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击最高法院平权法案听审族裔因素 引发激辩(多图)

(2015-12-11 03:40:58)
标签:

杂谈

直击最高法院平权法案听审族裔因素 <wbr>引发激辩(多图)

图:亚裔教育联盟成员参加示威集会并合影。

直击最高法院平权法案听审族裔因素 <wbr>引发激辩(多图)

    图:参加示威集会的华人打出“亚裔美国人反对歧视”“帮助贫困学生,忽略他们的种族”等口号。图片均为侨报记者徐一凡摄。

直击最高法院平权法案听审族裔因素 <wbr>引发激辩(多图)

▲案件当事人费雪和她的律师走出最高法院。

【侨报记者徐一凡现场报道】12月9日,美国最高法院对“费雪诉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案”(Fisher V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以下简称“费雪案”)进行第二次听审。关于“教育平权”、大学录取过程中是否该考虑种族因素的争论使得这一案件的本身远远超出了“白人女孩阿比盖尔·费雪(Abigail)和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官司”本身。不管是法庭之中还是法庭之外,关于教育平权的争论激烈上演。

焦点:目击平权法案听审 判决明春或揭晓

“费雪案”二次听审,《侨报》记者争取到了进入法庭室内旁听的资格,见证了整个庭审过程。由于最高法院的法庭内不允许携带任何电子产品,记者只能在媒体席旁听、观察整个法庭状况。

今天10点左右开始的费雪案最高法院第二次听审,公众旁听席全满,当事人费雪本人以及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校长格雷戈里·范韦斯(Gregory Fenves)也出席了本次听审。9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艾蕾娜·卡根大法官(Justice Elena Kagan)因为费雪案在她担任司法部部长期间与司法部有过关联,她投票时必须回避,因此也没有参加今天的听审。其余8名大法官都出现在了法庭上。

整个听审过程由费雪的代理律师伯特·莱恩(Burt Rein)、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代理律师格雷戈里·加里(Gregory Garre)、美国司法部诉讼长唐纳德·韦瑞利(Donald Verrilli)(支持被告)对各自的立场先后进行陈述,其中夹杂着法官对他们的提问。在之后持续约1个小时的当庭辩论中,双方进一步阐述己方立场并指出对方漏洞。

听审期间的辩论十分激烈,双方律师各执己见;莱恩认为得州大学没有证据表明去除录取过程中的种族因素考量就会降低“多元化”,而且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手段促进多元化。加里则举出数据表明一个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一个“典型”的教室里,非裔学生依然很少,考虑种族因素的教育平权是必要的。和他持相同观点的韦瑞利则强调少数族裔比例过低会引发“种族孤立”, 取消种族因素的教育平权会导致多元化的倒退,“还不是时候”。

最高法院将作出怎样的判决,此时无人知晓。法庭上发放的案件说明指出,裁决可能会在明年(2016年)春天某个时候做出;而且,这个话题可能会成为2016美国总统大选的重要辩题。

现场:法庭内唇枪舌剑 两派法官各有侧重

庭审期间,法官的立场也比较明显地通过他们的发问和评论体现出来。保守派大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Justice Antonin Scalia)援引一份简报指出“黑人科学家很少毕业于‘名校’,似乎常常通过‘慢车道’成功”,他据此发问“黑人学生如果不在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这样的‘快(fast)校’”并质疑考虑种族因素从而让更多的黑人学生进入得州大学这样的名校学习是否真的对他们有益。

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也属于保守派;听审时,他向得州大学的律师加里反复追问平权法案的时效,即根据2003年最高法院审理平类似案件时曾预测随着种族歧视影响的较小,再过25年平权法案在大学录取时将没有必要实行,所以罗伯茨发问平权法案在高校校园“不是必需的”还需要多长时间;因为在大学录取过程中使用平权法案显然违背了美国宪法的“平等”核心价值。

而自由派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Justice Stephen Breyer)敦促得州大学的律师提供更多证据,证明得州大学在录取过程中对种族因素的应用已经“足够狭窄”,希望从这个角度帮助得州大学证明采取教育平权的合宪性。

另一位保守派的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or)则向费雪的律师莱恩提问,即使抛开“需要”不谈,促进多元化“到底有什么问题”;索托马约尔大法官尖锐指出这莱恩提出的降低标准化测试分数所占比重来促进多元化是让得州大学降低教育质量。

9位大法官中,约翰·罗伯茨、安东宁·斯卡利亚、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萨缪尔·阿利托(Samuel Alito)这4位(首席)大法官是坚定的保守派,可以预见将反对大学录取过程考虑种族因素;斯蒂芬·布雷耶、索尼娅·索托马约尔、鲁丝·金斯伯格(Ruth Gingsburg)、艾蕾娜·卡根是典型的自由派,主张坚持教育平权;前面已经说过,卡根在这个案件上无权投票。

所以,安东尼·肯尼迪大法官(Justice Anthony Kennedy)将在最后的投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自由意志主义者肯尼迪的立场常常“摇摆”,而在今天的听审中,肯尼迪也提出,对于费雪案,上次听审到这次听审似乎什么都没有变化,他希望“有更多的证据”,甚至更多次的听审。

庭外:个人和团体致函法院 支持得州大学者居多

最高法院的法庭里唇枪舌剑,法庭外争论的激烈程度也不遑多让。在最高法院给法庭旁听者发放的案件说明中,还列出了个人、组织、机构发给最高法院的支持信列表。这些教授、民权活动家、少数族裔组织、律师协会、大学等五花八门的个人或团体,在费雪案第二次听审前夕纷纷发信给最高法院,表达对费雪或对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支持。

《侨报》记者一一数来,发现支持原告费雪、认为大学录取过程中不应考虑种族因素甚至应当取消教育平权的,一共14封;而支持被告得州大学、认为大学录取过程中应当考虑种族因素的,多达68封。

而亚裔为主的组织所写的请愿信,在这两类中都有;也就是说,对待费雪案乃至教育平权的态度上,亚裔社区内部分化严重。

在听审正式进行的今天,许多组织也早早就来到最高法院门口表达自己的诉求。“全国行动网络”(NAN)组织多个团体表达教育平权是多元化的必要因素、少数族裔依然需要平权法案、大学录取考虑种族因素符合“公义”等诉求。参加集会者手举标牌并纷纷发表演讲。

听审结束之后,案件双方的当事人(代表)、律师等走出最高法院,先后对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费雪表示“每个美国人都不应当因为自己的种族而受到不同对待”,希望这个案子能够结束种族因素的教育平权。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校长范韦斯则强调,在审核申请人的材料时,种族因素的考量使用非常严格、符合宪法、最大限度符合州的利益;他还表示自己听了今天的听审后“对最高法院继续支持多元化的重要价值很有信心”。

追踪:亚裔庭外喊话 要求“公平”“公义”

在费雪案第二次听审前后,逐渐关心、参与政治的亚裔、华裔对此案关注越来越多。虽然现在没有人能说出最高法院究竟会给费雪案怎样的判决,但对于种族因素教育平权的讨论,亚裔尤其是华裔对于教育权益的争取,都在愈演愈烈。

而亚裔教育联盟(AACE)和80-20促进协会组织的华人为主的集会队伍则要求取缔大学录取过程中考虑种族因素的行为,为争取亚裔孩子的平等入学权益发声。他们认为,高校“多元化”应当通过给予贫困群体优惠等方式来实现,而种族歧视必须消除。

组织者告诉《侨报》记者,教育种族平权因为非裔、西裔群体受到歧视而诞生,但在情况发展了的今天已经过时,应当采取考虑经济因素或其他合宪因素、忽略种族因素的平权法案或其他方案保证弱势群体的入学权益;他们呼吁关注亚裔学生在申请大学时受到变相歧视的现象。这些组织曾在今年9月联合了一百多个亚裔社团上书最高法院要求取缔大学录取对亚裔孩子的种族歧视。联邦众议员戴纳·罗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 )也来到现场发表了支持演讲。要求“公平”、大学录取忽略种族因素和要求“公义”、继续照顾非裔和西裔申请者的双方在最高法院门前高喊各自的口号,同时也是针锋相对地互相喊话。

听审过去几个小时后,网络上关于费雪案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亚裔社区的内部争论激烈程度也未稍减。有亚裔社区领袖号召亚裔居民继续发声取消种族因素的教育平权,也有亚裔组织发表公开信指出教育平权损害亚裔利益是“谎言”。可以预见,对于这个争议性话题,即使在最高法院明年春、夏对费雪案做出判决之后,争论也不会停止。

延伸:教育平权:历史和现实之争

在法庭辩论和对教育平权持不同观点的个人或组织阐述各自的看法时,“10%原则(项目)”常常被提及。

这一原则是由1997年通过的一项法律保证的,如果申请者在自己的高中班级排名是在前10%,就可以自动获得被得州州立大学录取的资格,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名校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如果排名不足10%,则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种族因素也是其中之一。

2008年费雪申请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并没有达到班级的前10%,在和其他人竞争时,她认为自己因为身为白人而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因此提起诉讼。

目前,关于“10%原则”能否顾及到种族多样性也争议颇多;有人认为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考虑种族因素,如果因为种族因素录取少数族裔申请者反而可能会使他们不能适应乃至形成不利的种族刻板印象;有人则认为10%原则对于多元化没有什么促进作用,种族因素应当在大学录取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随着平权法案的实施,不少人开始不满于他们所受到的“逆向歧视”,即原本的“强势”种族因为没有平权法的保护反而不能与“弱势”种族平等竞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因为自己的种族而失去入学、就业资格。(侨报记者徐一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