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十三钗》比小说改编好在哪?

(2013-04-26 00:14:18)
标签:

金陵十三钗

活着

张艺谋

严歌苓

好莱坞

分类: 【难得伊健金线莲】娱乐播报

《金陵十三钗》比小说改编好在哪?

 

文\单向街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

    脱胎于小说的电影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一是过于忠实原著,束手束脚,反而效果不好;二是比小说出彩,成为真正的佳作。显然,《金陵十三钗》属于后者。潜心打磨剧本、秘密培训演员、历时半年多拍摄,张艺谋倾注满腔热血,换来了一园春风。有人赞誉其是继《活着》以来张艺谋最好的作品。而这一次,或许是张艺谋离奥斯卡小金人最近的一次。

 

    最初严歌苓的小说是以中篇的形式面世,后几经修改,变为长篇,也就成了如今《金陵十三钗》的蓝本。当看完电影再来翻看这本小说,你会感叹:果然电影这门造梦艺术给了我们更为真实的感官享受。那么,究竟电影相对于小说改编了哪些?又比小说好在哪些地方?

《金陵十三钗》比小说改编好在哪?
    一、空间设置更加宏大。小说以书娟这个小女孩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她的眼睛展开叙述,从而展开一幅南京大屠杀背景下的一段人性故事。小说把故事发生的环境自始自终安排在一个相对单一而封闭的空间——教堂,这样写一是避免壮阔战争场面的赘述,又能将人性冲突展现得全面和集中。而电影是最直接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开场的战争场面必不可少,既能让观众体会到战争的惨烈残酷,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十几个唱诗班女孩在日本兵的疯狂追逐下慌不择路,妓女们坐着马车仓惶逃窜,藏匿在棉布下的南京人民瞬间阴阳两隔,整个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这些可怜的市民众生相一下子就把观众的心拉近。把原来的封闭环境改成这么延续而波澜起伏的战场,不仅弥补了原著里较少的战争状态,而且“从大到小”的电影画面切换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二、人物关系更立体。其实小说里的主人公是书娟,而玉墨反倒是配衬。为进军好莱坞,电影特意增加了约翰这个角色,舍弃了原小说里的英格曼神父、阿多莫多神父、老顾以及陈乔治(小说里是二十四岁)。约翰是个流浪汉,靠入敛挣钱,为给神父做后事而“无意”闯入教堂,并且完成从弱者到英雄的转变。显然,导演让约翰这个形象切入到“救赎”的主题,并且按照好莱坞的模式打造了一个“平民英雄”,反倒比小说里的神父更显亲切自然。玉墨是另一个改变的人物形象,小说里的玉墨占的篇幅较少,只是以“书娟外婆的情敌”出现并且一直被书娟怀恨在心,而且在小说里最后替换女学生的过渡显得单薄,不能令人信服。电影则给了玉墨更多的戏份,当然一方面出于迎合西方观众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把她和约翰、女学生的交锋扩大化。在看到书娟们跳楼时(小说里无此情节)更坚定替身想法,由此突出了“亡国妓”的重情重义,更加立体化。其它形象如书娟的父亲、小蚊子这些角色,小说里同样是没有的。为什么要设计书娟的父亲这样的角色呢?我想,跟《南京南京》里范伟的角色一样,他也是千千万万南京人当中的一个,他也有苦痛有悲喜,为了女儿忍受屈辱,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给观众留下同样的情感共识。除此,电影结局相对于小说来说最大的改变在于“十三”这个数字上。小说里的女学生起初是四十多个,中途被家长带走二十多个,最终留下约莫二十个,而且无一死亡。妓女则是十三个,豆蔻死后变成十二个,所以“十三钗”是无庸置疑的。但张艺谋妙就妙在用“十三”大做文章,一方面增强了戏剧性,一方面让乔治假扮“一钗”更挖掘了人性的闪光点,更抓人。

《金陵十三钗》比小说改编好在哪?
    三、重点讴歌军人情怀。严歌苓系美籍华人,所以她在小说里并没有重点来写抗日军人的英勇善战和牺牲精神,这恰恰给了张艺谋创作的空间。他用前半段紧张激烈的巷战体现出抗日军人为国捐躯的震撼,立刻点燃了观众们的爱国情绪,为全片定下慷慨激昂的基调,尤其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临死之时的大义凛然成了观众心目中难以忘记的最感人场景。这样的改变无疑是成功的,既有大叙事的宏观之美,又有小儿女的细腻之极,可以说融合得相得益彰,完美和谐。

《金陵十三钗》比小说改编好在哪?
    当然,片无完片。影片有的剧情稍显拖沓和无用。比如约翰和玉墨的对话冗长琐乱,那场不必要的床戏更是画蛇添足。总的说来,张艺谋有赖于小说的好基础,把故事讲得扎实动人,这就足够了。不知这一次奥斯卡小金人能否青睐年近花甲的老谋子?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