前方理查来了有他顶着就行了。你看三国里三英战吕布齐心协力尚不能打赢,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三英战萨拉丁这个车轮战还没有转起来就缺了一轮,剩下的两轮方向不一,最后剩下英王理查只能率部孤军奋战,要把萨拉丁控制的耶路撒冷拿下,想想也是不可能的。1192年,在萨拉丁的军队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本着包容理解的精神,英王理查与萨拉丁化干戈为玉帛,签订合约。根据协约,基督徒可以到耶路撒冷朝圣,萨拉丁承诺不向其征收任何的贡品。至于领地,基督徒保留沿海地带,伊斯兰教徒则保留了内地。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双方和解告终。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结果让西欧人通过战争更加深人地了解了伊斯兰文明,也看到了东方的繁荣,他们开始改变昔日盲目自大的宗教排斥情绪。但文化宗教信仰的冲突仍然存在,不仅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基督教不同教派的冲突也成为十字军东征的理由。前三次东征让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倍感压力,处于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夹缝之中的拜占庭帝国左右为难,本来拜占庭与罗马宗教上的分庭抗礼已经让罗马教皇感到孰不可忍,对伊斯兰教的态度更让罗马教皇十分愤怒,拜占庭便成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征伐对象。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号召组建十字军攻打埃及的伊斯兰政权并从那里绕道收复耶路撒冷,响应教皇号召的是临近地中海的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的十字军,但渡海这件事必须依靠擅长航海的威尼斯人,遗憾的是威尼斯人对进攻埃及的兴趣不如进攻对损害自己利益的拜占庭,打击拜占庭,攻占君士坦丁堡可以增强威尼斯人在东地中海的力量,于是威尼斯人怂恿十字军调转方向进攻君士坦丁堡。1204年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大肆掠夺,屠城,让这场为信仰而战更多地展现了贪婪暴虐的色彩。难怪《欧洲中世纪史》的作者对这场远征的神圣进行嘲讽,这次“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欲”。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改变了东地中海地区的政治力量,曾经辉煌的拜占庭帝国走向行衰落,而意大利对这个地区的控制能力得到强化,更主要的是这种格局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扫除了障碍。
1213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再度发起第五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欧洲的君主们和贵族们对这种没完没了的东征似乎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感兴趣表示支持的只有1204年东征拜占庭之后在君士坦丁堡建立的拉丁帝国年迈的皇帝约翰、还有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表示支持。这些国家临近耶路撒冷,对伊斯兰文明的挑战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十字军东征他们求之不得。但西欧的贵族和国王冷淡的态度让英诺森三世很失望,在教士的忽悠下,那些忠诚的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便成为这次东征十字军的主力。1217年这些渴望通过为上帝而战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十字军战士在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阿克城集结,然后一路劫掠,于1218年6月抵达埃及尼罗河口与地中海交界的达米埃塔港,包围那里的穆斯林,并于1219年11月攻占该港。十字军趁机进攻开罗,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进攻,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反攻,重新夺回达米埃塔。十字军第五次东征宣告失败。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1229年)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第七次、第八次十字军是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及其继任者腓力三世领导的,路线与英诺森三世时期的路线一致,仍然是先进攻埃及的穆斯林王朝,然后再收复失地。只是两次东征都运气欠佳,第七次东征(1248-1254年)虽然也曾占领达米埃塔,但是瘟疫袭击十字军,好不容易熬过瘟疫灾难进攻开罗了,结果由遇到了马木鲁克王朝的有力阻击,马木留克不仅打败了十字军,还俘虏了法王路易九世,后来埃及马木鲁克王朝内乱,法国人才用重金赎回路易九世。1270年路易九世再度领导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他从西西里岛发动进攻,改变以往进攻埃及的路线转而进军突尼斯,这次运气更糟,登陆突尼斯不久瘟疫又至,路易九世染病而亡。路易九世的儿子腓力三世下令撤退,对路易九世来说,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次东征无果而终。
在路易九世陷入绝境之时,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曾率军施与援手,无奈等他赶到北非时,已无力回天。他在阿卡签定了停战协议,于1272年返回英格拉继承王位。十字军东征进入了尾声,在十字军逐步从中东退出的同时,穆斯林逐步摧毁十字军东征后建立的王国、夺取十字军占领的城市,到1291年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城沦陷,十字军东征的历史终于画上了意味深长的句号。
长达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对战争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双方都是为信仰而战的圣战,双方的战争有不仅仅是为信仰而战,圣战带来了什么?十字军在中东地区建立政权又丧失了政权,都是圣战的结果,这样的圣战没有消除宗教冲突,反而为更激烈的宗教冲突埋下了伏笔。不仅如此,战争中骑士、教士、国王、贵族与穆斯林的苏丹、马木鲁克等地位在战争中发生着巨变,宗教旗帜之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不断。圣战并没有巩固宗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宗教的地位。
透过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十字军东征,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古代,圣战成为战争的旗号之时,圣战也并非仅仅是为信仰而战。当然有为信仰而战的宗教战争,但即使这样的宗教战争更多是政治经济文化冲突的结果,是文明的冲突,绝不仅仅是为信仰的圣战。而为某些个人、某些政权的一己之私不惜损害他人的侵略战争也将圣战作为遮羞布,古代有,近代也有,到现代社会也仍存在。这样的阴魂依然如幽灵,只要在当今的社会存在,就不能不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