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差异是未来财富的分水岭
(2023-04-23 19:17:41)
未来新一轮财富分水岭,首当其冲是认知差异。
“你可以什么都不相信,但你必须相信周期。只要有人在,就有周期。”这句话来自投资大师霍华德的投资备忘录。靠着对宏观趋势的深度认知,他将橡树资本从50亿美元,扩张超过1500亿美元,去年收益率更是超过了巴菲特。
商业史上也出现过这种超前预判。当湖北打响购车补贴“第一枪”,有人感叹燃油车被淘汰出历史的速度。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决定做电动车,是在20年前。当时股东反对,市场不理解,股价2天内蒸发了30%。现在比亚迪以186.35万量的电车销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名。
财富是高认知和高执行力的变现。那下一个比亚迪会诞生在哪里?对于普通人而言,又该果断抓住哪些机会?
在变化中抓住不变,总结来看,未来“三个新”,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中国的发展大势。
第一“新”,是新基建。
经济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给出最新研判:“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应该抓住类似像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家政服务的人型机器人、提供数字秘书服务功能的智能终端等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整机产品,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的耐用消费品。”
从更发散思维去看,万亿机会大都来自于技术突破。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进展,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先从底层技术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接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的2倍,大规模的投入还在继续。
从数字经济规模来看,大趋势有目共睹。一句话概括,财富终将流向科技密度高的地方。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占GDP比重超过40%,始终保持10%的高位增长速度。“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后,中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我国服务器规模超过2000万台。发展动力就在哪,机遇就在哪。
从政策红利上看,如此大体量、高增长、高比重的情况下,国家支持还在继续。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也指明2035年中国的走向:“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
风向已经很明确了。这条未来十年持续输血造富的大动脉,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6G、高性能计算、EDA、大数据中心、操作系统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光电共封装技术、集成电路等。这些都是能托底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数字技术大底座上,还会出现教育数字化、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能交通、智慧养老等,每一个领域都是千亿、万亿产业机会。一场能覆盖所有人的科技革命正在发生。
千万不要低估国家对于科技压倒性投入的决心。对于普通人来说,放下成见,避免掉队,要想尽办法参与到做大蛋糕的过程中,越早越好。
第二“新”,是新能源。
大国博弈、俄乌冲突、疫情,改变了世界。但有一件事,成为全球旗帜鲜明的共识:抢占零碳经济的科技主导权。
先看当下,有几个数字很醒目。一个是新动能领跑,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在全球位列第一。一个是传统动能下滑,火电装机量占比下降到52%,发电量占比首次跌破七成。同时,新建筑大规模“新能源化”。中国近年来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高达90%。势头迅猛。
再看未来,零碳城市是每一个中国城市转型的终局,碳中和企业是每一家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共识,可以预见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快。
就像《拆掉思维里的墙》表述的那样:“我们脑海里有很多低效的、错误的心智模式造成的扭曲认知,只有打破那些思维模式,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是时候拆掉认知围墙,重新审视双碳风口。换道超车的时代红利就摆在大家眼前。
第三“新”,是新消费。
讲讲新消费这件事,永远有机会。人们对新生活的定义,已经掀起消费变革:所有爆火的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从卖平台到卖内容,从卖产品到卖情绪价值,从卖服务到卖生活。
挂一漏万,比如情绪这件事。全球经济下行,焦虑的年轻人直接带动了情绪生意。小红书冥想搜索量,增长172%,带火了冥想头环、冥想毯、冥想眼罩、冥想风铃。
比如失眠这个问题,让睡眠成为一门大生意。现在,中国有3000家公司在做“睡眠”产品,其中有七成企业,在近5年内成立。据预测到2030年就睡眠这一件事能做到万亿市场。
比如00后都开始养生这件事。拥有3.2亿月活的B站,近期统计了一个年度产品榜单,前几名分别是定制维生素、护发软糖、益生菌饮料、人体工学椅等。Z世代养生,已经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可以推测,在未来代糖、植物蛋白、低升糖饮食等细分领域,还会跑出大量黑马。
新消费领域的难点在于变化太快,但永远是个热门赛道。有情绪有需求的地方,就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