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我的高考与高考作文

2022年全国高考落下帷幕,北京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在线》引发不少热议。赞扬者认为作文题在线,与互联网这样的时代背景密切相连,又符合防疫期间学习在线居家学习的现实,立足于学生所处的时代、植根于学生生活学习的深厚土壤,题目既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水平,也能够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是高考作文命题成功的实践。在线在今年的各地作为题目中,文字虽短,但是光彩夺目,是很好的作文题。
那么,1982年的高考,实行的是全国一张卷全国统一高考分省录取模式,当年的作文题目考了什么呢?
注意:
1.必须写论文。不要写成诗歌或其它文体。
2.必须先在试卷上列出简明提纲,然后作文。
3.作文要求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4.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标点写在格内,不要超过1000字。
5.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客观而论,这样的作文题目三观端正,要求明确,考生不论那个年代考生都容易理解,入手并不难,但是写好却也不容易。那一年的作文我是怎么写的,最后结果如何,四十年后的我已经全然忘记,记得清楚的是我们整个班考的不好,四十位同学只有三十人参加了高考,总成绩通过的只有五位同学,可以称得上几乎全军覆灭。
为什么如此?不是老师学生不努力,我们这批学生正赶上山东高中课程体制改革,学制上由两年学制改为三年学制,1982年高考的我们属于高中二年制学制的最后一批学生。学生不可谓不努力,两年的学习中,记忆最深的作息时间表是早6点半跑完早操开始集体自习,晚上10点半集体熄灯,其它时间基本在学习,老师也不可谓不尽心,毕业多年后,同学们还谈论某某老师查完学生铺之后返回办公室批改学生作业刻蜡版印篇子,老师办公室的灯光在老学生的心目中彻夜明亮。但是高考大省的山东人才济济,竞争太激烈了。前面所谈的1982年毕业的四十位同学只有三十人参加高考,为何?那十位同学因为高考前的资格赛没有达到要求而被淘汰,他们拿着毕业证灰头土脸地回家不能参加高考的表情让我们这些参加高考的人始终难以释怀,而参加高考的学生们拼劲全力最后也只有5位同学考取了大学及中专。那5位幸运儿今天的学霸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这些还不能算做学渣的落第者便集体复读,去迎接1983年的高考了。
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学生依然是原来的学生,干劲还是原来的干劲,应该比以前更奋勇。一切只不过是重头再来,况且学弟们也是新三年制的学生,我们就和学弟们一样也是学三年再考,这一年就好好复习前两年的内容就可以了。1983年的高考就觉不是这样了,不一样的不仅仅是结果,还有高考作文题。
1983年的高考作文题考得什么?准备的老师有些意外,我们也有些意外。
1983年高考作文题目如下
写作(本题共45 分。分两题写,说明性文字占15 分,议论文占30 分)。
(一)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 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注意:写在试卷上,每字占一格,标点符号也写在格内。要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1983年的全国卷作文,围绕材料写两篇作文,一大一小,小作文重载说明材料,大作文重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小作文是说明文,大作文是议论文。这样的命题让备考的老师措手不及,老师们还在作文题是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作文模式中徘徊猜测模拟押宝的时候,命题者告诉大家都有可能有,一大一小的要求实际是尽量涵盖作文题材的多样性。材料漫画形式虽然不新鲜,但是自拟题目,对材料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对材料中人物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具有开放性,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这样的作文题让习惯模式套路的备考变得措手不及。面对这样的新颖变化,那时的我们并没有因题目的变化而发挥失常,反而大部分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如今,高考制度历经风雨变幻,科目增增减减,综合分科反复,选考必考调整,每一个变化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的层层涟漪。但不变的是什么?比如语文、数学、外语,为什么这些科目不变?我们弄清楚了这些,也许就能够守住教育的初心。但必考的科目来说,真的不变吗?似乎也不是,题年年不重样不就是变化吗?作文题目一年也是一个样,年年都是新模样。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不变是什么了吗?
回看2022年作为题目在线也好,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罢,就算是1983年漫画说明和议论文要求考生自拟题目让人耳目一新,实际上每年作文背后不变的作文实质是什么?高考为什么必需考作文?作文本质究竟是什么?无非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面对不可确定的未来,我们需要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现象说明白,把对这些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表达清楚。时代在变,我们面对的世界也在变化,所以2022年北京的作文题目放在1982、1983年的高考中就显得不伦不类。但是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却可以穿越千古,历久弥新。而漫画中不能坚持就是胜利的挖井人在现实中也不曾消失。线上也好,线下也好,时代总在前进,生活总要继续,面对人生,如何在线自然也可以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在多面的社会中,如何应对这样变化,我们需要思考,需要表达,需要通过作文分享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以便让我们的未来越来越好。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如此,进入21世纪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明乎此,作文就不仅仅是上大学的敲门砖,作文也就是我们通向未来路上一块需要铺垫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