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随笔·中学教育中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2022-06-24 08:54:07)
标签: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狭义

广义

高中历史教育

分类: 存此旧照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国家的希望,创新是教育的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民族发展振兴的基础,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奠基时期,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学教育永恒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答案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兹事体大,问题复杂,孤陋的学识难以提供周全的答案,我们仅从教学中都能遇到的常见问题中寻找找些许答案。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情景,学生们的学习虽然是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教室,同一门课程,同一位老师,同一个年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们的知识、能力、素养成长的节律总是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是怎样发生的,我们这些老师,天天忙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检测、讲评,注意到这样差异的老师是少数,大多处于一种自然关注的状态,很少把它作为专门的问题研究。久而久之,差异变慢慢固化成行,于是学神、学霸凸显,他们受到老师自觉不自觉的关注,同学的眼光的追捧,渐渐成为课堂中的中心,学习活动中的亮点。众人目光聚光灯之外,也有学习迷茫的眼光在教室中闪现,没有多少人注意,迷茫的眼光消失,回避众人的关注,有学生自愿或被迫游离于课堂,走神,心不在焉,课堂的喧闹声渐渐与孩子的内心疏离,课堂不再给孩子带来欢乐,于是学困渐显。这样的现象在每一间教室,每一个班级中已成为一种常态。因为十个指头都不一样齐,因为教育个性化差异,因为种种因素,这个问题便不再成为问题。

这种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创新型人才怎样形成?原因复杂,但观察下面这个图,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什么?

教育随笔·中学教育中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信读者不难判断,在教学中如果孩子们面对各个学科,通过学习获得了零散的知识,其学习并非没有成果,而是多停留在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阶段,这样的知识获得自然谈不到创新,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搬运和接受。而通过教学能够将散乱的知识加以归纳、比较、分析、概括、说明、阐释,则知识便与孩子的人生感受有机结合,知识便不在是外在的负担,而是内化的人生经验,知识本身的结构、原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便了然于胸,在知识点与点之间构建起内在联系或者说对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在联系有了深层的理解,并熟悉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功用,有了这些,外在的世界便为内心所容纳,人生的经验得以丰富,此为学习的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遇到新问题,便可以针对新情况,拆除原来的知识体系,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产生新的见识和创造新的经验,这样的学习便不再是接受,而是飞跃到创新阶段。能够进入这个境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便深藏其中了。

以上三个层次的习得是教育的差异,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引领学生达到不同的知识,死记硬背再认再现机械记忆者有之,关注知识形成过程研究知识之间的关系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者有之,引领学生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拆解并熟悉其原理获得知识形成的方法并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者有之。反思我们中学各学科的教育,在学生成长阶段都会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所谓知识,有多少是能够对将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

当今教育改革热衷于新名词的创造与发明,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层出不穷,让一线教师莫衷一是,对熟悉又陌生的知识却弃之如敝屣,唯恐别人说自己落后不够时髦。实际上哪些难以落地的高大上的营养素,倒比不上知识更为实际,所谓创新型人才并非不要知识,而是不要机械地僵死的知识,能够灵活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便是创新型人才。明乎此,真不是知识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知识观出了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只需改造知识观便可以解决,而无需创造什么解释起来十分费劲且不讨好的新名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