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艳:《沟通的艺术》精读思维导图
(2017-04-28 16:26:49)- 人际沟通入门
-
- 为什么要沟通
-
- 生理需求
-
- 沟通是生死攸关的事
- 人际交往有助于降低应激激素,改善智力,增强记忆
- 与人交谈可以减少孤独感和与之而来的疾病
- 认同需求
-
- 沟通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唯一方法
- 如果被剥夺了与人沟通的权利,我们将无从知道自己是谁
- 究竟我们是聪明的还是愚钝的,动人的还是丑陋的,精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从镜子里照出来,而是由他人对我们的回应决定的
- 社交需求
-
- 帮助我们诠释自我
- 提供我们与他人之间重要的联结
- 沟通与快乐之间具有很紧密的联系
- 实际目标
-
- 沟通是达成工具性目标的最好办法
- 工具性目标是指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去表现
- 沟通的历程
-
- 线性观
-
- 信息单项传送模式,通常表现于电台电视及其他早期的电子媒介
-
- 传送者:制造信息的人
- 编码:把思想注入符号和手势中
- 信息:被传递的信息
- 渠道:信息传递的媒介
- 接收者:接收信息的人
- 解码:为信息赋予意义
- 噪音:干扰传递的阻碍因素
-
- 外在因素
- 交流观
-
- 沟通者
-
- 背景
-
- 环境
- 个人经验
- 文化脉络
- 信息
-
- 渠道
-
- 电话,短信,邮件,信件,社交媒介等
- 噪音
-
- 生理性噪音:生病,疲倦,失聪等
- 心理性噪音:不愿意,防卫,沮丧,厌烦等
- 人际与非人际沟通
-
- 人际沟通
-
- 私人化:特定规则和特定角色
- 不可替代性关系
- 相互依存性
- 公开一部分私人信息
- 内在的回报
- 非人际沟通
-
- 社会规则
- 社会角色
- 沟通的原则和迷思
-
- 原则
-
- 人不可能不沟通
- 沟通是不可复制的
- 沟通是不可逆转的
- 沟通同时具有两个向度
-
- 内容向度
- 关系向度
- 迷思
-
- 沟通越多不等于沟通越好
- 意思不在字面上
- 成功的沟通不代表彼此理解
- 沟通不会解决所有问题
- 社交媒介与人际沟通
-
- 社交媒介的益处
-
- 社交媒介有助于提升人际交往的数量和质量部
- 社交媒介的挑战
-
- 更精简的信息:没有了非语言沟通的暗示,信息容易存在歧义,产生误解
- 去抑制:评论和声誉管理,让自己难堪或者冒犯别人的言论
- 持久性:把正常人际沟通中的礼貌放在一边,恶意的媒介信息持久性的风险,会被永久保存,检索,转发
- 沟通高手的特质
-
- 沟通能力的定义
-
- 有效性,适当性
-
- 没有理想的沟通之道
- 沟通能力依情境而定
- 沟通能力可以后天学习
- 高手的特质
-
- 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 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
-
- 需要参考的元素
-
- 沟通的情境
- 你的目的
- 对他人的认知
- 表现行为的技巧构建阶段
-
- 意识觉醒期
- 笨拙期
- 熟练期
- 整合期
- 表现行为的技巧
-
- 认知复杂度
- 同理心
- 自我监控
- 承诺
- 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
- 动机:愿意跟陌生人沟通是重要起步
- 容忍模糊性:在类似跨文化沟通中,模糊性既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
- 开放心胸:直面文化,教养和道德差异,不以对错是非圈定沟通框架
- 知识与技巧
-
- 被动观察
- 积极策略
- 自我袒露
- 运用社交媒介的能力
-
- 先思考后发布
- 要考虑周全
-
- 尊重他人对全神贯注的需求
- 注意言论的文明
- 不要影响局外人
- 看入人里
-
- 沟通和认同:自我的塑造与展现
-
- 沟通与自我
-
- 自我概念与自尊
-
- 自我概念:稳定的知觉喜好
- 自尊:正面的评估自己的价值
-
- 高自尊
-
- 乐于展现自我
- 乐观于沟通过程中的互相评价
- 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低自尊
-
- 不愿意展现自我
- 感觉周围都是批判的眼神
- 敌视他人,以贬低他人的方式抬高自己
- 自我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根源
-
- 生物性和自我
-
- 30%基因决定的人格特征
- 70%环境调整的人格特征
-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
- 反应评价:我们每个人得出的自我概念反映的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
- 重要他人:我们特别重视重要他人对我们的关感,存在协助自我者和破坏自我者
- 社会比较:依据与他人对照的方式评估自身,优势,劣势,相同,不同
- 自我概念的特征
-
- 自我概念是主观的(有可能被歪曲)
-
- 过时的信息
- 歪曲的回馈
- 完美主义
- 社会期待
- 自我概念抗拒改变:认知保守主义
-
- 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
- 有切合实力的期望
- 有改变的意愿
- 有改变的技巧
- 文化,性别和认同
-
- 文化:文化惯例以其特定的角度影响了个人看待自我的方式和看重人际关系的种类
- 性征与性别:谈论的焦点和自尊心理
- 自我应验语言和沟通
-
- 自我应验预言:对事件存在预期和目标行为,会让人更容易达成结果
-
- 步骤1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对别人)
- 步骤2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 步骤3期待如实发生
- 步骤4强化起初的期待
- 自我强加的预言:我相信我能行,我相信我不行的自我预言
- 他人强加的预言:观察者传达出信任:你是天才,你很聪明,你肯定能行
- 自我的展现:沟通作为认同管理
-
- 公开自我和隐私自我
-
- 觉知的自我:我在真诚的自省中所相信的自己
-
- 隐私的自我:不愿意袒露,分享,或者不愿意与人讨论的
- 展示的自我:公开的形象,是我们想要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
- 认同管理的特征
-
- 我们致力于建构多元认同:在不同情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 认同管理是合作的:每个人不仅是一个编剧,也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观众,认同相关的沟通可以被视为与其他演职人员合作的戏剧过程,每一幕都是所有角色即兴发挥相互协调的场景。
- 认同管理可以深思熟虑,也可以不知不觉
- 为什么要管理认同
-
- 为了开始和经营关系
- 为了获得别人的顺从
- 为了保住别人的颜面
- 为了探索新的自我
- 在现实和虚拟世界里管理认同
-
- 面对面印象管理
-
- 举止
- 外貌
- 配备
- 网络印象管理
-
- 印象管理的控制权
- 第三方视角查看自己的网络形象:是一个有益的认同管理练习
- 认同管理和诚实:多元化的认同管理并不是去做一个善于欺骗的人,而是在不同情境对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部分的自我展现
- 在关系中袒露自我:有意的,重要的,不为人知的
-
- 自我袒露的模式
-
- 社会穿透模式
-
- 自我愿意透露的信息广度
- 自我愿意透露信息的深度
- 乔哈里视窗
-
- 开放区:自己知道,他人知道
- 盲视区: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
- 隐藏区: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
- 未知区:自己不知道,他人不知道
- 自我袒露的好处和风险
-
- 好处
-
- 宣泄
- 互惠
- 自我澄清
- 自我确认
- 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 社会控制
- 风险
-
- 拒绝
- 负面印象
- 降低关系满意感
- 丧失影响力
- 伤害别人
- 自我袒露的原则
-
- 这个人对你而言重要吗
- 袒露的量和方式合适吗
- 袒露的风险合理吗
- 有建设性的影响吗
- 你的自我袒露是互惠的吗
- 你在道德上有义务袒露吗
- 自我袒露的替代选择
-
- 沉默
- 说谎
- 模棱两可
- 暗示
- 回避的伦理议题
- 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 知觉历程
-
- 选择
-
- 刺激的强度
- 动机
- 组织
-
- 知觉基模
- 刻板印象
- 断句
- 诠释
-
- 交情深浅
- 态度,期望,信息
- 自我概念,关系满意度
- 协商:多方叙事发生冲突时尝试协商出一个具有共同基础的叙事
- 影响知觉的因素
-
- 获取信息
- 生理因素:感官,心理挑战,年龄,健康与疲劳,饥饿,生理循环
- 文化差异:民族优越感干扰人们对其他文化现象的尊重
- 社会角色
-
- 性别角色
- 职业角色
- 关系角色
- 知觉的倾向
-
-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自利的偏误
- 先入为主:留恋于第一印象,贴标签
-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 我们被期待所影响
- 最明显的最有力
- 知觉检核
-
- 知觉检核的要素
-
-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的诠释
-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做澄清
- 知觉检核的考量
-
- 完整性
- 非语言的一致性
- 文化支配
- 保留颜面
- 同理心和沟通
-
- 同理心
- 认知复杂度
-
- 增强方式:枕头法
-
- 立场1我对你错
- 立场2你对我错
- 立场3双方都对,双方都错
- 立场4这个议题不重要
- 立场5四个立场都有真理
- 情绪:感觉,思考和沟通
-
- 什么是情绪
-
- 生理因素:当一个人情绪变得强烈时,身体会出现许多变化
- 非语言反应:异常的言行举止
- 认知的诠释:认知是决定情绪的最重要因素
- 语言的表达:语言表达情绪是必要的
- 影响情绪表达的因素
-
- 性格,文化,性别,社会习俗
- 自我袒露的不安
- 情绪感染力
- 情绪表达的原则
-
- 辨认感觉
- 辩识感觉,说话和行动之间的不同
- 扩充情绪词汇
- 分享多样的感觉
- 评估何时何地表达感觉
- 对自己的感觉负责
- 关照沟通渠道
- 管理困扰的情绪
-
- 有助益和无助益的情绪
-
- 有助益情绪有助于关系的有效运作
- 无助益情绪则会降低有效运作情况
- 无助益情绪的来源
-
- 生理因素
- 情绪记忆
- 自我内言
- 非理性思考和无助益的情绪
-
- 完美的谬误
- 赞同的谬误
- 应该的谬误
- 过度推论的谬误
- 因果论的谬误
- 无助的谬误
- 灾难性预期的谬误
- 减少无助益的情绪:理性情绪治疗法
-
- 监控你的情绪反应
- 注意引发的事件
- 记录你的自我内言
- 重新评估你的非理性信念
- 看出人外
-
- 语言:障碍与桥梁
-
- 语言是符号:意义不在字眼里,而在心眼里
- 理解和误解
-
- 理解词:语义规则
-
- 模棱两可
- 相对词汇
- 静态评价
- 抽象化
- 理解结构:句法规则
- 理解情境:语用规则
- 语言的影响
-
- 命名与认同
- 联盟关系
-
- 言语调节
- 趋同策略
- 分化策略
- 权利:权威的命令和礼貌的请求
- 让人混淆的语言
-
- 事实与意见混淆
- 事实与推论混淆
- 情绪性语言
- 语言的责任性
-
- “这件事”的描述
- “但是”的陈述
- “我”和“你”所产生的防卫心理可以用“我们”进行消除
- 性别与语言
-
- 内容
- 沟通的理由
- 对话的形式
- 非性别因素
- 文化与语言
-
- 语言沟通的形式
- 语言与世界观
- 非语言沟通
-
- 非语言沟通的特征
-
-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 所有行为都具有沟通的价值
- 非需要沟通主导着关系
- 非语言沟通提供了许多功能
- 非语言沟通泄露了欺骗的线索
- 非语言沟通是模糊不清的
- 影响非语言沟通的元素
-
- 性别
- 文化
- 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
- 身体动作
- 声音
- 触碰
- 外貌
- 物理空间
- 物理环境
- 时间
- 倾听:不止是听见
-
- 倾听的定义
-
- 听与倾听
- 心不在焉的倾听
- 心无旁骛的倾听
- 倾听过程的元素
-
- 听到
- 专注
- 理解
- 回应
- 回忆
- 倾听的挑战
-
- 无效倾听的类型
-
- 虚伪的倾听
- 自恋的倾听
- 选择性倾听
- 隔绝性倾听
- 防卫性倾听
- 埋伏性倾听
- 鲁钝的倾听
- 为什么无法有效倾听
-
- 超负荷的信息
- 心不在焉
- 飞快的思想
- 努力
- 在外的噪音
- 错误的假定
- 缺乏明显的益处
- 缺乏训练
- 听力的问题
- 应对有效倾听的挑战
-
- 少说话
- 摆脱注意力分散
- 不要过早的评断
- 寻找关键的意思
- 倾听反应的类型
-
- 借力使力
- 问话
-
- 真诚的问话
- 虚伪的问话
- 释义
-
- 事实性信息
- 个人性信息
- 支持
-
- 真诚的支持
-
- 同理心
- 同意
- 提供协助
- 赞美
- 恢复信心
- 虚伪的冷安慰
-
- 否认别人拥有感觉的权利
- 看轻事情的重要性
- 聚焦在彼时彼地,而非此时此地
- 火上浇油的评断
- 自我聚焦和自我防卫
- 分析
- 忠告
- 评断
- 选择最佳的倾听反应
- 看人之间
-
- 沟通和关系的演变
-
-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关系
-
- 外貌
- 相似性
- 互补性
- 相互吸引力
- 能力
- 袒露
- 接近
- 报酬
- 人际关系的演变模式
-
- 发展
- 辩证
- 关系的特性
-
- 关系是经常变动的
- 文化会影响关系
- 对关系做沟通
-
- 内容的与关系的信息
- 关系性信息的类型
- 人际沟通中的亲密关系
-
- 关系中的亲密
-
- 亲密的向度
- 男性和女性的亲密形态
- 文化对亲密的影响
- 媒介沟通中的亲密感
- 亲密感的限制
- 家人间的沟通
-
- 家庭沟通的特性
- 家庭作为系统
- 与家人沟通的模式
- 友人间的沟通
-
- 友谊的类型
- 性,性别和友谊
- 友谊和社交媒介
- 爱人间的沟通
-
- 感情的转折点
- 伴侣的冲突类型
- 爱的语言
- 改善亲密关系
-
- 关系需要承诺
- 关系需要维系和支持
- 修复损害的关系
- 增进沟通气氛
-
- 沟通气氛和肯定信息
-
- 信息的肯定程度
- 不肯定的信息
- 异议信息
- 肯定信息
- 沟通气氛如何发展
- 防卫:原因和策略
-
- 威胁面子的行为
- 避免对他人防卫
- 保留面子
-
- 使用清晰信息处方
- 对批评以不防卫回应
- 处理人际冲突
-
- 冲突的本质
-
- 冲突的定义
- 冲突是自然的
- 冲突可以是有益的
- 冲突的处理方式
-
- 逃避:双输
- 调适:一输一赢
- 竞争:一赢一输,可能演变为双输
- 妥协:部分双输
- 合作:双赢
- 哪种方式最好?
- 关系系统中的冲突
-
- 互补,对称和平行的形态
- 破坏性的冲突模式:四骑士
- 冲突惯例
- 冲突类型变项
-
- 性别
- 文化
- 建设性处理冲突的技巧
-
- 合作解决问题
- 提问与释疑
前一篇:黄斌:《伟大是熬出来的》读后感
后一篇:金振韬:《管理的实践》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