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全球空气质量行动报告发布会上发布了一份关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报告,称在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北京成功地实现了空气治理的持续改善。
空气治污效果显着
综合北京《新京报》、《北京青年报》26日报道,据了解,《北京空气污染治理历程:1998-2013年》评估项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聘请国际和中国国内专家团队历时两年多完成。
该项目对北京1998年至2013年采取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进行了梳理,重点对能源结构调整和燃煤源污染治理、机动车排放控制、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空气污染预警应急等领域的工作进行了评估。
报告指出,从1998年至2013年的15年间,北京持续采取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对改善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15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长了70%,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303%,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77%。同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78%、24%和43%,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局面,为全球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创造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PM10、PM2.5 治理还需努力
为何北京空气治理在15年里能取得显着成绩?报告称,这主要归功于北京市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综合战略措施。
具体而言,这些综合措施包括立法、行政管理、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手段,重点针对能源消费、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施工扬尘等污染源,并通过系统的监测和信息报告对工作进展及成就加以监测和发布。同时,减排措施实现的污染物减排量对于降低城市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报告还称,虽然北京空气治污成绩显着,但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要达到中国国家标准限值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获得更大的健康效益,还需要更多努力。
作为参与此次评估的中方主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说,从1998年以来的各种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和科研数据来看,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得到了持续的改善,这说明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各项政策、科技、经济、法律等综合措施取得了显着成效。
同时他表示,从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现有技术方向和积累的数据成果来说,对北京今后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非常有信心。
报告建议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为实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030年下降到35mg/m3的目标,报告建议北京加快推进和完善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体系;完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京津冀(河北)协同发展;持续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深入治理燃煤源排放污染;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模式,深化和完善“车-油-路”一体的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确定今明两年对京津冀核心区“2 4”(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城市全面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河北、河南、山东处于污染传输通道上的城市严格管控火电、钢铁等“高架点源”污染排放。针对污染重点时段,提出切实打好“冬防”战役,积极应对秋冬季节空气重污染。
燃煤是京津冀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削减PM2.5污染的主战场。此次会议决定,今明两年,要集中天然气、电力等资源,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将京昆高速以东,荣乌高速以北,与北京接壤的天津、廊坊市区县之间区域,划为禁煤区,除煤电、集中供热和原料用煤企业以外,燃料用煤基本逐步“清零”。其中北京城六区和南部平原地区率先逐步基本实现“无煤化”,保定市城区所有城中村实现“气代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