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张伟民导演近照。

《胡同日子》海报。图片均由张伟民提供。
【侨报记者张苗报道】胡同,是北京城特有的城市符号。过去,它是这座城中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今伴随着现代化都市的建设,一条条胡同在北京城中迅速消失,但却也成为无数老北京梦中追寻的精神家园。
胡同艺术家 用影像记录胡同的变迁
面对拆迁,在北京胡同里土生土长的张伟民导演用了8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名为Hutong Days《胡同日子》的纪录片, 用影像记录了北京胡同的变迁,以及变迁过程中胡同原住民所经历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谈及拍摄初衷,张导演称,当初并没考虑太多。只是在2004年春节前夕,从母亲那里得知,幼时生活过的胡同即将被拆,心里有种难言的失落。
张伟民称,在此之前从没想过有一天胡同会彻底消失,“我一直以为,无论我们去到哪里,胡同依然在那里。但当知道自己生活过的胡同真的要被拆了,我想但凡搞艺术的人,听到这种消息,都会有很多感触,想要做些什么。”
于是,在那年春节前,她便背起拍摄器材,立刻出发,回到儿时生活过的胡同,开始了最初的拍摄。“当时我在香港教书,我母亲还专门去香港打算和我一起过春节。但我却跑回北京去拍胡同。”她说。
事实上,张伟民已有近20 年没有回到过这个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她们家于1987 年便搬离胡同。“那时离开胡同,某种意义上是很向往的一件事情,因为不用在冬天生炉子,不用上公共厕所。后来上了电影学院,再回头看胡同,便能发现很多以往身在其中却不以为然的美。”
拍摄过程体验两个世界的生活
2004年的春节,张伟民是在南玉带胡同度过的。“过年时,胡同里的街坊邻居都会包饺子,相互之间串门送饺子。”忆及过往,张伟民笑容中略带感慨。“因为那是胡同里的最后一个春节,我以为大家的心情可能会比较沉重,所以很想回去看看他们。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一如既往地热热闹闹地张罗过年,我想这大概就是北京人特殊的
个性,非常淡定,随遇而安。”那次拍摄,历时一个礼拜。
再次回到北京,已经是2007年。这一次,张伟民是作为北京奥运会官方纪录片的美国剧组导演和摄影师,回北京为奥运会做准备。“这次回去就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方面要拍摄奥运会,乘坐的是奥运专线,畅通无阻,满目触及的都是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另一方面,为了这部胡同的片子,我利用闲暇时间穿行于胡同之中进行拍摄,那里安静的好像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
整部片子的拍摄工作于2008年基本完成,但直到2012年才最终完成后期制作。“由于夹杂着自己情感的挣扎,对我来说,这是最艰辛、最痛苦的一个工作,所以一直到2012年才全部完成。”随后,应华裔观众要求,她于2015年又对影片进行了一些调整,做出一个中文版本,“我非常希望中国人能够观看这部影片,因为这是中国的故事,是北京的故事,是自己的故事。”
让记忆中的胡同沉淀为历史
谈到影片的意义,张伟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希望留下记忆。我们记忆中的北京已经没有了,作为北京和北京文化的历史,以及北京人对这一方水土的情感,都应该有一个记录,这也是我制作这部片子的初衷。其次,是在回顾历史中,反思我们今天所做的任何决定。很多决定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比如北京胡同的拆迁,拆了,就再也没有了。”
事实上,生长于北京胡同的电影导演并不在少数。但为何却是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张伟民,拍出这部反映北京胡同变迁的影片呢?对此,张导演称,可能正是由于远离了那片土地,才能更理性地从时间和空间上来审视养育过自己的这方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对我的养育,是潜移默化的,不经意间便深入骨髓,影响一生。”
张伟民现在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电影制作。谈及目前的工作状态,她说:“大学给我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在教书之余,继续从事艺术创作。”
目前,张伟民正在制作一部关于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纪录片。“在世界艺术史上,张大千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也是一位难得的融汇中西文化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发展顶峰时期是在巴西度过的,这段历史鲜有人研究。所以我希望能够用电影的方式,把这段历史呈现出来。”张伟民说。预计这部影片将在2017年和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