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综合北京《新京报》、《京华时报》报道,故宫在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一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包含一条东西向,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的墙基。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
相关专家认为,此处墙体基槽底部的黄沙层和含有青灰色有机物的生土层是距今3万年至5000年前,后海、北海至中南海一线古高粱河道的自然遗存。因此,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也对公众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有力参考。
养心殿可移动文物撤陈工作上月30日启动,预计在3个月内完成。养心殿区域作为原状陈列展示区,目前有可移动文物1890件,是研究清文化艺术发展和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独特材料。文物撤陈工作完成后,故宫还将对回库文物进行更细致除尘保养和修复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 位于故宫内廷东路南端、奉先殿和斋宫之间的毓庆宫建筑群,原为皇太子宫而兴建。故宫宫廷部主任王子林介绍,清代有10位皇帝在此居住过,包括溥仪,所以毓庆宫见证了从康乾盛世到晚清的没落。2014年8月21日,故宫开始对毓庆宫进行保护修缮,历时742天,此项修缮工作计划于本月30日竣工,届时会根据文献记载,恢复乾隆六十年时的陈列原貌,未来将作为故宫一个新的展览空间实现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