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农林大学2014学年遗传学复习资料

(2016-07-30 16:30:10)
Chapter1 Introduction
一.遗传的历史发展(诞生于1900)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近现代的遗传学理论
二.遗传与变异
遗传(heredity):遗传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间的差异。



C2 Mendel’s Law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segregation law)和自由组合定律(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一.分离定律(segregation law)
1.性状(trait/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能从亲代遗传给子代。
 单位性状(unit trait):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trait):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2.分离现象(segregation phenomenon):
(1) F1性状表现一致,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另一个亲本性状隐藏。
  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2) F2分离:一些植株表现出这一亲本性状,另一些植株表现为另一亲本性状,说明隐性性状未消失。
(3) 以上F2群体中显隐性分离比例大致为3:1。
3.孟德尔假设:
(1)遗传性状由遗传因子(hereditary determinant or factor)决定;
(2)遗传性状由成对存在与生物个体的单位遗传因子决定;
(3)每一个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在每对遗传因子中,一个来自父本雄性生殖细胞,一个来自母本雌性生殖细胞;
(5)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遗传因子相互分开,分别进入生殖细胞中;
(6)生殖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4.基因型和表型(Genotype and Phenotype)
 基因型 (genotype): 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phenotype):一个细胞或有机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内在基础   →  外在表现
  基因型   →  表现型
   (根据表现型决定)
 等位基因(allele):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一对基因称为一对等位基因。
 纯合体(Homozygote):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组合而成的基因型。
 杂合体(heterozygote):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组合而成的基因型。
 CC纯合体 → 稳定遗传;
 Cc杂合体 → 不稳定遗传;
 cc纯合体  → 稳定遗传。
5.孟德尔假设的验证
 测交(test cross):即将基因型未知的显性个体与隐性基因纯合体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出现的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的方法。
自交(self corss):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生成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推论F2个体的基因型。
6.分离比实现的条件
 (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两种配子的数目是相等的;
 (2)子一代的两种配子的结合机会是相等的;
 (3)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到观察时为止是相等的;
 (4)显性是完全的。
二.自由组合定律(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1.自由组合定律(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不同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则:控制两对不同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这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
  3.独立分配规律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多对基因之间自由组合的关系è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
  4.当具有3对不同性状的植株杂交时,只要决定3对性状遗传的基因分别载在3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
  5.如有n对独立基因,基因型2^n则F2表现型比例应按(3:1)^n展开。
  6.意义:
(1).分离规律的应用完全适用于独立分配规律,且独立分
  配规律更具有指导意义;
(2).在杂交育种工作中,有利于组合双亲优良性状,并可
  预测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优良组合及其比例,以便确定
育种工作的规模。
三.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1.概率(probabilities):指反复实验中,预期某一事件的出现次数的比例。
    加法法则(The sums rule):用于互斥事件总的概率的计算。
例:预测某次杂交后代的花色之比是1/4 红:2/4粉红:1/4白,则某花为红或粉红的概率是1/4+2/4=3/4
    乘法法则(The products rule): 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时的概率。
   例:豆粒黄色的概率是1/2,饱满的概率是1/2,那么豆粒黄色而又饱满的概率为1/2*1/2=1/4.
   2.分支法计算多对性状杂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出现的概率

3.二项式分布
二项式分布公式:
                                         n ! P^r q^n-r
                                         r !  ( n-r) !
         n为子代数,r为某一基因型的子代,p 为一基因型的概率,q为另一基因型的概率,n-r为另一基因型的子代数目。(用以计算杂交后代某一特定基因型或表型出现的概率)
4.适合度检验: X^2卡方检验
     X^2=∑(实得数-预期数)^2/预期数  自由度n等于子代分类数减1
从X2表中可查到随机得到某一结果的概率。 X2表中不同的横行代表不同的自由度,找到正确的自由度,再找到大于和小于计算值的数值,最后从表顶行读出对应的概率。
显著水平就是一个概率,当低于此概率时,我们便认为观察值不符合预期值。显著性水平在习惯上取0.05。如果某数据的概率低于0.05则我们认为数据与预期值不符而放弃(即差异显著)
P>0.05, 试验值与理论值相符, 差异不显著;
0.01<=P<=0.05, 试验值与理论值不符, 差异显著;
P<=0.01, 试验值与理论值极不相符, 差异极显著.
四.孟德尔遗传与人类疾病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特点:双亲之一杂合态患者
        子女1/2得病,机率相等
        代代相传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特点:双亲表型正常均携带致病基因
        1/4子女患病,机率均等 
        隔代遗传
  3.X-染色体显性遗传(X-linkage dominant inheritance)
  特点:⑴ 病儿双亲中往往有一个是病人。
        ⑵ 子代得病机会为50%,决无父子相传。
        ⑶ 女婴发病多于男婴,但症状较男婴轻。
  4.X-染色体隐性遗传(X-linkage recessive inheritance)
  特点:⑴男性病儿的母亲必为隐性基因携带者。
        ⑵遗传通常由母系而来,不可能有从男到男的传递。
        ⑶男婴中一半正常,一半为病人,而女婴中一半正常,一半为携带者。










Chapter 3 Chromosome Theory of Inheritance
一.染色体(chromosome)
  1.染色体: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含有纵向并列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只有在着丝粒(centromere)区域仍联在一起。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把染色体分成大致相等或长短不等的两臂(arms)。着丝粒的位置在染色体中间或中间附近时,染色体两臂的长度差不多,这着丝粒叫做中间着丝粒或亚中间着丝粒。着丝粒的位置靠近染色体的一端时,根据着丝粒离开端部的远近,这着丝粒叫做近端部着丝粒或端部着丝粒。着丝粒所在的地方往往表现为一个缢痕,所以着丝粒又称初级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有些染色体上除了初级缢痕以外,还有一个次级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连上一个叫做随体(satellite)的远端染色体小段。次级缢痕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在细胞分裂将结束时,核内出现一个到几个核仁,核仁总是出现在次级缢痕的地方,所以次级缢痕也叫做核仁形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2.端粒(Telomere)
  防止染色体末端为DNA酶酶切;
  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他DNA分子的结合;
使染色体末端在DNA复制过程中保持完整。
3.着丝粒(centromere)
 有丝分裂前期,位于着丝粒特殊区域的着丝点(kinetochores)将染色体附加到纺锤极纤维上,这些纤维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助于操纵和分离染色体。
4.染色体数目
(1)数目恒定。    
(2)各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往往差异很大,可用于物种间的分类。
(3)体细胞(2n)是性细胞(n)的两倍。
各生物的染色体不仅形态结构相对稳定,而且其数目成对
5.染色体组型(karyotype)
 在细胞有丝分裂期间观察到的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照形态特征和大小排列构成的图形称为染色体组型或核型。
6.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细胞中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细胞中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的由同一着丝粒所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一样的子染色体。
 非姊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 :同源染色体中来自父方染色体的单体与来自母方染色体的单体互称为非姊妹染色单体。


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Mitosis and Meiosis)
  1.无丝分裂(amitosis)亦称直接分裂。
细胞核拉长后缢裂为二,细胞质分裂,2个子细胞,染色体分裂无规律,整个过程看不到纺锤丝。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
  G1期:第一个间隙,主要进行细胞体积的增长,并为DNA 合成作准备。不分裂细胞则停留在G1 期,也称为G0 期。
  S期:DNA合成时期,染色单体数目在此期加倍。
  G2期:DNA 合成后至细胞分裂开始之前的第二个间隙,为细胞分裂作准备。
  M期:细胞分裂期:前期(pro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anaphse)→末期(telophase)。

  前期:核内的染色体细丝开始螺旋化,染色体缩短变粗。染色体逐渐清晰起来,每一条染色体含有纵向并列的两条染色单体。
  前中期:纺锤体微管与染色体的着丝粒结合,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部。
  中期:染色体向赤道面移动,着丝粒区域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相互分离。
  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的螺旋结构逐渐消失。

有丝分裂意义:
①. 生物学意义:
有丝分裂促进细胞数目和体积增加;
均等方式的有丝分裂,能维持个体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②. 遗传学意义:
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两个子细胞的遗传基础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3.减数分裂(Meiosis)
  减数分裂(meiosis):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一种特殊的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
  特点:各对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配对(pairing) (这个过程称为联会(synapsis) );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n)。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I:前期I(细线期leptotene→偶线期zygotene→粗线期pachytene→双线期diplotene→浓缩期diakinesis)→中期I→后期I→末期I
          间期
          减数分裂II: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
  细线期:染色质浓缩为几条细而长的细线。
  偶线期;染色体形态与细线期没有多大变化,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两条同源染色体并排排列在一起,被称为双价体。
  粗线期:染色体继续变粗。
  双线期: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但分开又不完全,并不形成两个独立的单价体,而是在染色体的若干处发生交叉。(在双线期中,交叉数目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个现象称为交叉端化)
  浓缩期:仍有交叉,染色体变得更为粗短,螺旋化达到最高。
  中期I:两个同源染色体上的着丝粒逐渐远离,双价体开始分离,但仍有交叉联系着。
  后期I: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
  末期I:染色体渐渐解开螺旋,又变成细丝状。
  间期:染色体保持原来的浓缩状态。
  前期II:同有丝分裂前期一样,只是变为n条染色体。
  中期II—末期II:同有丝分裂一样,看前文,不赘述。

意义:(1)生物生活周期中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必要阶段;
     (2)最后形成雌雄性细胞,各具半数染色体(n);雌雄性细胞受精(n + n→2n) → 合子→全数染色体→ 保证亲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3)在中期I 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在后期I染色体是随机分别拉向二极自由组合。
     (4)各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断可发生各种方式的交换。因而可为生物变异提供物质基础è利于生物生存及进化è 为人工选择提供材料。




三.染色体周史
  1.动物生活史(配子的形成)

2.植物生活史(植物的受精)

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两个精核分别跟胚囊中的卵核和极核结合的过程。
3.动物生活史与植物生活史的对比

四.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对应的细节

  














Chapter 4 Extensions of Mendelian inheritance
一.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表型效应
  1.环境与基因作用的关系
  基因型+环境→表型  在不同的环境下,相同的基因型可能表达不同的表现型。
  2.性状的多基因决定(多因一效 Multigenic effect)
  影响每一形状的基因数往往很多,用某一性状来称谓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性。
  即在其他基因都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个体间某一性状的差异可由一对基因的差异决定。
  3.基因的多效性(一因多效 Pleotropism)
  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型效应,叫做基因的多效现象(pleotropism)。
  4.表现度与外显率
  表现度(expressivity):某一特定基因或基因型,在不同的生物个体中所表现的不同程度。
  外显率(penetrance):某一特定基因或基因型在群体中显示预期表型的百分率。
  5.拟表型
  拟表型(phenocopy):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类似于某基因型引起的表型改变的现象。  
二.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1.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合子中显性性状不能完全掩盖隐性性状的现象。
   例:AA:Aa:aa  红花:粉花:白花
   2.镶嵌显性(mosaic dominance):双亲性状在后代个体的某一部位上都得到了表现,形成镶嵌图式,这种显性遗传现象。
   例: 紫花辣椒 × 白花辣椒
                   
                    F1(新类型)
(边缘为紫色、中央为白色)
   3.共显性(co-dominance): 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中都表现出性状的现象。
   4.显隐性可随所依据的标准而更改
   鉴别相对性状表现完全显性或不完全显性,也取决于观察的分析水平。
例:眼观:饱满豆粒对皱缩豆粒是完全显性;
淀粉粒发育:饱满豆粒对皱缩豆粒是不完全显性。
三.致死基因(lethal alleles)
致死基因:携带了某种基因的个体的生存能力受此类基因影响,这种基因称为致死基因。
分为显性致死基因(基因的致死作用在杂合体中即可表现的致死基因称为显性致死基因)和隐性致死基因(致死作用只有在纯合状态或半合子时才能表现,即致死作用具有隐性效应,而与基因自身的显,隐性无关,这类致死基因称为隐性致死基因)。
隐性致死(Recessive lethal):纯合体死亡,杂合体生存。
显性致死(Dominant lethal):纯合体和杂合体都死亡。
四.复等位现象(multiple allelism)
   一个基因存在很多等位形式,称为复等位现象。
   基因座(locus):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称为基因座。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一组数目在两个以上,作用互相类似,都影响同一器官的形状和性质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自交不亲和(self-incompatibility):某一植物的雌雄两性机能正常,但不能进行自花受精或同一品系内异株花粉受精的现象。
五.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互作(interaction between non-allele):指非等位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表现的现象。
1.互补作用(Complementation)—9:7  :若干个非等位的显性基因只有同时存在时才出现某一性状,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同一突变型性状。
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
2.积加作用(Additive effect)—9:6:1  :当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表现另一种相似的性状;而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第三种性状。
3.重叠作用(Duplication)—15:1  :不同对基因对性状产生相同影响,只要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显性基因,表现为一种性状;只有双隐性个体表现另一种性状;F2产生15:1的比例。
这类作用相同的非等位基因叫做重叠基因(duplicate gene)。
4.显性上位作用(Dominant epistasis)—12:3:1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上位性(epistasis):如果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称为上位显性基因;其作用称为显性上位性作用。
5.隐性上位性作用(Recessive  epistasis)9:3:4  :在两对互作基因中,其中一对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起上位作用的基因称隐性上位性基因
    6.抑制作用(Suppression)—13:3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一对基因本身不能控制性状表现,但其显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却具有抑制作用。
     对其它基因表现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为抑制基因(inhibiting gene, suppressor)




















Chapter 5  The Molecular Foundation of Genetic materials
一.基因的本质和概念
   1.经典基因概念(The bead theory)
   念珠学说(三位一体学说):
   (1).基因是结构单位,不能由交换分开。交换只能发生在基因之间,而不在它们之中。
   (2).基因是突变单位。基因可以从一个等位形式变为另一等位形式,但在基因内部没有可以改变的更小单位。
   (3).基因是作用单位,能产生一种特定的表型效应。
   (4).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的存在,使等位基因可以有规则地分离,又可使非等位基因间自由组合。
2.顺反子(cistron):把作用单位—顺反子看做一个基因,那么基因内的不同位点上可以发生突变,基因内的不同位点间亦可以发生重组。
3.近代的基因概念
     基因是一个作用单位—顺反子(cistron)。一个顺反子内存在着很多突变位点—突变子(mutons),所谓突变子,就是改变后可以产生突变表型的最小单位。一个顺反子内部可以发生交换,出现重组,不能由重组分开的基本单位叫做重组子(recons)。所以一个基因是一个顺反子,可以分成很多的突变子和重组子。
二.基因的种类
  1.操纵基因(operator):操纵子中与一个或一组结构基因相邻并控制它们转录的基因。
   操纵子(operon):操纵基因与由它操纵的几个结构基因连锁在一起,几个结构基因由一个启动子转录成为一个mRNA分子,然后翻译成几种蛋白质,这样的结构称为一个操纵子。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统一体。
   特点:可诱导负控制,可结合阻遏物或活化物
  2.断裂基因( interrupted  gene or split gene):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序列(外显子)和非编码序列(内含子)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序列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
   外显子(exon):包含编码信息的DNA区域,既存在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也存在于成熟的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
   内含子(intron):阻断基因线性表达的序列。DNA上的内含子会被转录到前体RNA中,但RNA上的内含子会在RNA离开细胞核进行转译前被剪除。
   编码 RNA 的基因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皆可能有内含子
  特点:断裂基因可以通过 RNA 与基因组 DNA 间的分子杂交试验来发现
       如果基因没有间断,则其转录的 RNA 与基因组 DNA 杂交将形成一个单链环状突起,称为 R 环
       如果基因间断,则其转录的 RNA 与基因组 DNA 杂交将在外显子区形成单链环状突起( R 环),而在内含子区则形成双链环状突起
  3.超基因/基因家族(super gene/gene family)
   基因家族(Gene family): 由一个基因通过基因重复而产生两个或更多的拷贝而构成的一组基因,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编码相似的蛋白质产物
同一家族基因可以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基因簇。 
 基因簇(gene cluster):指基因家族中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串的重复单位,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4.串联重复基因(基因冗余):一组功能相关的基因串联排列,构成一个重复单位,并在基因组中以多拷贝存在。
    重复单位可进一步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基因簇。
特点:各重复单位间同种基因的序列高度一致或完全相同
      拷贝数高,通常有几十个到几百个
      非转录的间隔区短且一致
      串联重复基因一般都是细胞中大量需要且进化上保守的基因
5.假基因(Pseudogene):具有与功能基因相似的序列,但由于有许多突变以致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所以假基因是没有功能的基因,常用Ψ表示。
6.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指编码区部分重叠的一对相邻基因。
7.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转座(transposition)是指基因组中某一 DNA 片段将其自身或其拷贝转插到染色体上的另一位置的过程或现象。这样的片段称为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TE)或跳跃基因( Jumping gene)































Chapter 6  Sex Determination and Sex-linked inheritance
一.性别决定
 1.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套数之比(X:A)决定性别
 2.哺乳类性别决定(XY型)
 3.ZW型
 4.染色体组决定性别
 5.植物性别①雄异配子型②XO雄性③雌异配子型④单基因性别决定⑤双基因性别决定
 6.环境决定性别
二.伴性遗传
  1.性连锁(sex 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如色盲、A型血友病等表现为性连锁遗传
  2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限性遗传的性状多与性激素有关。例如,哺乳动物的雌性个体具有发达的乳房、某种甲虫的雄性有角等等。
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 限性遗传只局限于一种性别上表现,而伴性遗传则可在雄性也可在雌性上表现,只是表现频率有所差别。
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或称为性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不是指由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Chapter 7 Linkage
一.连锁与交换
   1.连锁
连锁(linkage):指由于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一起遗传的倾向,用位点间的重组率表示。
完全连锁 (complete linkage):如果连锁基因的杂种F1(双杂合体)只产生两种亲本类型的配子,而不产生非亲本类型的配子,就称为完全连锁。
不完全连锁 (incomplete linkage):指连锁基因的杂种F1不仅产生亲本类型的配子,还会产生重组型配子。
遗传重组: 由于染色体的组合或发生断裂和重接而形成新的遗传组成。
同源重组: 发生于 DNA 同源区段之间的遗传重组,是最主要的类型,如真核生物中非姊妹染色体间的交换。
位点专一重组:发生于两个非同源或同源性很低的DNA 区段之间,它们在特定位点(长约十几个核苷酸)处联会,并在特定的酶的催化下,在该位点发生 DNA 的断裂和重接。
2.交换(cross-over)
交换值(cross-over value),也称重组率/重组值,是指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百分率。
ps:重组率大致代表交换率,但当重组率逐渐增大时,重组率往往小于交换率。

二.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
       遗传图(genetic map):是以多态的遗传标记为界标,通过计算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交叉和交换导致遗传标记之间发生重组的频率,来确定这两个标记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经典遗传作图的主要方法:
(一)、两点测验 (two-point testcross)
         通过三次测验,获得三对基因两两间交换值、估计其遗传距离;每次测验两对基因间交换值;根据三个遗传距离推断三对基因间的排列次序。
两点测验:
1. 通过三次亲本间两两杂交,杂种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考察测交子代的类型与比例。
2. 计算三对基因两两间的交换值估计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3. 根据基因间的遗传距离确定基因间的排列次序并作连锁遗传图谱。
局限性:
1. 工作量大,需要作三次杂交,三次测交;
2. 不能排除双交换的影响,准确性不够高。
当两基因位点间超过五个遗传单位时,两点测验的准确性就不够高。
(二)、三点测验 (three-point testcross)
     一次测验就考虑三对基因的差异,从而通过一次测验获得三对基因间的距离并确定其排列次序。
三点测验:
1.用三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系作亲本进行杂交、测交:

2.考察测交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分类统计。在不完全连锁的情况下测交后代有多少种表现型?

3.按各类表现型的个体数,对测交后代进行分组;
4.进一步确定两种亲本类型和两种双交换类型;

5.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用两种亲本型配子与两种双交换型配子比较:
双交换配子与亲本型配子中不同的基因位点位于中间。
如:+ wx c与sh wx c相比只有sh位点不同,因此可以断定sh位点位于wx和c之间;
同理,sh + +与+ + +相比也只有sh位点不同,也表明sh位点位于wx和c之间。
6. 计算基因间的交换值。
由于双交换实际上在两个区域均发生交换,所以在估算每个区域交换值时,都应加上双交换值,才能够正确地反映实际发生的交换频率。

ps:表型数最少的两种为双交换
干扰和符合
1. 理论双交换值
 连锁与互换的机理表明:染色体上除着丝粒外,任何一点均有可能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但是相邻两个交换是否会发生相互影响呢?
 如果相邻两交换间互不影响,即交换独立发生,那么根据乘法定理,双交换发生的理论频率(理论双交换值)应该是两个区域交换频率(交换值)的乘积。
2. 干扰(interference):
测交试验的结果表明:
wx和c基因间的实际双交换值为0.09%,低于理论双交换值,这是由于wx-sh间或sh-c间一旦发生一次交换后就会影响另一个区域交换的发生,使双交换的频率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干扰(interference),或干涉:
一个交换发生后,它往往会影响其邻近交换的发生。其结果是使实际双交换值不等于理论双交换值。

符合系数也称为并发系数:用以衡量两次交换间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三.真菌类的连锁分析(ps:此部分比较抽象,难以书面表述如有不理解,请随时来骚扰编者)
将着丝点作为一个位点,估算某一基因与着丝点的重组值,进行基因定位,称为着丝点作图。
每个交换型子囊中,基因位点与着丝粒间发生一次交换,其中半数孢子是重组型(重组型配子)。因此,交换值的计算公式为:




Chapter 8 Recombination and linkage of bacteria and viruses
一.细菌和病毒的基因研究情况
 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丧失产生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的细菌的菌落或菌株。
  野生型菌株称为原养型(prototroph)
 2.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上的优势
 ①生活周期短
   大肠杆菌(E.coli)20分钟可繁殖一代。
 ②易于管理和生化分析
   个体小,一般在1m至几m之间,操作管理方便。
 ③易于研究基因的突变
   裸露的DNA分子(有的病毒为RNA分子),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单倍体生物,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问题,突变均能表现出来。
 ④易于研究影响基因的因素 
   影印培养,易检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利于从生化角度来研究基因的作用。
 ⑤可用于研究和分析基因重组 
   细菌具有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可以进行精密的遗传学分析。
 ⑥易于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易于进行基因定位、结构分析和分离,基因的表达调控也适于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⑦易于进行遗传操作
   染色体结构简单,没有组蛋白和其它蛋白的结合,更宜于进行遗传工程的操作。
二.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转化
         转化(transformation):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过程:
              
转化的作用机制:
1.  感受态与感受态因子:
细菌能力:处于生理状态的细菌可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分子
能力因素:一种细胞外蛋白,可促进吸收外源DNA片段。
2.供体DNA和受体
      结合发生在受体细胞特定部位(结合点);
      对供体DNA片段有一定要求;
    3.DNA吸收:
     当细菌结合点饱和之后,细菌开始摄取外源DNA;
     往往只有一条DNA单链进入细胞(单链摄入),另一条链在膜上降解。
    4.联会和整合:
     整合就是指单链的转化DNA与受体DNA对应位点的置换,从而稳定地掺入到受体DNA中的过程。
(二)结合
      结合(conjugation):在细菌中,结合被认为是以一个菌株作为受体,另一菌株作为供体的单向基因转让过程。
      过程:
                 
   2.F因子(F factor)
供体和受体间性行为的不同,是由一个微小的可转移的因子叫做F因子引起的。F因子又称性因子(sex factor)或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它是能独立增殖的环状DNA分子。
供体细胞含有F因子,记做F+;受体细胞不含F因子,记做F-
高频重组菌株(Hfr):染色体整合了F因子的菌株称为Hfr菌株。
与F-菌株杂交时,出现重组子的频率很高的菌株叫做Hfr菌株。
部分二倍体:当Hfr菌的部分染色体进入F-细胞后,F-细胞中就成为部分二倍体(partial diploid)或部分合子(merozygote)。
(三)性导
  性导(sexduction):指利用F’因子进行细菌基因的转移。
F’因子: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的F因子 
F’因子特点:①F’因子转移细菌基因的频率很高
           ②F’因子的自然整合率高,且整合位点是固定的
过程:
                 
遗传学研究中大肠杆菌性导的应用
      1、利用不同的F’因子的性导可以测定不同基因在一起转移的频率,并作图。
      2、由性导形成的杂合部分二倍体中性状的表现确定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
      3、性导形成的部分二倍体作互补测验,确定两个突变型是属于一个基因还是不同基因。
三.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1.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使宿主菌发生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感染细菌后,不出现溶菌现象的噬菌体
溶原性( lysogeny ):噬菌体侵入后,细菌并不裂解,噬菌体DNA随细菌DNA的复制而复制。
原噬菌体( prophage ):温和性噬菌体DNA整合入细菌DNA上后,称为原噬菌体。
2.重组和噬菌体图
     噬菌体表型
     形成的噬菌斑形状:指噬菌斑大小、边缘清晰度、透明程度。 
     寄主范围:指噬菌体感染和裂解的菌株范围。
     正常噬菌体r+: 噬菌斑小而边缘模糊。
     r-突变体(rapid lysis,速溶性):噬菌斑大而边缘清楚。 
     寄主范围突变体:指能克服噬菌体抗性的突变体。
3.溶原性细菌(Lysogen):带有某种噬菌体,但不立即发生溶菌的细菌
(四)转导
      转导(transduction):指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段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转导细菌染色体组的任何不同部分。
      转导过程中,可以导致相关菌株和细菌之间的任何细菌基因的转移,称为普遍性转导。
      特殊性转导:由温和噬菌体进行的转导。又称局限性转导。只转移细菌染色体的的特定部分。
普遍性转导和限制性转导的区别
普遍性转导                 限制性转导
裂解周期                   溶原性裂解周期。
任何细菌基因转移           附近的站点前噬菌体的插入。
不含任何DNA噬菌体        包含DNA噬菌体
       转导子:转导粒子感染受体细菌,形成局部二倍体。重组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形成遗传结构重组的细菌细胞。
过程:
    













Chapter 9 The inheritance of quantitative traits
一.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 character)
数量性状: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特点:连续的变化
      大约是一个正态分布
      变异:> F1,F2 P1,P2

1.多基因假说:
(1)数量性状受一系列彼此独立的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简称多基因(Polygene),各对基因遗传方式仍然服从孟德尔遗传规律;
(2)多基因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表现为增效和减效作用;F1大多表现为亲本的中间类型;
(3)多基因的效应相等,而且各基因的作用可以累加,后代的分离表现为连续变异;
(4)多基因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
(5)有些数量性状受一对或几对主基因(major gene)支配,还受一些微效基因修饰。
2.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划分是不那么容易的,因为区分性状的方法不同,或者用于杂交的亲本间的相差基因对数不同,或者由于观察层次的不同,可以显示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或出现数量性状的一些特点。 
3.数量性状和选择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 在F2或以后世代中,由于基因重组而在某种性状上出现超越亲本的个体的现象。
二.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
   平均数(mean):表示一组资料的集中性,是某一性状的全部观察数的平均。
   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表示一组资料的分散程度,是全部观察数偏离平均数的重要参数。
   在遗传学的研究中,方差的价值比平均数更重要,因为遗传学是通过了解变异来进行研究的。
三.遗传变异和遗传率
   遗传率(heritability):指一个群体中遗传变异占总变异(表型变异)的比率,用以度量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性状形成的影响程度,是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
   性状表现由遗传因素决定、并受环境影响,可得:
           P = G + E.
    P 为个体表现型值(phenotypic value)(也即性状观察值);
G 为个体基因型(效应)值(genetic value),也称遗传效应值;
E 为环境效应值(environment value)。当无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E=e为随机误差(random error)。

不分离世代(P1、P2、F1)中,个体间差异完全由环境因素引起
分离世代(F2、 F3 、BC、RI等)中,个体间差异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基因型值G不同,引起部分个体表型差异;
随机误差也会引起个体表型差异。

对于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分离群体中个体间基因型差异及其所引起的遗传效应可分为两类:
加性效应(A, additive effect):由基因间(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间)累加效应所导致的个体间遗传效应差异, 是上下代遗传中可以固定的遗传分量;
显性效应(D, dominance effect):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个体间遗传效应差异;
因此有:G = A + D ;P = A + D + E.
推出:表型方差 = 遗传(基因型)方差 + 环境方差
       VP    =    VG   +  VE
  其中VG   =  1/2VA +1/4 VD (ps:如果想知道如何推出的,欢迎骚扰编者)
      VA:加性方差,   由基因的相加效应所产生的方差
      VD:显性方差,基因在杂合状态时的显性效应所产生的方差
广义遗传率(Broad sense heritability)与狭义遗传率(Narrow 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率(h^2):遗传方差占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率
          hB2 = VG / VP = VG / (VG+VE)

例:玉米穗长度   57个
世代      P1        P2       F1          F2
S2       0.67       3.56      2.31       5.07
h2=5.07-(0.67 + 3.56 + 2.31 )/3
                       5.07
   =57%
狭义遗传率(hN2):基因的相加效应的方差VA在总的表现方差VP中所占的比率。
 F2代狭义遗传率的计算公式:F1(Aa) X  P1(AA)得B1; F1(Aa) X  P2(aa)得B2
          
一些关于遗传的描述:
遗传是一个统计概念,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遗传基因变异和环境变化反映了表型变异的比例。数值遗传效应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遗传特征更容易被选择,而低遗传特征更难以选择。
   
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数量性状基因座
常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区域进行定位,与连续变化的数量性状表型有密切关系。
 
四.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1.近交和近交系数
   近交(inbreeding):指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相互交配,繁殖后代。
   近交系数(coefficient of inbreeding):一个个体从其某一祖先得到一对纯合的、且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频率。
近交系数的计算 (利用家系图)


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
在自然界进行异体受精的生物,进行自体受精或近交时,会带来下列后果:    
(1)强健性降低(体弱);(2)体重减轻(发育不良);(3)繁殖力低;(4)对疾病的抵抗力低;(5)出现畸型。
自交(selfing):雌雄配子来源于同一个体。
连续自交r代,其后代群体中杂合体将逐代减少为(1/2)r,纯合体将逐代增加到1– (1/2)r。
回交(backcross):杂种后代与其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回交后代基因型纯合严格受轮回亲本的基因控制: 
 在回交过程中:一个杂种与其轮回亲本回交一次→可使后代增加轮回亲本的1/2基因组成→多次连续回交→其后代将基本上回复为轮回亲本的基因组成。
自交后代纯合率各种纯合基因型的纯合率累加值;
    回交后代纯合率只有轮回亲本一种纯合基因型的数值。
在基因型纯合的进度上,回交显然大于自交。一般回交5~6代后,杂种基因型已基本被轮回亲本的基因组成所置换。
  
五.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杂种优势涉及的性状多为数量性状,故需以具体的数值来衡量和表明其优势的强弱。
遗传学说
显性说(Dominance hypothesis):
布鲁斯等人,于1910年前后提出显性假说来解释杂种优势,显性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中所引起的互补作用。
超显性说(Overdominance hypothesis):
1908年伊斯特等人提出超显性假说来解释杂种优势,认为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所引起的基因间的互作。根据这一假说,等位基因间没有显隐性的关系。杂合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大于纯合等位基因间的作用。

杂种优势的遗传利用
根据其表现优势的性状类型,性质可将杂种优势表现分为三种类型:
杂种营养体发育交旺的营养型;
杂种生殖器官发育较盛的生殖型;
杂种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适应性。
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和难易程度因其繁殖方式和授粉方式而异
无性繁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最为容易,只要通过有性繁殖获得优良杂种,即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保存杂种优势。
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有这样一个原则:杂种优势的强弱与两亲本遗传差异的大小成比例
利用杂种优势性生殖的植物
利用杂种优势性生殖的植物,必须有两个重要的条件
杂种优势要明显,增产效果明显;
制种的成本要低,用种量要小。
所以在杂交杂种优势的利用必须注意三个问题
 1.杂交亲本的纯合度和典型性;
 2.选配强优势组合(互补性及其它);
 3.制种技术与播种技术。
Chapter 10  Changes of genetic material
一.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1.研究染色体畸变的材料
      染色体局部图包括染色体的大小,着丝粒的位置,异染色质模式,条带模式。
      2.缺失(deletion):染色体失去了片段
       缺失的种类:
      中间缺失(Interstitial deletion):染色体中间片段缺失  如ABCDEF →ABCD  F
      顶端缺失(Terminal deletion):染色体顶端片段缺失   如ABCDEF → ABCDE
      缺失纯合体(Homozygote):同源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 如 ABCDEF/ABCDEF →  ABCDF/ABCDF
      缺失杂合体(Heterozygote):同源染色体一条染色体缺少片段 如ABCDEF/ABCDEF→ABCDEF/ABCD F
      从遗传学角度,认为缺失是:
      细胞中存在一个没有着丝粒的细胞质碎片
      细胞形态上可见缺失环。
      假显性
      隐性致死
      缺乏回复突变
且需参照①.染色体的正常长度;②.染色粒和染色节的正常分布;③.着丝点的正常位置;
      缺失的遗传学效应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是有害的
     ①.缺失纯合子难以生存;
     ②缺失杂合子的生存力很低;
     ③存在缺失的染色体配子无法配对;
     ④缺失主要通过雌性配子传播
假显性(Pseudodominance):在存在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杂合子(Aa)中,由于染色体中显性基因片段的缺失,显性基因部分片段缺失后,性状变为由隐性基因所控制的表型。 
     3.重复
     重复(Duplication):染色体增加了片段
     重复往往可改变基因剂量,可能造成表型的显著改变。
重复的类型:
顺接重复(tandem duplication):指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顺序重复。
反接重复(reverse duplication):指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
重复的细胞学特征(特点)
重复环在杂合子减数分裂形成不同于缺失的环。缺失(凸环)是一个正常的染色体片段,但是重复的凸环是重复的染色体片段。
重复的遗传学效应:其效应比缺失来得缓慢,重复部分过大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和发育,扰乱遗传物质的平衡关系。
表型效应的重复:
 ⑴.(dosage effect)剂量效应: 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
 ⑵.(Position effect)位置效应:同一基因改变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型效应。
4.易位
 易位(Translocation):染色体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易位杂合体和易位纯合体
   易位杂合体(Translocation heterozygotes):某个体的体细胞内杂合有正常染色体及其易位染色体。
   易位纯合体(Translocation homozygote):某个体的易位染色体是成对的。
易位类别:
简单易位:某一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在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的现象。
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同时折断后彼此交换后重新接合。
易位特点:导致染色体融合和改变染色体数目
易位的细胞学效应和遗传学效应:
细胞学效应: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形成十字型结构。
遗传学效应:形成不可育和可育配子,各占1/2。被称为“半不育。”;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受到严重抑制,出现拟连锁。
5.倒位
     倒位(inversion):染色体片段发生180°的颠倒,造成染色体内基因的重新排列
     到位的细胞学特征(特点):
     倒位环是由一对染色体形成的(缺失环和重复环由单个染色体重复)
     倒位的细胞学鉴定
 倒位区段过长:倒位区段反转过来与正常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进行联会,倒位区段以外的部分只有保持分离。
 倒位区段短:倒位杂合体联会的二价体在倒位区段内形成“倒位圈”。
     倒位的遗传学效应:
     版本1:
     含交换染色单体的孢子大多是不育的(倒位杂合体的大多数含交换染色单体的孢子不育,是倒位杂合体的连锁基因重组率显著下降的原因。)
     倒位区段内、外各个基因之间的物理距离发生改变,其遗传距离一般也改变
     产生的交换型配子数明显减少,故重组率降低
     版本2:产生不同的配子;个体的生育能力降低;抑制或大大地降低倒位环内基因的重组。
ps:两个版本都可用于作答,编者建议记忆版本1第一点,第二点,版本2第一点,第三点(版本1第三点与版本2第三点意思相同,可整合记忆,即  产生的交换型配子数明显减少,故重组率降低,从而抑制或大大地降低倒位环内基因的重组。)
6.平衡致死系
利用倒位的交换抑制效应,可以保存带有致死基因的品系
以非等位基因的双杂合子,保存非等位基因的纯合隐性致死基因,该品系被称为平衡致死系
ClB (Crossover suppressor-lethal-Bar technique)染色体—果蝇的一种特殊的X染色体,其上含有一个倒位区段,倒位区段内有一隐性致死基因,倒位区段之外有一个16区A段的重复区段。
ClB测定—利用ClB雌蝇(X^ClB X^+)测定X染色体上基因的隐性突变频率的方法。
要保持一个平衡致死系,必须满足:①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各带有一个基因座不同的隐性致死基因。②这两个非等位基因的隐性致死基因始终处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上。

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组: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染色体,或称为基因组,以X 表示。
(一)整倍体
      整倍体:染色体数目是单倍体数目的整数倍
  1.单倍体
  单倍体(haploid):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
  一倍体(monoploid):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ps:单倍体非一倍体 如:一倍体(一倍体生物) 单倍体(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体)
 单倍体的形成:在高等生物中,几乎所有的单倍体起因于不正常的生殖过程。
 自然界:大部分单倍体是孤雌生殖所形成的。
 组培技术:花药培养、小孢子培养产生的(孤雄生殖)
 应用:植物组织花药培养
     2.同源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产生的
     三倍体(Triploids):含有三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
     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巨大性:染色体倍数越多→ 核和细胞越大→器官越大。
     外形:叶片、花朵、花粉粒、茎粗和果实等器官都随着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加而递增。
     应用:无籽西瓜
     3.异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
      异源多倍体是物种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倍体染色体的形成
         
异源多倍体形成的主要途径:远缘杂种和原种形成未减数配子
多倍体植株的诱导和应用:三倍体无籽西瓜,异源8倍体小黑麦
(二)非整倍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y):比该物种中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至几个染色体的个体。
        遗传学上有代表性的非整倍体有以下几种:
        单体  2n-1= (n-1)Ⅱ + Ⅰ
        双单体 2n-1-1= (n-2)Ⅱ + 2Ⅰ
        缺体  2n-2= (n-1)Ⅱ
        三体  2n+1=(n-1)Ⅱ + Ⅲ
        双三体 2n+1+1= (n-2)Ⅱ + 2Ⅲ
        四体  2n+2= (n-1)Ⅱ + Ⅳ
1.单体
 单体(Monosomics):控制相同性状的某对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后的个体。即指二倍体生物中体细胞的某对同源染色体只有一条而不是两条的个体
单体显示了基因组不平衡后的不利影响,及携带了单体染色体的隐性等位基因的未知表型。
2.缺体
 缺体(NUllisomics):异源多倍体所特有,一般来自(2n-1)单体的自交
染色体组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一个就会造成不育或性状的变异。
3.三体
 三体(Trisomic):与三倍体相对。在染色体变异中,如果一对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条染色体,那么称之为“三体”
















Chapter 11  Gene Mutation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因此基因由一种等位形式变成另一种等位形式。
     基因突变是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
     自发突变—在自然情况下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由人们有意识地应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发的突变。
 1.突变体的表型特性
 (1)形态突变(morphological mutation):突变主要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导致形状,大小,色泽的改变。
 (2)生化突变(biochemical mutation):突变主要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
 (3)致死突变(lethal mutation):突变主要影响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
 (4)条件致死突变(conditional lethal mutation):在某些条件下是能成活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是致死的。
 (5)功能丧失突变(Loss-of-function):阻止基因功能(但并非完全阻遏)的突变
 (6)功能获得突变(Gain-of-function):使蛋白质获得新的功能的突变 
 (7)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s):除性细胞外的体细胞发生的突变。不会造成后代的遗传改变,却可以引起当代某些细胞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
 (8)胚突变(Germinal mutation):发生在种系、特殊组织形成生殖细胞时期的突变
2.突变率
突变率(Mutation rate):指某一基因在单位时间内(例如每个世代)发生突变的概率
3.基因突变的共性
   ①突变的重演性—同一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多次发生。
   ②突变的可逆性—显性基因A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a,隐性基因a也可以突变为显性基因A的现象, 前者称为正突变,后者称为负突变。
    正突变(forward mutation):显性基因A→隐性基因a;
    反突变(back mutation):隐性基因a→显性基因A。
    野生型基因是正常、有功能基因;而最初基因突变往往是野生型基因突变而丧失功能、发生功能改变,表现为隐性基因。所以反突变又称为回复突变(back mutaiton)。
    正突变与反突变发生的频率一般都不相同。多数情况下:正突变率总是高于反突变率。 原因:正常野生型基因内部存在许多可突变部位,其中之一结构改变均会导致其功能改变;但是一旦突变发生,要回复正常野生型功能则只能由原来发生突变的部位恢复原状
   ③突变的多方向性→复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的,可以多方向发生。
自交不亲和性(复等位基因作用的结果):指自花授粉或花粉与柱头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情况下不结实,而不同基因型株间授粉可结实的现象。
   ④突变的有害性:
      多数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中性突变:控制次要性状的基因发生突变,不影响该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仍保持其正常的生活力和繁殖力,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⑤突变的有利性
    不但无害,而且有利。如抗倒、抗病、早熟等突变。
 突变有害性的相对性: 
   如:     高秆  矮秆:
        有害性:矮秆株在高秆群体中受光不足、发育不良;
        有利性:矮秆株在多风或高肥地区有较强抗倒伏性、生长茁壮。
   ⑥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物种因遗传基础近似,常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 由于突变平行性的存在,可以考虑一个物种或属所具有突变类型,在近缘物种或属内也可能存在,对人工诱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突变的检出
   1.微生物突变的检出
培养基观察
   2.植物突变的检出
如:观察高植株变为低植株发生的原因
测试方法:在同一生长条件下比较突变体和广泛类型。突变体的生成的都是高的植物,这表明突变是由环境引起的
     而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可以由混合测试区分
   3.突变率的测定
     根据出现突变体占观察总个体数的比例进行估算。
    突变率:突变体数 / 观察总个体数
三.诱发突变
    物理因素诱变
(一)电离辐射诱变
1. 种类:
粒子辐射:α射线、β射线(32P、35S)、中子(60钴、137铯);
电磁波辐射:X射线、γ射线。
2. 方法:
外照射:中子、X射线、γ射线;
内照射:α射线、β射线。
3. 原理:基因的化学物质(DNA)发生电离作用。
        原发电离与次级电离。
        碱基对、碱基结构破坏、改变基因突变;
        磷酸二酯键断裂、染色体断裂重接染色体结构变异。
    4. 电离辐射诱变的作用规律
     辐射剂量的表示方法:
       X射线、γ射线:伦琴(R);
       中子:积分流量(n/cm2);
       β射线:微居里(μcu/g)。
    突变率与辐射剂量:
          突变率与辐射总剂量成正比;
          突变率与剂量率(辐射强度的影响)无关。
(二)非电离辐射诱变
主要是紫外线(380-15nm):
 紫外线的作用机制:激发作用;穿透能力与处理方法;最有效波长260nm(嘌呤、嘧啶的共轭环);间接诱变作用
 物理诱变的非专性:对DNA分子及其核苷酸残基无选择性,所以没有专化性和特异性可言。
     化学因素诱变
1. 诱变剂及其种类与作用机制:
 烷化剂:使碱基烷基化、改变碱基形成氢键的能力,从而改变碱基配对关系;
 碱基类似物:在复制过程中取代碱基渗入DNA分子,但形成氢键的类型不同,改变碱基配对关系;
 抗生素:阻碍碱基合成或破坏DNA分子结构。
2.作用特点: 具有一定的碱基特异性。
四.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在基因突变中,基因的一个等位基因变化成不同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为单基因的变化且可以认为是一个染色体基因位点上的变化,所以基因突变有时又称为点突变。
在DNA水平,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点突变的变化:碱基替换和碱基的添加或删除(片段的突变)。


碱基替换(base substitution):一对碱基对被另一对碱基对代替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由于DNA分子的某一位置上缺失或插入一对或几对(非3倍数)核苷酸而造成遗传密码移位的突变
单碱基对置换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一个基因编码序列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中性突变(silent mutation):编码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的核苷酸改变但不改变编码的氨基酸,即不改变基因产物的突变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使核苷酸序列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的序列的突变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指由于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从而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的突变。
DNA的修复:
 主要有三种形式: 
⑴.光修复:经过解聚作用使突变回复正常的过程。 
⑵.暗修复:切除修复。 
⑶.重组修复(复制后修复):在DNA复制后进行,并不切除胸腺二聚体。
 ①.复制时在损伤处出现缺口;
 ②.有缺口的子链与母链进行重组交叉端化时能将母链中的正常部分交换进来母链中新形成的缺口可通过DNA聚合酶作用以子链为模板合成缺口DNA片段。
 ③.由连接酶连接而完成重组修复工作。以后的复制仍需按上述方法进行,经若干次以后,受损伤DNA所占越来越少。
















Chapter 13  The Extranuclear Inheritance
一.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
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能够自律地复制,通过细胞质由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
特点:
①母系遗传:不论正交还是反交,Fl性状总是受母本(卵细胞)细胞质基因控制;
②不符合孟德尔遗传法则,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二.母系影响
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样,且正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不是细胞质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类似,这种遗传不是由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决定的。
分两类:持久的母性影响,暂短的母性影响。
三.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由于生理上或遗传上的原因造成植物的雌性器官正常,雄性器官不正常,不能产生花粉或花粉败育而不能授粉的现象
核不育型: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胞质不育型: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

生产上的应用:
  质核型不育性由于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间的互作,故即可以找到保持系 不育性得到保持、也可找到相应恢复系育性得到恢复,实现三系配套。
    保持系—指给不育系授粉后能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性状的父本品系。简称B系。
恢复系—指给不育系授粉后能使其后代雄蕊发育恢复正常的父本品系。简称R系。












Chapter 14 Genomics
一.基因组
基因组(genome):生物体的所有遗传信息。(广义)
                   生物细胞中单套染色体的所含DNA序列的全部组成。
C值(C-Value):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
C值悖论(C-Value paradox):生物的C值并不与生物复杂程度(或生物在进化上所处地位)相关的现象。
C值悖论:
  ①进化程度低的生物 C 值反而更高
  例:人类基因组约 3  109 bp,许多两栖动物都高得多
  ②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间 C 值差异很大
  例:两栖类不同物种间 C 值相差可达 100 倍
      被子植物不同物种间 C 值相差可达 600 倍
   ③C 值远远超过了遗传信息量的需要
    例:果蝇中基因 DNA 只占基因组 DNA 的 20%
产生 C 值矛盾的原因:

结论:造成 C 值矛盾的原因就是这些非信号序列,其中高度重复序列的影响最大。

   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组学的发展应用于构建新的基因图谱,测序,以及利用计算程序分析整个基因组的生物。

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基因图谱,物理图谱,和测序
结构基因组学:
    遗传作图(Genetic mapping):图距单位:cM。
    物理作图(Physical mapping):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直接分析DNA分子,从而构建能够显示基因和特定序列在基因组中的绝对位置的图谱。图距单位:kb。
    基因组测序(Genome sequencing):构建最精细的基因组物理图谱。图距单位:bp。
基因组注释(Genome annotation):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可能的基因功能进行标注。

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功能基因和非基因序列的整个基因组
    传统的遗传学也称为正向遗传学,它是在已知基因功能的前提下,去寻找基因(序列)的,亦即“从功能到基因”。
     功能基因组学正好相反,它是在已知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去寻找基因功能的,亦即“从基因到功能”,所以也称为反向遗传学。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更好地理解包含进化关系的基因功能
基于基因组图谱和测序基础上,对不同物种的同源基因和基因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来了解基因的功能、表达机理和物种进化的学科。

二.遗传标记
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是指能够明确识别的、在生物群体中存在等位差异(称为遗传多态性)的生物学特征。
    由于遗传分析是以变异为基础的,因此,没有遗传多态性的特征是不能做为遗传标记的。
具有可识别型 可遗传性
遗传标记的类型
1.形态标记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 marker):以生物体的形态性状为特征的遗传标记。这类遗传标记一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因此又称可见标记。
从广义来讲,形态标记还包括与生物的生理特性、抗病性和抗虫性等有关的标记。
最早利用的遗传标记
形态标记鉴定识别简便,但数量少,难以建立饱和的遗传图谱,且受环境、生育期等因素的影响;多个基因影响同一性状时,将无法分析
2.细胞学标记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 marker)能够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细胞学特征。
  最常见的为染色体的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
  这类遗传标记通常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细胞学标记的意义
  ①克服了形态标记易受环境影响的缺点,但其产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培育;
  ②有些物种对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的耐受性较差,难以获得相应的标记材料;
  ③有些标记伴有对生物有害的表型效应;还有些标记的鉴定比较困难。
3.生化标记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rker)能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蛋白质特征或生化反应特征。
  最早出现的一类分子标记,它的出现使遗传标记从形态水平、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包括
  同工酶标记:具有相同催化功能而结构及理化性质又不同的一类酶,其结构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类型的差异,是指一个以上基因座位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
  非酶蛋白:种子储藏蛋白等。
  其他:如细菌色氨酸合成能力等
4.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
DNA标记:能够检测到的DNA序列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等位差异)的标记都能做为DNA标记
     两种多态性表现:长度差异;碱基差异
分子标记的类型: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最早开发出来的分子标记
SSLP(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目前在遗传作图中应用最广的分子标记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多态性):数量最丰富的分子标记

RFLP:指基因型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限制性酶切位点上碱基的插入、缺失、重排或点突变所引起的。 
RFLP技术的主要步骤:
              DNA提取→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用凝胶电泳分开DNA片段→把DNA片段转移到滤膜上→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杂交显示特定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和洗膜、结果分析。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在特定位点将DNA双链切断的酶。识别位点为回文结构。同位切割产生平末端;错位切割产生粘性末端。
产生RFLP的原因:
①点突变:单个碱基的改变(转换或颠换),造成失去某个酶切位点或产生一个新的酶切位点,使突变型酶切片段变长或变短。
②插入突变:使突变型酶切片段变长。
③缺失突变:使突变型酶切片段变短。

RFLP标记的优缺点
优点:
 数据多态信息量大;共显性,可以区分纯合和杂合;重复性好;探针多
缺点:技术复杂,周期长,费用高 ;检测中需放射性物质,限制了广泛应用 ;DNA需要量大,分析速度慢 

SSLP标记(SSR标记)

微卫星标记 :高等生物基因组中存在大量以1 ~ 6个核苷酸为单位的串联重复序列,称为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或微卫星(microsatellite)。
          微卫星序列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且密度很高。
SSR标记产生的基础
简单序列的重复次数在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或不同个体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不同基因型在简单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当对微卫星序列进行扩增是,很容易出现扩增片段长度的多态性,这种现象称为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 SSLP)

SSR标记的原理:根据两端序列的保守性,设计引物;进行PCR,电泳分离,染色显带以检测微卫星序列多态性。
SSR技术的主要步骤:
     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染色→读带、结果分析
SSR标记的优缺点
 优点:
 标记数量丰富,具有较多的等位变异;
 共显性标记;
 重复性好,结果可靠;
 操作简单,检测方便
缺点
 开发此类标记需要预先得知标记两端的序列信息,且引物合成费用高

PCR标记
PCR:一种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体外DNA扩增(amplification)技术。
利用PCR技术,可以对染色体上某一DNA序列,在简单的酶促反应中进行扩增,以便对扩增片段进行分析。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模板DNA在高温下解链成为单链模板,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在低温条件下与模板DNA链互补结合,DNA聚合酶在适温条件下将单核苷酸从引物3’端开始掺入,沿模板5’ →3’方向延伸,合成DNA新链。
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 
PCR的主要组分
模板DNA
引物(primer),是寡核苷酸,是通过化学合成的短的单链DNA分子,长度一般为16-24个碱基。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许多DNA聚合酶都可以用于PCR反应。最常用:Taq DNA聚合酶
脱氧核苷三磷酸(deoxynucleotide, dNTP),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ATP, dGTP, dCTP, dTTP),它们与DNA中的4种碱基(A、G、C、T)相对应。

三.遗传图谱的构建
构建分子遗传图谱的基本程序:
选择杂交亲本
建立遗传作图群体
筛选多态标记
检测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标记型
分析标记数据,建立连锁群
确定连锁群所属的染色体

具体过程(ps:此部分为建议阅读部分)
选择杂交亲本
用于杂交的亲本必须是纯合的。亲本间必须有较远的亲缘关系,以保证亲本间有较高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态性),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筛选到足够数量的多态标记。
一般做法是,先挑选几个候选品种,随机选择一些分子标记检测品种间的多态性,选择多态性最高的一对品种做为亲本。
但亲本间亲缘关系也不能太远,否则会影响F1的育性,难以建立足够大的群体,并且可能造成后代严重的偏分离现象,影响遗传作图的可靠性。

建立遗传作图群体
BC1(回交一代)和F2是最常用的遗传作图群体,其优点是容易建立,速度快。其中BC1由于直接反映了F1配子的分离比例,因而在连锁统计分析上具有比F2更高的功效,准确性更高。但对于不易杂交的植物,采用F2更方便。
RIL(重组自交系)和DHL(加倍单倍体系)也是较常用的群体,它们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自交永久保持,所以特别适合于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研究。但建立这样的群体比较费时费工。

筛选多态标记及群体标记型检测
只有在双亲之间存在等位差异(多态性)的标记才会在杂交后代群体中发生分离,因而才能用于遗传作图。因此,必须先筛选在双亲间表现出多态的分子标记。
用筛选到的分子标记对作图群体中的个体(或株系)进行标记型(marker-type)检测和记录。为了便于计算机分析,可以用数字来记录个体的标记型(电泳带型)。例如,将P1的标记型(亦即基因型AA)记为1,P2的(aa)记为2,F1(杂合Aa)的记为3。

个体标记型记录示意图

分析标记数据,建立连锁群
分子标记间的连锁分析方法与传统形态标记的连锁分析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分子遗传作图所涉及到的标记数目很多,所以计算上很复杂费时。通常先对所有标记进行两两间连锁分析,然后将它们归成不同的连锁群,进一步再通过多标记分析,确定各个连锁群中标记的排列顺序。
目前已有很多专门的计算机软件用于分子遗传作图分析,常见的主要有 Mapmaker/Exp 和 Joinmap。不同软件分析的结果可能不完全一样。

确定连锁群与染色体的关系
可以根据分子标记与已知所在染色体的传统形态标记间的连锁关系,确定分子标记连锁群属于哪条染色体。
也可以利用非整倍体(如三体、单体)来确定分子标记所属的染色体。
利用端三体等非整倍体,还可以进一步确定连锁群所在的染色体臂。







Chapter 17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一.群体的遗传平衡
   群体:指的是一群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population).
   基因库(gene pool):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型频率(genotypic frequency):一个群体中某特定基因型个体占全体个体总数的比例。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一个群体中某特定基因座上某一等位基因所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
1.基因型频率
例:一对等位基因Aa,群体中有AA、Aa和aa三种基因型,若共100个植株,其中:
AA=40株;Aa=51株;aa=9株,那末,
 AA频率(D)=40(D’)/100=0.4      D=D’/N
 Aa频率(H)=51(H’)/100=0.51     H=H’/N
 aa频率(R)= 9(R’)/100=0.09      R=R’/N
 N=D’+H’+R’
群体中共有两个基因A和a:
2.基因频率
A的频率一般记为p,a的频率一般记为q
 p=((40×2)+51)/200=0.655
q=(51+9×2)/200=0.345
p=D+½ H=0.4+0.51/2=0.655
q= ½H+R=0.51/2+0.09=0.345


二.哈迪温伯格定律(The Hardy-Weinberg Law)/遗传平衡定律(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编者翻译版:
The Hardy-Weinberg Law:
介绍:
The unifying concept of population genetics
群体遗传学的统一概念
Named after the two scientists who simultaneously discovered the law
以发现这一定律的两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The law predicts how gene frequencies will b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given a specific set of assumptions. Specifically,
预测了在一定条件下,基因频率如何代代相传
内容:
Specifically,If an infinitely large, random mating population is free from outside evolutionary forces (i.e. mutation, migration and natural selection),
具体来说,在一个群体无限大的条件下,随机交配群体是不受外界进化因素(突变、迁移和自然选择)影响的,
then the gene frequencies will not change over time, and the frequencies in the next generation will be:
继而基因频率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且下一代的基因频率将会是
     p2 for the AA genotype   AA基因型为p^2
     2pq for the Aa genotype,  Aa基因为2pq
     q2 for the aa genotype.   aa基因型为q^2
简易表述:在一个群体无限大,且又具备以下条件: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选择、没有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内一个位点上的 基因型频率和 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这一 平衡状态就称之为Hardy-Weinberg平衡。

遗传平衡定律(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编者翻译版
In absence of any factors that change the allelic frequencies, the genotypic and allelic frequencies will remain the sam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se conclusion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to be valid and form the basis upon which all further population and evolutionary genetics research is based.
当没有任何引起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将保持相同的代代相传。这些结论已被实验证明且成为进一步研究种群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的基础。
In other words, the population dose not evolve.
即群体是不进化。

书本关于次定律的表述:
如果一个群体符合:①群体是个无限大的群体;②随机交配,即每一个体跟群体中所有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③没有突变;没有任何形式的自然选择,那么,群体中各基因型的比例可从一代到另一代维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遗传平衡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不变。如果一个群体达到了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

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
群体的遗传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自然界的条件千变万化,任何一个群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群体遗传结构在不断变化。
不同种群在物种中的差异是由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变或迁移所造成


1.突变(mutation):突变对于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很小。突变率为10^−4到10^−8,为等位基因频率变化范围。频发突变将保持种群中等位基因频率,即使群体外界存在强的自然选择。
   若仅存在正向突变:基因频率消失  
   若同时存在正向突变和回复突变:群体中基因频率保持不变(达到平衡)

2.选择(selection):如果个体存在某些能更好地产生成熟后代的基因,这些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加。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只是作了表面阐述,未提及基因库的改变
     自然选择学说由观察死亡率差别 繁殖力差别得出
(一)淘汰显性基因:有时隐性基因有利,因此为获得这些特性而进行选择时,要淘汰显性性状。这种选择很简单,一但选中,隐性基因频率即为1。       
(二)淘汰隐性基因:显性完全、选择对隐性纯合体不利时经一代选择后a基因频率的改变

3.遗传漂移(genetic drift):由于抽样误差而引起的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性变化。
  遗传漂移一般发生在小群体中。因为在一个大的群体里,个体间可进行随机交配,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群体能够保持哈迪-温伯格平衡。而在一个小群体里,个体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随机交配,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即使无适应性变异等的发生,群体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一般地说,群体越小,遗传漂移的作用越大。
遗传漂移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减少遗传变异;使纯合个体增加,杂合体数目减少,因而各小群体内个体间的相似程度增加,而遗传变异程度减少,甚至最终产生遗传固定,即群体是单一的纯合基因型,等位基因之一的频率为1,另一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

4.迁移(migration):群体间的个体移动或基因流动。
  迁移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大小由迁入个体的比率m以及频率差 (qm-q0) 所决定。

三.物种的形成
1.物种
 物种(species):在自然环境中,为形态上极为相似,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的群体
   新物种的形成,伴随着原有物种中某些个体无法交配或繁殖的子代没有生殖能力的情况发生
   判断不同的变种或居群间差异是否成为不同物种,也即界定物种的主要标准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能否进行相互杂交。
2.隔离
隔离(Isolation)在生物进化尤其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来自同一物种(遗传结构相同)的不同居群,如果形成了某种形式的隔离,居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群体遗传结构差异逐渐增大,最终产生生殖隔离;首先形成不同亚种,最后形成不同物种。
群体内或群体间即使存在遗传结构差异,如果没有隔离,随机交配将消除差异,而不会歧化形成新的物种。
隔离的类型:
地理隔离(geographic isolation):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两大类:受精前生殖隔离;受精后生殖隔离
3.物种形成的方式
渐变式:在一个长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形成新的物种,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形式。也是自然选择学说所描述的新物种形成方式。
爆发式:短期内以飞跃形式形成新的物种,往往没有复杂的中间亚种阶段。主要在高等植物普遍存在。

根据时间向度渐变式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
继承式 :一个物种可通过逐渐累积变异的方式,经历悠久的地质年代,由一系列的中间类型过渡到新种。(种的数目不增加)
特点:物种形成需要时间很长
      物种的数目没有增加
      物种形成发生在同一地区
分化式:指同一物种不同群体,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逐渐分化成不同新种。由少数种变为多数种。

    爆发式的物种形成
不一定需要悠久的演变历史,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种。
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染色体变异或突变等方法→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新种。
                                                                                                              生命科学学院14生物技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