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聚焦中国独生子女一代

【侨报记者管黎明1月16日纽约报道】随着中国政府在去年10月底宣布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持续了几十年的中国“独生子女”现象也终于将宣告终结。但在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的女记者方凤美(Mei Fong)看来,虽然政策取消了,但它对整个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
方凤美在谈起她的新书《一胎》(One Child: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Radical Experiment)时表示,如今人们好像有一种感觉,就是在现代的中国,一胎政策已没有必要,尤其是在城市里,因为生活费用偏高,还有居住空间拥挤,所以一般人根本都不会想要大家庭。
“但是即使我们撇开那些好像强迫堕胎之类的极端问题不谈,一胎政策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莫大的冲击力。例如,它极大地加剧了对婚姻的焦虑:独生子女的父母当然事事都要参与他们儿女的决定,包括他们婚姻的对象;而一胎政策当然也同时造成了新娘的缺乏。大公司如微软和百度都设有单身俱乐部来帮助青年员工寻找对象,同时也便于吸引及保留人才。” 方凤美表示,“一大群的单身汉提升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因为他们的家庭帮他们的儿子在公寓上投资以使他们在婚姻市场上更为吃香。有些经济学家估计性别失调,导致中国房产价格增长了差不多百分之五十。一胎政策更对招聘决定有影响:有些公司明确地广告他们偏爱雇用有兄弟或姐妹的申请人,因为他们说独生子女不能持久,还有当工作需要他们出差或搬家时,他们的父母很快会反对。”
出生在马来西亚,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方凤美个人也曾经历流产的问题,亲身感受到没有“子”望时对个人的冲击,也因此令让她对独生子女父母尤为同情。但最终让她决定写一本书的经历是2008年去四川采访汶川大地震的所见所闻。“有七万多人丧生。当时我们以为最可怜的受害者是那些被建造不良的校舍所压死的儿童。但后来我发现有一群更悲惨的人,就是那些小孩的父母。”
方凤美曾因报道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而获得普利策奖。如今她和丈夫定居华盛顿,并育有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