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闲笔
(2022-03-27 15:10:20)
标签:
随笔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雨天闲笔
时钟临近八点,我才在沙沙的雨声中醒来。打开枕边的手机,映入眼帘的第一条信息是:世预赛中国队1:1逼平了沙特阿拉伯。尽管是早已提前出局,但总算在倒数第二场比赛中维护了应有的尊严。这比大年初一1:3输给越南让大家舒服多了。昨晚同学聚会喝高了,回家倒头便睡,以至于错过了直播。今早看到的这个消息,多多少少弥补了些许缺憾。作为铁杆球迷,抱怨归抱怨,国足的比赛还是照看不误。看来这淅淅沥沥的春雨,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停歇的意思。这是我最喜欢的天气,每当处于这种环境,我的心情便会格外舒畅,思维便会异常活跃,总想动笔写点什么。
三年前调入政协工作后,我的生活进入一个相对闲适的阶段,这也算是对从前风雨人生的补偿吧。尽管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压力,但仍然不情愿过一种碌碌无为的日子。什么也不干,对多数人来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什么也不干,对我来说,意味着生命的提前终结。昨晚聚会的时候,我醉意满满得吹嘘当下的状态:散散步,看看书,灵感来了就写点儿东西。这种状态乍一看有些消极,仔细一想又觉得十分积极且有品位。试想古代多少的高人隐士,终生追求的不就是这样一种生活吗?古代高人隐士的理想,现在普通人就可以轻松实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我所说的“散散步”,主要是追求一种规律的生活。1995 年患胸膜炎后,虽然治疗得比较彻底,但心肺功能还是受到了一定损伤,时不时来个小感冒就是明显的例证。再加上过来长期在多个单位担任一把手,操心劳神在所难免,就连睡觉质量也是马马虎虎。现在终于熬出来了,再也不用因为工作担惊受怕、殚精竭虑了,且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能打理好身体,那就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通过坚持每天保底一万步的锻炼,身体各项指标开始趋于正常,一个生龙活虎、健康向上的我又回来了。
我所说的“看看书”,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闲来翻翻书,而是接近一种苦行僧式的阅读。我的阅读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深入的。受余秋雨先生《中国文化课》的影响,我把近来阅读的重点放在了古典作品上。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把小学、初中、高中所涉及到的古典诗文,全部进行了整理并打印成册,以备不时调阅。反复咀嚼品味这最基础最经典的文化大餐,有时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仿佛重新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校园。二是把必读书目拉了个单子,随即开启了海量阅读模式。这个范围大体控制在文史哲的范畴,当然对书法、绘画、戏剧、影视、宗教等也有所涉猎。三是认真记录阅读心得,特别是经典诗词和精彩段落,都无一例外的进行了抄写、描摹和反复品读。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大体用了两周时间,把《离骚》三百七十多句全部背诵了下来。进行这种尝试的动因是,看到了《世说新语》里的一句话——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我所说的“灵感来了就写点东西”,肯定不是漫无目的的胡写乱画,它应该属于创作的范畴。环视周边的圈子,能写点儿东西、讲个段子的大有人在,但把一篇文章写到文学作品的高度就不是人人可以为之了。为了避免五祖所谓“只到门外,未入门内”的尴尬,我持之以恒的进行了数十年训练,而且以近期为甚,感觉似乎正在迈过五祖的那道门槛。为此,我尝试了各种文体的写作,包括诗歌、散文、随笔、小说等,其中诗歌又包括了古体诗和现代诗的探索。读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现当代作家中,凡是能打通新旧体诗歌藩篱的,无一例外都是鬼才、天才、全才。回顾前半生的经历,让我倍感自豪的是: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依然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灵感的火花依然闪烁绽放。透漏一个藏在心底的秘密:我打小就有一个文学梦,这梦最近做的尤为深沉。我不敢奢望成为青史留名的大家,但我坚信,这种超越功利色彩的写作,必定有不同凡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