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华人口述实录25]教美国人交流的中国女博士

(2016-01-08 00:19:08)

■侨报记者 苏夏竹

教室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黑发及肩的中国女生轻轻松松地站在讲台,对着一班二十多岁的美国大学生讲课,上的却既不是中文课、也不是计算机课,而是最注重语言要求的公众演说、英文辩论课。听到这里不少人不由得敬佩地“Wow”一声,今天就来听听这个中国河北保定土生土长女博士贾沫宜的故事,看看她是怎么在美国拿到大学教职?怎么教美国大学生“说话”?又是怎么成为学校招聘委员会成员,去面试哈佛大学、布朗大学毕业、还有当制作人得过艾美奖的应聘者?

贾沫宜在给学生讲课中。

Native Speaker 不是又如何

六年前的我和很多人一样,最担心的是我作为一个外国人,要用英语教美国人专业课的难度和压力。尤其是像我学的传播学专业,教的都是对语言要求比较高的,以说话和讨论为主的课,比如公众演说,辩论等。所以这让我当年第一次走进教室之前,满脑子都在考虑该如何向学生证明我这个外国人可以教这门课,我该如何降低他们对我的怀疑,该如何建立我的公信度等等。

而现在六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当年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以为别人也怀疑自己,只有否定自己的人才会想方设法来向别人证明自己。而事实也证明,美国学生并非电影中所演的那么顽劣,基本上都很尊重老师。

而且,有时候不同文化背景反而是最好的教材,老实说,美国大学生们大部分没有出过国门,但很多人对外国的文化很好奇,我上课时候会经常给他们举一些跨文化的例子,比如日语的语言是如何反映阶层和权力文化的,给他们播放泰国的洗发水广告、英国的安全带宣传片、中国的文字图象和意义的关联之类。

有次上课的时候,我拿了几个中国成语直译成英文让他们猜寓意。学生们七嘴八舌,猴年马月”Monkey year horse month”,在他们想像中猴年马月成了这一年都很好,只有其中一个月很不走运;狼心狗肺“Wolf Heart dog lung”,成了一个很勇敢勇士的形容。这一下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起来了。这些都是美国本土的教授没有的知识和经历,我利用自己的背景和身份,当做一种教学的资源。

站上讲台 非一日之功

得到现在的一切并非一日之功,在我读博士时,因为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一度得了厌食症,让我本来就瘦弱的身体更是如纸片般单薄。

2009 年我开始在俄亥俄大学(Ohio University,以下简称OU)读博士,因为OU非常重视教学,所以我从读博第一年就开始独立教书。从最简单的演讲课开始,后来到其他的专业课比如跨文化沟通、人际交流等等。读博时期的工作量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每学期要修三门课,再独立教两门课,加上其他的会议文章各种活动。那四年的时间里,我几乎从来没有过周末,第一年的时候甚至一度连续两个月通宵读书。

虽然辛苦,但也造就了我在各种高压下高效完成工作的能力。记得找工作面试的时候,现在的学校招聘委员会的教授问我,说你申请的这个学校工作量很大,一学期要教四门课,还要自己做科研,你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吗?我心里想,这种工作量对我来说完全不是问题。我现在每学期四门课,以及自己的学术研究,各种委员会的服务和各种生活琐事,还是要感谢几年前那段艰辛的经历。

2014 年博士毕业典礼上贾沫宜和导师合影。

是老师 也是学生

一有机会,我会向学生们请教一些我不熟悉的知识。他们乐此不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他们和我一起思考,这样他们也深入了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一次上课时谈到“思维定式” 这个概念,我问学生说,美国人对亚洲人或者中国人有些什么样的固定印象?他们开始不敢说,因为会有一些负面甚至在大多数人看上去有些被侵犯的话。我说,没关系,我不介意,我们既然在课堂上讨论这个话题,就要认真的面对它,一起来分析思维定式。

结果大家基本上都会说,“亚洲人开车很差”之类,我问原因,有人说是觉得亚洲人眼睛小,看不见路。我哭笑不得地说,你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你们真的相信仅仅因为单眼皮眼睛小就能影响视力吗?

我继续问他们,你们都觉得亚洲人开车不好, 但是谁又真正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呢?只有少数人举手。我继续说,你们发现没有,大部分这类模式化观念(Stereotype )都是来自什么群体,又是用在什么群体身上的呢?我们脑子里的一些固定观念,比如“犹太人很爱财”、“非洲裔的人不守时”、“亚洲人开车差”,更有甚者一看到穆斯林就害怕,这些都是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 )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少数族裔的一些框架。

而少数群体是最容易被思维定式控制的一个群体,因为我即使做得好了,并没有人感激,人们会觉得我这么做是正常的;而一旦我做不好了,我就立刻会成为众矢之的。仅仅因为极个别的案例(尤其是会给人带来较大负面情绪的事件),这个社会群体里所有的人(亚洲人,犹太人,非洲裔或西裔)都要被这种模式化观念所评判和控制,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

贾沫宜在办公室。

教职难求

今年夏天,因为种种原因我成了学校招聘委员会(Search Committee)的一员,当时共有32人申请一个Specialist Professor (合同制教授岗位 )。让我对学术界的现今市场深深感到震撼的是,申请人里面没有刚毕业的学生,有的好几个教了20多年书,已经当了副教授,还有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毕业的,更有当制作人得过艾美奖的,竟然都申请我们这个合同制的教授职位。

之前OU一个心理系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系只招聘一个教授助理, 竟然有130个申请人。所以想在圈里混,不求出人头地,只求生存也是不易之事。

初当面试官也有不少心得体会,也希望让更多人以之为鉴。我们先从32个申请人中选7至8个进行电话面试,再选定3个候选人到学校面试, 最后选1人。面试官的第一印象完全来自简历。比如一个申请人,经历很丰富,业绩看上去也不错。但是我们发现他过去十年里曾经在4所不同的学校当过教授助理, 都在两三年不等。这样的经历就会让我们感到很怀疑。

我们对他的经历的估计就是,一,学术水平不够,觉得自己终身教职无望,赶快走人,或者觉得这个职位没前途;二,和同事关系处不好,呆不下去了;三,好奇心强,“世界这么大,想去看看”。不管因为以上哪个原因,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恶劣的印象。学术界一般职位稳定的,很少有人选择常年流浪做助理教授,却不拿终身教职,因为这不仅对本人的职业规划不利,同时也对你工作的学校院系不利。试想,学校招聘是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一旦招了人,就会指望这个人在相对长的时间里为系里服务,而不是呆一两年就走人。这个申请人也许是生活所迫,也许是骨子里不安分,但是他这样奇怪的经历对他有很坏的影响。所以你过去的一切决定和经历,是会成为别人评判你的依据。

还有一点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那就是面试官十有八九会google你。所以, Facebook 上乱七八糟的照片,或者一些非常不专业的信息,就该处理早处理了吧。当时学校这个岗位需要google 应聘者最主要的原因,是查看应聘者是否有自己的个人作品网页的,有无专业视频作品。所以你是搞相关专业的话,记住一定要让自己的作品被大家看到, make yourself available。

结语

当然工作的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也是我一生都要不断学习和追求的目标。记得有一次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在结课前我对他们说了几句话,我说这学期很开心和你们一起学习,很感谢你们的配合。还有你们都满21了吧?那下次如果我们在酒吧碰到,记得过来和我打个招呼,我请你来杯龙舌兰!大家哈哈大笑,所有人都很开心,课程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幸福美满的婚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