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她不是凌波丽 她是纽约上诉庭首位亚裔女法官—凌德丽

(2016-06-12 00:21:42)
标签:

杂谈

  1995年,凌德丽(Justice Doris Ling-Cohan)在下东城竞选民事法官席位,她带着6岁的女儿在地铁站做宣传,其对手雇来的人当面辱骂她“Chinky Chinky”(中国佬)。

  这个法官席位,一直被认为是“犹太人席位”或“意大利人席位”,她一个中国人,竟敢盯上这个位置,简直是异想天开。再说中国人从来不投票,她肯定选不上。

  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凌德丽选上了!成为下东城/唐人街历史上第一个民选官员——不仅仅是法官。

她不是凌波丽 <wbr>她是纽约上诉庭首位亚裔女法官—凌德丽 凌德丽在韩裔律师协会上演讲。(侨报记者林菁摄)

  2002年,凌德丽选上纽约州高等法院法官,成为纽约州高等法院第一个亚裔女法官。2014年,她被任命为上诉庭法官,成为纽约州上诉庭首位亚裔女法官。

  2005年,凌德丽对她主审的一宗同性恋婚姻诉讼作出裁决,判定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拥有婚姻平等权。虽然该判决后来被上诉庭推翻,但是凌德丽这一判决具有历史意义,比美国最高法院做出同样判决早了整整十年。

  这位出生于华埠、小时候帮母亲在衣厂打工的华裔女法官,如何一步步在职业生涯中攀登高峰,成为华人社区的骄傲?答案是:千锤百炼,永不退却。

  缝制自己袍服的法官

  6月8日,凌德丽在韩裔律师协会年会上受表彰,并发表主题演讲。她说,“我的家庭,跟很多移民家庭一样,经历了艰苦谋生和受歧视的历史。像你们中很多人一样,我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我父亲在洗衣店工作,我母亲是车衣工人。小时候我也在衣厂打工,缝制和裁剪衣服。事实上,我可能是唯一一个缝制自己袍服的法官。”

  凌德丽一家住在唐人街摆也街一个有三间卧室的“车厢”公寓,这种拥挤狭窄的公寓通常是穷人所住,天花板漏水,有一次天花板掉下来砸到她身上。

  她说:“小时候我不敢有什么梦想。然而,我的父母却有梦想的勇气。像很多人一样,他们怀着梦想来到这个国家,希望生活更美好,希望自己和后代拥有发展的机遇。”

  作为一个唐人街小孩,凌德丽每天早上很早就被父亲唤醒,然后坐地铁去布碌仑的公立学校上学。在那所小学,她是唯一的亚裔小孩,每逢犹太假日,班里就剩下她和一个非裔女孩。

  成绩优秀却上不了天才班

  凭成绩和考试分数,凌德丽可以上所谓的“天才班”,但校长不顾老师的反对,拒绝让她上“天才班”。这位老师难过地向她道歉。

  凌德丽说,“直到我很大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我的5年级老师向我道歉——以及我遭受的歧视。想象一下,我当时大约10岁,我看着我的老师屈膝跪着,这样她才能够得着我,眼里含着泪,试图向我解释她真地努力试过。”

  “我真的无法弄明白怎么回事。不知怎么地,作为一个孩子,我觉得是可能是我学习还不够努力。”

她不是凌波丽 <wbr>她是纽约上诉庭首位亚裔女法官—凌德丽
凌德丽在记者会上鼓励亚裔报考庭警。(侨报资料图)

  亚裔律师和法官寥寥无几

  越战后的年代里,凌德丽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怀着理想进入法学院,认为个体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

  1979年,她从纽约大学法学院毕业,那一届的毕业生只有3名亚裔。亚裔进法学院很困难,为此亚裔法学生联盟经过闹事后,才得以在招生委员会取得一席之地。

  凌德丽说:“我们不得不与负面刻板印象做斗争,因为我们的招生官员坚称,亚裔没有被歧视,因为无论如何,当人们想起亚裔时,人们想到的是花匠和洗衣工——而不是更糟糕的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

  凌德丽是亚裔律师协会的初创成员之一,该协会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加亚裔法官的人数,于是邀请内行人来讲述成为法官的程序。他们得知,亚裔法官少是因为“没人申请”。

  甄选法官的程序在外行人看来神秘复杂。更重要的是,如何选上法官是一个秘密,没人会告诉你这个秘密。

  凌德丽说:“有一个笑话说,你不知道香肠和法律是怎么做成的:那是个秘密。我还想增加一个:成为法官。没有任何指导手册。但是我总觉得有一本某些人能够得到的秘籍,而当我弄明白那本秘籍里含有什么时,我发现还有另一个秘籍,第二卷,然而从来没有人提起它。”

  这个秘密就是,候选人先要经过筛选委员会(screening committees)的筛选,而谁当评委非常重要。

  凌德丽说,很长很长时间里,没有人告诉亚裔社区关于筛选委员会的存在。当她始进入程序时,从来没有亚裔被邀请加入筛选小组,而且令人遗憾的是,当筛选小组里终于有亚裔时,如果有亚裔候选人出现,那个亚裔评委便自己引退,或觉得没什么值得他投下一票。

  尽管如此,凌德丽第一次便通过了筛选,评委认为她“非常符合条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同时通过筛选的还有一位叫Sheila Abdus-Salaam的非裔女候选人。她和凌德丽拥有相似的司法背景,都关注公共利益,也是一名助理州检察长。然而,她第一次便选上了法官,而凌德丽却落选。

  凌德丽自我解嘲地说:“当然,我没有第一次便成功。就像广告所说的:我花了力气才得到它。”她指出,Sheila Abdus-Salaam“拥有强大的哈林区政治力量,以及进步的白人社区支持她的参选,她第一次便成功了。我呢?我只有我的家人和几个朋友。”

  她提醒在座的人:20年前,没有亚裔政治领袖。没有亚裔民选官员。没有独立的亚裔地区领袖。只有几个亚裔政治俱乐部成员。也没有有组织的、有政治觉悟的亚裔社区。主流社会和亚裔社区“都没意识到有一个玻璃天花板需要打破”。

她不是凌波丽 <wbr>她是纽约上诉庭首位亚裔女法官—凌德丽
凌德丽(戴墨镜)参加唐人街春节游行 。(侨报资料图)

  屡次通过筛选却最终落选

  主流政治领袖把凌德丽当作“越轨”。当他们提到一个少数族裔女性通过了筛选,他们指的是Sheila Abdus-Salaam,而不是凌德丽,“我被当作白人或根本不存在”,凌德丽说。

  下一年,凌德丽再度申请全郡范围的民事法官,也再度通过筛选,然而还是落选。第三年,有人告诉她,如果她退出,让另一个候选人无阻碍地当选为法官,那么下一个空缺就轮到她。凌德丽天真地同意了,以为当着数百人说的话应该算数吧。

  然而,再下一年,凭着同样的简历、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推介,同样的申请。结果却是,她没有通过筛选。筛选委员会中那个唯一的亚裔代表,没有来投票。

  那些通过的人中,有一个是市长的前财务官。“有人告诉我,那个人从来没上过法庭,即便有的话,他肯定从来没去过民事法庭,可是他却想成为法官。”

  “没有政治骚动,没有愤怒,没有MSNBC评论,来谴责这种不公平。没有亚裔民选官员为社区倡导,或有效地组织亚裔社区进行投诉。没有人为我说话。”凌德丽感慨地说。

  下东城竞选民事法官

  凌德丽没有因此而放弃,她重整衣装,再次上路。这次,她在准备在下东城/唐人街竞争一个民事法官席位。

  别人一直劝阻她不要在唐人街竞选,因为那是一个“犹太席位”,或“意大利席位”,理由是“因为一个犹太法官退休或一个意大利法官退休”。按这种逻辑,永远不会出现一个“亚裔”席位,因为那个区从来没有选出一个亚裔法官。

  凌德丽还是勇敢地启动了选战,她母亲的车衣工会第一个宣布支持她。她的团队筹款、做选民登记、教民众如何投票、与族裔媒体互动、鼓励大家出来投票。

  当她获得拉丁裔、同性恋、妇女和进步社区的强大支持时,她的竞争对手突然退出了。“因为我正在获得强大支持,据说如果萧华支持的、来自他社区的候选人输了,萧华会显得政治上软弱无力。”

  然而,事情并不从此一帆风顺。立刻就有传言,一个“犹太”候选人被推出来跟她竞争,因为亚裔社区被认为不会出来投票,而犹太社区总是出来投票,考虑到那是萧华的选区,应该对一个犹太候选人有利。住在上西城的对手花钱雇了一批人来下东城做联署签名请愿,那些人反而误导民众说,凌德丽不是”他们中的一员”。

  当凌德丽在做宣传时,她和她的志愿者经常被对手的人包围着,他们试图恐吓她,甚至当她女儿的面唱“Chinky Chinky”来羞辱凌德丽。为了保护幼小的女儿,凌德丽只好把女儿送去了夏令营。

  “那是一个艰难的战斗,坦白的说,没人想到我会赢。”但是凌德丽赢了!社区选民目标明确地投票给她,很多人平生以来第一次投票。

她不是凌波丽 <wbr>她是纽约上诉庭首位亚裔女法官—凌德丽
凌德丽获任命为上诉庭法官后答谢社区。(侨报资料图)

  不要低估我们的社区

  即使成为了法官,凌德丽仍然要与歧视作战。有一次,当她给一个律师常规延庭时,其对手竟然问,是不是用“中国日历”?

  一个共事的法官,在一句话里连续说了几次“中国人救火演习”,来形容法庭杂乱无章,当凌德丽指出这是种族主义时,他竟然不认为这么说有何不妥。

  凌德丽说:我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首先,永不放弃。如果必须的话,缓下来,舔干伤口,以更强壮的姿态回去继续战斗。

  相信你自己,即使你来自一个不鼓励自信的家庭或文化背景。如果无法自然做到自信,就假装一下,直到你真地自信了。

  即使面对种族主义,你也要继续前行。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是隐伏着的,它能把你吃掉,如果让它任意所为的话。

  不要害怕寻求帮助。不要低估我们的社区。

  凌德丽指出,华人社区已经跟20年前大不相同,遇到不公正再也不沉默以对。例如,华人示威抗议梁彼得受不公对待,抗议奥斯卡颁奖典礼丑化华人,抗议好莱坞把亚裔角色洗白,抗议错误检控亚裔科学家为间谍。

  她指出,华人社区的行动挑战了”永远外国人综合症”,我们的社区也再不会容忍,当一个人出生在加州、纽约或印第安纳,由于他们的父母来自另一个国家,我们就被归为外国人,而不能与其他美国人平起平坐。

  她说,打败”永远外国人综合症”的有用办法,就是我们通过投票来发挥政治力量,不是当方便的时候才投票,或当候选人是亚裔时,或只投总统选举,而应该在每一次选举中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