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美东侨报
美东侨报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347
  • 关注人气:1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烈治堂 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2016-07-03 00:56:33)

  每年六月份,爱烈治(Eldridge)街犹太会堂举行的街坊节,是曼哈顿下东城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在这里,可以听犹太人的克兹美音乐,听中国乐师用高胡演奏广东小曲,看男女老少随着拉丁音乐翩翩起舞,观看犹太人如何制作祈祷时戴的小圆帽,向西裔美食家学习如何制作西班牙馅饼,旁边还有来自中国北方的大姐现场演示如何包饺子。闹哄哄的街上还摆着几张麻将桌,中国老太太和犹太小姑娘正在搓麻将。

http://ny.uschinapress.com/images/hd/2016/07/02/a62462e9474a45cfb0c92387a8cc5b6b.jpg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TITLE="爱烈治堂 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
图为爱烈治街的犹太会堂向公众敞开大门。
http://ny.uschinapress.com/images/hd/2016/07/02/4b1022a568ac4c8fb681e38acb159d7d.jpg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TITLE="爱烈治堂 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
图为各族裔观众观赏中国京剧表演
http://ny.uschinapress.com/images/hd/2016/07/02/be728744544444ecbd49762b78a599b6.jpg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TITLE="爱烈治堂 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
图为观众随着拉丁音乐起舞。
http://ny.uschinapress.com/images/hd/2016/07/02/039476e16ed54d2281b769c065380910.jpg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TITLE="爱烈治堂 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
图为小朋友学习如何制作犹太人祈祷时戴的小圆帽。
http://ny.uschinapress.com/images/hd/2016/07/02/b919a6c00f2848a98eb6290856b8aa0d.jpg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TITLE="爱烈治堂 见证下东城移民史" />
图为中国人和犹太人都爱打麻将。

  走进教堂,一束阳光从高高的玫瑰花窗射入,立刻产生一种庄严之感。这里有希伯来文书写家,虔诚专注地演示希伯来文的书写。往里走,有犹太剪纸师演示犹太剪纸工艺,有中国工艺师傅教人如何用纸折叠出动物,还有中国茶艺师傅表演茶道。

  下午晚些时候,整条街熙熙攘攘,人潮如织,街边小店的人也出来看热闹。突然戏台上响起京剧锣鼓声,很快戏台前的椅子全被占满,人行道、公寓楼台阶上站满了人,大家都来观赏京剧演出,那种情景让人想起中国乡村庙会的盛况。

  蛋卷,蛋奶和西班牙馅饼

  这个节日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蛋卷(eggroll)、蛋奶(egg cream)和西班牙馅饼(empanadas)”,这三种食物分别用来代表中国人、犹太人和波多黎各人的文化,也表示这三个族裔在下东城比邻而居,给下东城带来丰富的多元文化。

  中国人对春卷很熟悉,可是蛋卷究竟是什么玩意儿,竟然被其他族裔视为中国食物的代表?据主办方发放的小册子介绍,蛋卷的来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蛋卷其实没有任何鸡蛋成分,据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华人到美国淘金的年代,当时旧金山一个矿工营里的中国厨师,把所有剩菜放在一起,用面粉皮包起来,放到油锅里炸成一种油炸小吃,就是今天所说的蛋卷。

  蛋奶又是什么呢?据说这是一种自从30年代起在纽约很受欢迎的饮料,它和蛋卷一样,其实并没有鸡蛋成分。之所以称为蛋奶,是因为上面浮着的泡沫好像搅拌过的蛋白一样。蛋奶很容易制作,只需半杯全脂奶汁,加四分之一巧克力糖浆,再加点苏打水,就成了一杯饮料。

  西班牙馅饼也是一种很简单的食物,现场演示的大姐热情地招呼大家来观看。她说,这是最容易做的一种食物,先做好面皮,再舀一勺炒熟了的肉末作馅,然后像包饺子那样把面皮捏紧。如果想做得花哨一点,像中国南方人包酥饺一样,把面皮捏出花边,“一下子拉高档次,别人会称赞你为大师,你就点头称是好了,”这位大姐幽默地说。

  这个节日像各民族文化展示大会,大家都拿出最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东西来展示,可是仔细一看,有些民族文化其实是“舶来品”,经过历史演变后融入了另一个文化中。

  比如说麻将。麻将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博弈游戏,20世纪初经由上海的英国俱乐部传到西方。1920年代,美国出现了打麻将的热潮,当时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则。一位叫贝拉·梅勒(Bella Maller)的犹太老太太说,几十年前她的邻居教会了她打麻将。直到现在,每星期她都会约几个朋友一起搓麻将,可见麻将在犹太人中仍然流行。

  再如剪纸,据传剪纸起源于古代中国,后来传到土耳其、北非、波斯和中东欧洲。17至19世纪时,剪纸成为一种主要的犹太民间艺术形式。不过犹太剪纸与中国剪纸有一个很不同的地方,中国剪纸以民间日常生活为主题,而犹太人用剪纸来装饰《十戒》、婚姻协议书,把它当做护身符和家人忌辰的纪念品。

  爱烈治街犹太会堂

爱烈治街这座犹太会堂,见证了下东城一百多年的移民历史。1880到1924年,是东欧犹太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的高峰期,总共有250万人来到美国,他们中大部分选择纽约为落脚点,其中四分之三住在下东城。

  下东城曾经是犹太人的代名词,街边都是犹太人开的肉店、面包店、泡菜店,他们住在狭窄的公寓里,在衣场打工,阅读意第绪语的报纸。

  1887年9月,这座教堂在犹太崇圣日来临之际开张,它是东欧犹太移民在美国建起的第一座犹太会堂,大批来自俄罗斯和波兰的犹太人前来祷告,他们把教堂当做社交场所和社区中心。

  1920年代到194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配额,加上经济大萧条,东欧犹太移民大幅减少。二战之后,很多犹太人搬离下东城,爱烈治街的犹太会堂走向没落。

  在布碌仑成长、住在长岛的梅勒太太说,以前下东城住着很多犹太人,有很多犹太戏院,她经常来看演出,50和60年代拉丁表演火爆起来,大家都来这里看秀。

  梅勒太太今年79岁高龄了,仍保持着年轻人的活力,平时开车旅行、骑自行车,也喜欢跳舞。“我是一个爱跳舞的犹太人,”她说。

  梅勒太太听到拉丁音乐便会翩翩起舞,陶醉其中。她说,年轻时她曾经一个人跑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旅游,在那里她爱上了探戈,对拉丁舞的爱好就这样持续了一辈子。

  她说:“当我跳舞时,我觉得进入了一个仙境,忘了自己身处何方,我甚至不在乎大家在看着我。真是太兴奋了。”

  像很多纽约犹太人一样,梅勒太太的父母也来自东欧。她说:“我在美国出生,我父亲在1920年代来美国,那是大屠杀之前,我的祖父祖母带着我父亲离开了波兰。”她坦言不喜欢纽约,但每年都来参加爱烈治街的街坊会。“我找不到朋友跟我一起来。我说,我要去纽约,他们说,你为什么要去那个脏兮兮的城市?所以我一个人来了。”

  今年的街坊节,第一次把波多黎各文化纳入其中,引入了拉丁舞、拉丁音乐、拉丁面具、拉丁食物。

  住在皇后区阿斯托利亚的波多黎各裔弗朗克·阿尔麦斯提卡(Frank Almestica)和希腊裔太太蕊亚(Ria)也来参加节日盛会,津津有味地听着来自家乡的音乐。阿尔麦斯提卡说,“音乐对我们很重要,它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事物,它让我们能够表达自己。”波多黎各人似乎天生就是跳舞好手,他们从小就向家人朋友学习跳舞,在节日、婚礼上唱歌跳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仰。

  阿尔麦斯提卡的祖先来自波多黎各一个渔村。“波多黎各人在50年代来到美国,住在纽约、佛罗里达、费城、北卡等地,我们把家庭团聚在一起,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我们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 阿尔麦斯提卡说,“我在布碌仑长大,小时候在家里我妈妈叫我只能讲西班牙语,她说英文你在学校里学就好了。”

  下东城的华人移民

  最早在下东城落脚的华人,是广东台山的老华侨。1965年美国实行家庭团聚的移民改革后,很多广东和香港人通过亲属移民来到这里。直到晚些时候的80年代起,才迎来福建人移民大潮。

  当然,这个街坊节当然少不了广东音乐。长风中乐团的郑小慧带来了黄天佐、曾湘、李美花几位民乐演奏家,用高胡、椰胡、扬琴演奏《旱田雷》、《连环扣》、《雨打芭蕉》等广东小曲。

  在唐人街长大的郑小慧说,1956年她随家人从香港移民到纽约,当时她9岁,住在茂比利街。那时候唐人街人很少,集中在勿街附近,其他地方主要是意大利人。

  地兰西街和葛兰街那头,住着犹太人。郑小慧说:“那时候唐人街没有药房,我们要走到兰街的犹太药店去配药。犹太人开有窗帘店、布店、衣袜店,我们如果不想去比较远的梅西商店,就会去犹太人的店买这些东西。”她还记得,以前在兰街,犹太人会把衣服挂出来卖,价格比较便宜,华人会去挑自己合适的衣服。那时候唐人街连个超市都没有,大家都必须去犹太人开的肉店买肉。

  1960年代,下东城的波多黎各人开始逐渐多起来。郑小慧在孙逸仙初中读书,班里有犹太人、华人、波多黎各人、黑人。她说,“班里只有5-6个华人学生,我们3个中国女孩在一起,还有两个犹太男孩也跟我们一起玩,他们性格温和,也是其他小孩不理的人,其他小孩不跟我们玩。”在她印象中,波多黎各小孩很霸道。“我们很怕波多黎各学生,觉得他们很凶,上体育课时,波多黎各女孩会占领球场,我们没办法,顶多骂她们一句。”有时候头发弄得不好看,会被波多黎各小孩用难听的话嘲笑。

  连续几年,郑小慧都来街坊节演出。她说,“观众很喜欢我们的音乐,美国人喜欢这种惬意的户外活动,大家欣赏不同的民族音乐,互相了解,你了解了就自然就会尊重别人。”

  (侨报记者林菁图文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