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刍议越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1-10-05 14:32:54)
标签:

越国

越绝书

越王

杂谈

              

            刍议越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节选自本人最近专著《越地经济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11.4)第二章(2.3)

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是越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不但有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林特业、畜禽业,而且渔盐业和农村手工业等经济活动也非常活跃。

一、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越国君臣认识到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的道理[1]。公元前490年,越王句践罢吴回越,遂师八臣与其四友,问政治国之道[2],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政策,致力于农业生产,使越国经济迅速发展。一是奖励耕作。句践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与百姓同其劳[3]。君王与王后亲自男耕女织的作风,对越国在短时期内扩种水稻,发展纺织业,内实府库民富国强起精神支持作用。《吴越春秋》记载了当时一采葛妇女的诗: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兮将献之。反映了越民众对越王以身作则精神的崇敬。二是轻徭薄赋。为了发展生产,富民强国,越王句践听从大夫文种之谏,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以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让百姓安心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4]三是奖励生育。由于吴越长期争战,损人耗丁,人口锐减。句践为了鼓励百姓生育,繁衍人口,增加农业劳动力,立法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妻,老者无娶壮妇。女子十七未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于孤,令医守之。生男二,贶之以壶酒、一犬。生女二,赐以壶酒、一豚(犬,阳畜;豚,阴畜)。生子三人,孤与乳母。生子二人,孤与一养[5]由于越王采取奖励生育的措施,遂使越国在较短时问内人口迅速增加,经过十年生娶,十年教养,越国其民殷实,以多甲兵。在伐吴前,越国人口已达30万左右,能发兵5万,其中习流(水军)0.2万人、俊士(教士)4万人、君子(官员)0.6万人、诸御(后勤军官)0.1万人。四是平籴积谷。越国通过限定粮食的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办法,正确处理农商关系。计倪提出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未(商)。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籴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6]。这样,使粮价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既有利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又能照顾商人的利益,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五是兴修水利。越王句践采纳了大夫计倪饥馑在问,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7]的建议,发动民众,修筑堤塘。《越绝书》卷八和诸多方志史志中较详细地记载了越国的主要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按照地形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山麓水利,如吴塘苦竹塘秦望塘富盛塘城墉等;二是平原水利,富中大塘练塘山阴故水道山阴城墙;三是沿海水塘,如石塘比如,据《越绝书·记地云》载:句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吴塘,东西千步,名辟首,后因以为名日塘。”“富中大塘者,句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步。”“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三步,去县四十里。”[8]吴塘在今绍兴城西南方向的柯桥湖塘古城村,至今大部分塘址尚存;其筑成年代约在公元前473年左右,是一个小型灌区,起到拒咸蓄淡、灌溉农田的作用。[9]富中大塘在五云门至东郭之间的护城河东岸,大致相当于今之皋埠镇。在围堤筑塘的基础上,广辟田野,有力推动了越国农业的发展。石塘是一处军用码头,据考证其旧址在今萧山区的杭坞山,是一处抛石护坝的堤埂。这些水利工程大多数遗存至今,其址可考,其迹可寻,是句践越国改造沼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产物,也是绍兴地区得到大规模深度开发的历史见证。

二、生产专业化、基地化和军备化。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表明,越王句践时期,越国的农业生产规范有序,基本完成了农具革命,开始采用性能先进的青铜农具,且功用齐备、配套。这表明越国的农耕技术从选种、翻耕、种植、管理、收割、贮藏,呈现出专业化态势。与此同时,蚕桑业、葛麻业、果蔬业、畜牧业、养鱼业己较发达。越国以兴建基地方式进行农业与多种经营的专业化生产,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农业集约化生产雏形,使发达的多种经营与发达的稻作农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越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据 《越绝书》卷八载,各种生产基地有上百处之多。这些基地所属地均有史迹可考,基本是环越城而布局,其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山区、半山区营建畜牧和经济作物基地,在山麓湖泊设立水产基地,在沼泽平原围筑粮食基地,在沿海滩涂开辟晒盐基地。其中,粮食基地有富中大塘、练塘、苦竹塘,木材基地有木客山,种麻基地有麻林山,种葛基地有葛山,养鱼基地有目鱼池,晒盐基地有朱余;“鸡山”、“豚山”、“犬山”、“鹿山”及“牛宫”皆为专业畜牧场,一山一畜,一山一禽,专人饲养,饲养专业性强,劳动力省,生产效果好。而且,生产规模大,数量多。从越王句践为了繁衍人口,所规定的奖励生育政策看,当时饲养犬、豚的规模是很庞大的。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手工业还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比如越国的青铜冶炼业。据《战国策·魏策》、《越绝书·记地传》和《嘉泰会稽志》等志书载,当时越中各种冶铸加工作坊井然有序,有采燃料的“炭聚”,冶炼提取原料“练塘”,往来槽运的“炭读”,铸造而未明产品的“六山铺”,一日便可铸成铜剑的“日铸岭”,以及冶官衙署所在地“姑中”等。当然,越国兴建这些专业化的生产基地,都是为了伐吴复国的需要。比如,畜犬为了猎南山白鹿,献给吴王,麻痹吴王;养鸡、豚为食将士;畜养牛、马则用于运输与驾车等。这在战时起到了保障部队供给、鼓励士气的积极作用。可见,各类专业化生产基地的建立,构成了越国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块状经济体”,推动了越国经济日趋繁荣,成为越国在短期内兴越灭吴称霸所凭藉的重要实力支撑。

三、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挥重要作用。越国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离不开越国农业技术的进步。由于稻谷生产受制于天气,当时范蠡与计倪已经通过天象观察,意识到天气变化造成粮食丰歉,提出要顺应季节,不违农时。并且,对旱涝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旱涝灾害提出相应对策。范蠡曾提出了“春种八谷,夏长而养,秋成而聚,冬蓄而藏”[10]的农事准则,注重顺应季节运行规律从事农作,指明了一年四季的农事要领。这是一种农时与农事紧密结合的农时观,为绍兴传统农业的农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计倪指出“故散有时积,籴有时领,则决万物不过三岁而发矣……水则资车,旱则资舟”[11],认为农业丰补歉,不会超过三年,因此平时要有积蓄,以应对丰歉,有备无患。当时,越国的畜禽饲养技术也有一定进步。据《齐民要术》记载,范蠡曾劝百姓养畜致富,还写了专著,对百姓教导饲养技术。越国的水田耕作方式尚无古藉记载可查考,但从绍兴各地出土青铜犁和青铜锄、青铜耨等耕作农具分析,越国的水田耕作方式是犁耕与火耕水耨相结合。田间管理已初具精耕细作传统农艺技术。计倪认为必须 “……留意省察,谨除苗秽,秽除苗盛。”[12]反映了农业生产管理上的精细程度。另外,在《越绝书》中也有“畴粪桑麻,播种五谷……”的记载,说明越国农业已有了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因素,从出土的青铜耨等中耕除草农具可以印证。

四、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据考证,当时的越国还呈现出了官办或官督民办实业的经济模式。这也是越国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比如,封建传统农业进入了萌芽状态,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在越国的青铜冶炼业生产体系中,生产者有“国工”和“民匠”两类,国工民匠,各扬所长。少数“国工”技艺高超,侧重于生产兵器,服务于军事。据史料记载,越国著名剑大师欧冶子曾经为越王句践铸造了“湛卢、纯钩、胜邪、鱼肠和巨阙”五把三长两短锋利无比的利剑,反映出越地铸剑工匠高超的锻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13]。另外,《庄子·刻意篇》、《荀子·强国篇》、《淮南子·修务训》等,也有关于欧冶子铸造名剑的记载,并视其为国工的典范。而人数众多的“民匠”则主要从事农具制造,服务于农事。《周礼·考工记》载,越“人人能而为搏”。“搏”就是铲,是一种常用农具,它的制作无需匠工,人人能而为之。可见,常用农具制造呈大众化现象,亦即能工巧匠寓于民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越绝书》卷十二。

[2].《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3].《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4]. 先秦无名氏《乐府·采葛妇歌》。

[5].《吴越春秋》卷八。

[6].《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7].《越绝书·计倪内经第五》。

[8].《越绝书》卷四。

[9].《越绝书》卷八。

[10].邱志荣:《鉴水长流》,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1].《吴越春秋》卷九。

[12].《越绝书》卷八。

[13].《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