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今天我们看到的著名的大佛殿是我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建筑。岁月是沧桑,雄姿依旧,只是明清时期将墙体加宽加厚,使之更为坚固,千年的砖木古建能够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实属不多见。整座建筑看上去与故宫太和殿极为相似,飞檐斗角,木构廊廓,巍峨壮观。这是典型的高规格的汉民族建筑,一方面彰显出这座皇家寺院的地位和气派,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西夏王朝积极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寺庙的建筑。
http://s11/mw690/002AGlNBzy74zvYdQ6e8a&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http://s11/mw690/002AGlNBzy74zw0a7q2da&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乾隆御笔“无上正觉”匾高悬在大佛殿大门的上方,它的真迹收藏在寺中的博物馆中,“无上正觉”代表佛的最高境界。历史上有5位皇帝给大佛寺赐额赐名,是全国鲜有宠赐的寺院之一。大门的楹联“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不知是哪位后人题写,值得细细品味,古老的皇家寺庙的秘密,让后人难以探究。
http://s10/mw690/002AGlNBzy74zsQLTFDf9&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殿门两侧有两方6平方米大小的贴金砖雕,雕绘精美,刻工繁缛、生动流畅,是清代修复时添加上的艺术作品。
http://s16/mw690/002AGlNBzy74ztzuirt4f&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细细观看,那几扇巨大的千年木制大门,陈旧厚重,还依稀可以辨认出盘龙飞凤的图案。
http://s13/mw690/002AGlNBzy74zwdcIXi3c&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http://s15/mw690/002AGlNBzy74zwBWkRU9e&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走进卧佛殿,一尊巨大的佛祖释迦牟尼涅磐像,安睡在大殿正中高高的佛坛上,这座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的庞大。整座佛像金妆彩绘,右斜而卧,造像丰满端秀,怡静安详。神奇的是当你站在佛头附近观看,佛陀的慧眼是睁开的;站在中间看,佛的眼睛是半睁半闭的;只有站到腿部,佛的双目紧闭。如此巨大的卧佛,在当时是怎样建造的?智慧的西夏先民,一改石材塑像的做法,先用木枋构建卧佛骨架,再在骨架外钉木板,最后裹草泥雕塑,再塑金妆彩绘,西夏人将建筑技术与塑像艺术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塑像史中的一大创举。(上图选自张掖宣传照)
http://s10/mw690/002AGlNBzy74zy3HHyp59&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大佛两端的大梵天和帝释天,均为男女像造型,女像云髻高挽,彩带飘扬,男像面目威严,峨冠博带,据说这两尊塑像按照西夏的国王和王后的原型塑造的,我想这大概是与建寺初衷,是为皇太后祈求冥福有关吧。两尊塑像通高约7米,身体微微向前倾,表现出对佛祖的虔诚尊敬。在印度教中梵天是创世之神,帝释天就是因陀罗是天神之王,雷雨之神,在佛教传说中他们均被佛祖点化,成为佛教的护法主神。大佛身后塑有佛陀十大弟子举哀像,身后的壁画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http://s9/bmiddle/002AGlNBzy74zA5txuE98&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大殿南北两侧塑有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最为著名的降龙罗汉,虽然残损,却是殿内中唯一一尊西夏时期雕塑的罗汉,只见他摆出了降龙的姿势,却没有正真把龙降住,龙依然威武地盘旋在房梁之上。在封建王朝中,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家寺院的降龙罗汉只能是徒有虚名了。
http://s15/mw690/002AGlNBzy74zBoo9vo9e&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http://s13/mw690/002AGlNBzy74zBTFQtK4c&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大殿四壁还有许多壁画,也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最久远的壁画取自《妙法莲华经》讲的是观世音菩萨救八难的故事。特别一提的是壁画中以连环画形式,描绘我们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它比吴承恩的成书要早200多年。仔细辨认,壁画中刻画的猪八戒并不好吃懒做,探路、降妖都是猪巴戒。据考证张掖是西天取径的必经之路,《西游记》故事中的高老庄、晾经台、流沙河都在张掖一带。由此可见吴承恩当年搜集了大量民间的素材,经加工提炼,才撰写出《西游记》的。
http://s9/mw690/002AGlNBzy74zClTpKE48&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大佛寺还是张掖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上万余件。最为珍贵的当属明英宗朱祁镇颁赐的《北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佛经和600卷泥金手书《大般若经》(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经,因而享有“张掖金经,稀释之珍”的美誉,更给张掖大佛寺增添色彩。
http://s4/mw690/002AGlNBzy74zEFYIsr03&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http://s13/mw690/002AGlNBzy74zEWMh881c&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张掖大佛寺在明王朝迈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明王朝收复张掖之后,面对着是西北少数民族相继统治了500多年的地区,这里民族结构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被列为九边重镇之一。明王朝采取一系列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从而保证了张掖的稳定和繁荣。大佛寺之所以成为历代皇家寺院,其根本原因,稳固占据张掖,便可以把握控制河西走廊。因此,明王朝对大佛寺颁赐经卷,是对边陲笼络、怀柔的手段之一。
http://s11/mw690/002AGlNBzy74zFBBcUi9a&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http://s15/mw690/002AGlNBzy74zG4QJcOee&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这部《北藏》佛经从永乐八年在北京正式开始雕刻,到明英宗正统五年完成,前后历时30年时间,内容主要集中了经、律、论三大部,共收佛经1621部,6361卷。时值驻守在张掖的钦差王贵太监,以颁赐给大佛寺的《北藏》佛经为蓝本,筹资将其第一部分《大般若经》用金泥重新抄录,共600卷。在大佛寺原藏经殿中,我们有幸看到了这部金经。金经以名贵的绀青纸为本,用金泥书写,整部经书端庄大方、华美异常,精美的龙纹图案,工整秀丽的书法,精美绝伦,不仅是佛典之宝,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绘画艺术珍品,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经书开头的佛教故事插图,细腻生动,飘逸流畅,真是经卷中的极品,即使不是佛门弟子,敬仰之心油然而起。金泥书写绘画,材质及其昂贵,工艺始于唐代到15世纪逐渐失传,据记载张掖金书用黄金1200两,白银3000两,可见这部金经弥足珍贵,成为世间孤本。
http://s8/mw690/002AGlNBzy74zGZWXl587&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北藏》佛经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手书《大般若经》金经世所罕见。自明朝以来,在长达600多年的世事变幻、战乱兵燹中,这些珍贵的经卷得以奇迹般的完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这与历代僧尼的付出分不开的,特别是寺中有位姚氏尼姑,法号本觉,受命保护藏经殿夹墙中的经柜。在解放后当僧众离散,只有她几十年独自守护在殿内,守口如瓶,才使数千卷国宝级的稀世佛经,幸免于难,为表彰她护经贡献,张掖政府不仅在经柜为她塑像,还在大佛寺为她塑有汉白玉雕像。
http://s15/mw690/002AGlNBzy74zHIYVGe5e&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http://s14/mw690/002AGlNBzy74zHtyOjXbd&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张掖曾经寺庙林立,如今在大佛寺附近的木塔寺原名万寿寺,初建于北周,据记载:释迦涅盘火化,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在中国共建16座塔,张掖木塔是其中之一。木塔在清末被大风所毁,现在的塔是民国年间修建的也有90年历史。附近的西来寺是甘州区佛教协会所在地。
http://s14/mw690/002AGlNBzy74zIKKGJL6d&690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TITLE="【甘青之行】 张掖大佛寺的“三绝”" />
距张掖市区65公里有座马蹄寺,属国家重点文物单位,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距今1600多年。我因时间关系没有前往,只是在大佛寺中看到它的复制石窟,据说该寺北魏的大型飞天雕塑与浮雕艺术结合,腾空飞舞,造型优美,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
总之,大佛寺中的西夏佛教建筑大佛殿,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保存最完整的孤本《般若金经》是名冠全中的“三绝”,它所承载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