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2015-10-06 14:24:22)| 分类: 教育技术学 |
这几天试着读了老师推荐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以我的水平,对面这本大部头的书,不能称为“读”,只能算得上是”啃“。这本书一拿到手便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只是太不接地气,虽然是外国人写的书,可能由于是字典工具书的关系,有点晦涩难懂,纯理论的东西,并不像其他的那样轻松,吸引人。自己了解的东西又不多,大部分知识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看着看着就懈怠了,强迫自己看书效率一定不会太高,所以决定,新内容到此为止,把看过的几章好好梳理一下,弄懂再说。
这本书共六大部分,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放,方法论观点,涵盖了教育技术研究的各个方面。基础部分陈列了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主要理论观点。
1、历史部分:这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类可以从经验中学习,并把这种经验传授给后人,因此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受教组织,慢慢开始探索如何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教育技术由此起源。接下来在人们对各种方法和工具探索的过程中,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既然提到了工具和方法,那么教育技术就是包括这两大部分,一是有形的技术工具,如书本,黑板,电视,计算机.....还有一部分就是无形的方法,理论思想,比如一些学习理论探讨学生如何学习,传播理论研究知识怎么传播....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探讨有关教育的方法问题,中国的孔子,欧洲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都探讨过人们是如何认知的,应该如何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理和理论,接下来一些传播媒介(工具)引入到了教育领域,正式开启了教育技术的大门。现代教育最早引进的媒体是幻灯机,投影机,后来有了无声电影,这些媒体最早都是在其他领域广泛应用,慢慢被引入到教育领域,研究他们对于教育的作用。必须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期,研究者们就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媒体的教育效果不仅取决于这些媒体的质量,还与教师的使用有关。在教育技术后续发展中出现的”媒体怪圈“现象,正是由于没有考虑教师,用户等其他因素造成的。留声机,唱片,无线电广播的出现又为教育技术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些媒体设备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效果也很不错,尤其是广播远远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教育技术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要数二战时期了,美国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军事培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战之后,研究者致力于媒体和理论(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心智模型、信息设计原则)的研究。视听传播,教育电视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系列的传播理论也开始出现,形成了一定的传播范式(一门学科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者统一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信息理论、语义学、传播观(视听教育新范式)。激进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影响巨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出现了程序教学法和教学机器,对于教育技术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系统方法也渐渐的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计算机的出现也对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大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开始出现。之后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盛行,学习的理念再一次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的的普遍应用,学校的教育发生了巨大改变,网络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必再试面对面地进行,可以将教师和学生分离,学生的学习不会受限于时间地点,可以自行安排。这促使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2、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学习心理学、传播理论、人机交互、教学设计和开发。这与之前了解到的四个理论基础有些不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人际交互涉及到的理论主要有活动理论、行为理论和最重要的成分显示理论。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学习者越来越多的使用计算机(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因此人与机器的交互便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怎样的界面设计会更加吸引学习者,不同的功能该在何时应用才更有效,如何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和开发作为教育技术实践的核心,教学设计与学习心理学的区别在于,学习心理学是描述性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学习者会获得不同的学习结果),而教学设计是说明性的(在特定条件下要达到预期目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van
Merrienboer的四要素(4c/ID)教学设计模型明确区分了重复性任务和非重复性任务。
3、复杂性理论:在生物机体、地质构造和社会结构中普遍存在一种复杂性,他们都可称为复杂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复杂性系统是一个拥有多个组成部分,并且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非常复杂,无法用标准的线性方程对其演变进过程加以预测的系统。复杂性理论用于具有五个特性的现象:(1)现象由独立的复杂实体构成;(2)实体本身包含多个实体;(3)不同实体之间彼此相互作用;(4)现象寻求共同目标;(5)由于自身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现象是不确定的。由此看来,整个宇宙都是复杂的,任何一个实体也都是复杂的,因此教育技术也具有复杂性。一个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和媒体以及环境中的其他要素(如同伴、时间、目标,境脉等),整个系统是一个复杂体,而每一个要素本身也是一个复杂体。
4、体验的视角:介绍了体验学习的概念,特点,与学习风格的关系,以及体验学习的不同应用。我的理解,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进行主动的学习。一个体验学习情境包含四要素(阶段):(1)具体的体验;(2)观察和反思;(3)形成抽象的概念;(4)在新情境中体验。而不同的学习风格会对体验学习所需的体验情景要求有所不同。学习风格分为聚敛型,发散型,同化型和顺应型四类。体验学习在其他方面还有进一步的应用:(1)从生活或工作的经验中学习;(2)可以应用于学校后教育(成人教育);(3)提升群体意识;(4)促进个体发展和自我意识。
5、记忆与动机(实证的观点):人的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人的记忆时间与容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提高在有限的时间容量范围内的记忆效率,记住最有用的东西,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也就是认知负荷理论——如果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就可能产生超负荷。Mayer提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他的理论参考了Paivio的双重编码信息加工理论。他认为人有两个认知通道,一个专门处理语言,另一个通过图像来处理非语言信息。当信息通过两个通道时比通过单一通道的学习效果要好。但是当一次性呈现过多的信息时,学习者可能会被某些无关的信息所干扰,那么这时候多通道的学习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这就是视听冗余理论。图式是一个填充槽结构,心智模型包含了必须通过观察来证明的假设。心智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并成图式。情景记忆是我们所记住的一切,语义记忆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语义记忆是情景记忆的基础。多媒体学习的动机会受到三方面的影响:(1)图式,当学习者遇到矛盾、异常事件、达成目的的障碍、明显对比、困扰、惊奇、其他选择(经验、刺激、经验),这些与基于图示的预期无法匹配时,深层学习就会发生。这时会出现认知失衡,认知失衡则激发人有意识的、努力的深入思考、质疑和探究,以恢复认知平衡。(2)沉浸投入和自我效能感。情绪和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的效果。情绪高涨,有兴趣以及更高的自我效能感都会增加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效果。(3)使用与满足法。我认为是这样:对于经常使用,容易上手,可以操纵的媒体,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因而使用这些媒体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较高的动机水平。
前一篇:2015年10月05日有感
后一篇:[转载]学习风格的类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