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光线转为颜色
(自然和绘画的关系)
第一节
关键词:转录 翻译 暗示 关系 密码 代码传递
关键人:(康斯特布尔、丘吉尔)
1.康斯特布尔 “绘画是一门科学”
例子:照片不仅仅是转录
白色桌布(色阶的变化 颜料无法完全模仿自然光线)
2.否定“转录”的概念(只能翻译不能转录)
艺术家同样无法转录他们所见到的东西,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把他的所见翻译成他的绘画手段的表现形式罢了。他同样被死死的限制在他的手段所产生的色调范围之内。
3. 提出暗示 摹写 关系 密码等概念
(暗示是通过建立关系完成的)
尽管艺术家无法摹写一块阳光普照的草地,他却可以暗示这一点。他在各个特定的场合到底怎样进行这种暗示,那是他的秘密,可是有个能施行这种魔法的有效词语——艺术家们以尽人皆知——它就是关系。
丘吉尔:自然之光到艺术之光 代码传递的比喻
第二节
关键人:博蒙特、克劳德镜、雷诺兹
1. 开关原理 是非的标记系统
三色调代码
所有的版面技法都靠程式性的标记法起作用,这一事实当然已是熟知的观点,但是,当这一点应用到绘画时,公众和评论家心中对于我们所说的“逼真”仍然存在一定的混乱认识。
2. 博蒙特与康斯特布尔之争
(博蒙特认为草地应该是小提琴那样的颜色,认为康画的草地太绿,康斯特布尔则坚持表现固有色,这是突破写实的界限的一个例子)
风景画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而且情况越是如此,艺术家就越敢于接受光的挑战。
画家所探索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而是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反应的本质。
科学必须探索我们的心灵记录各种关系的能力,而不是记录一些个体要素的能力。
第三节
关键词:同一性 恒常性
从心理学举例证明人和动物都恒常性
例子:小鸡实验 电影院看电影
人和动物都有这种越过各种不同的变异去认识同一性、把握种种变化的条件考虑进去保持一个稳定世界的框架的能力,离开这种能力,艺术就无法存在。
每当我们碰到一种不熟悉的转换类型时,就有一瞬间的一惊和随之而来的一段时间的顺应过程——不过,这种顺应过程的机制却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
第四节
关键词:预测 心理定向 符号定向
提出预测、心理定向、符号定向等概念
我认为,其原因恰恰在于我们自己的种种预测在译解艺术家的秘密时所起的作用。我们带着自己的已经调谐好的感受器去接触他们的作品。我们期待在我们面前呈现某一种标记法,某一种符号情境,而且做好准备去处理它。
心理学家把这些预测层次叫做“心理定向”,在以后各章里,这一概念还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切文化和一切信息交流都有赖于预测和观察的相互作用,亦即那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实现、失望、测中和出错等的此起彼伏。
一旦预测的脚步跟上来了,错觉就渐渐消失,我们就视其为理所当然,进而要求加码了。
第二章
真实与定型
(自然与绘画)(反映真实的模式 风格 艺术家对真实追求的方式)
第一节
关键人:里希特
里希特的故事 再次否定自以为客观真实的转录的观点
提出问题:就“风格化”与“客观的真实性”进行发问。
提出风格与客观真实的关系
第二节
关键词:艺术家的定型、摹写、图式
关键人:英尼斯
从英尼斯说起“图像没有真假问题“
他不是从他的视觉印象入手,而是从他的观念或概念入手。
摹写是以图式和矫正的节律进行的。图式并不是一种“抽象“过程的产物,也不是一种”简化“倾向的产物;图式代表那首次近似的、松散的类目,这个类目逐渐地加紧以适合那应复现出来的形状。
第三节
关键词:造型意志 再现心理学
造型意志影响、支配真实定型
“造型意志“,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同调意志“,即把任何一个新形状改成艺术家已经学会怎样运用的那些图式和模式这样一种同化作用。
第四节
关键词:熟悉图式
举例说明,熟悉之物永远是认识不熟悉之物的起点,无法凭空创作。说明创作方式对图式的影响。
熟悉之物永远是描绘不熟悉之物的合适的起点;艺术家是在奋力记录真情,现有的再现法也总是要把艺术家你住。
你无法凭空创作出一个忠实的图像。只要你在其他图画中看见过,你就必定已经学会了这种诀窍。
第五节
关键词:风格 偏好
艺术家的倾向、风格
说明为什么艺术会有个历史,为什么艺术家需要一种适应任务的风格。
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固定的中国传统语汇是怎样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行入画面。
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地跟他业已掌握的图式相匹配的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为注意的中心。风格跟手段一样,也创作了一种心理定向,使得艺术家在四周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们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第六节
关键词:矫正
对定型概念的结论
“艺术的语言”一语并不是不确切的比喻,即使是用图像去描写可见世界,我们也需要一个成熟的图式系统。
如果我们根据这种传统设想自然符号可以直接根据自然来摹写,那么,艺术就成为一个十足的谜。
原始艺术和儿童艺术运用的是一种象征符号的语言,而不是“自然符号”。
一切艺术都源自人类的心灵,出自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非出自可见世界的本身;而且恰恰是由于一切艺术都是“概念性的”,所以一切再现作品都能够由他们的风格来辨认。
跟我们有重要关系的是,正确的肖像如同有用的地图一样,是经过图式和矫正的漫长历程获得的最后产物。他不是忠实的记录一个视觉经验,而是忠实地构成一个关系模型。
说视觉有主观性也好,说程式有支配性也好,都不需要否认上述模型的构成能够达到任何要求的准确度。这里事关紧要的显然是“要求的”一词。一个再现的形式离不开它的目的,也离不开流行着那一种特定的视觉语言的社会对它的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