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派好书推介(4)
(2019-12-06 15:21:09)
标签:
荣格派好书推介(4)齐亚玲 |
分类: 理论探索 |
荣格派好书推介(4)
大家好,今晚继续向大家介绍荣格派的好书。
1933年,荣格的红颜知己托尼·沃尔夫有一天邀请了自己的侄子带几个同学来她这里玩。当天,一共来了六个男孩子和唯一的一个女孩子。这个唯一的女孩子,就是荣格最好的继承人、号称“荣格精神上的女儿”的冯·弗朗兹。
十八岁初次见到荣格,可以说是冯·弗朗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她就迷上了荣格,更迷上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她仿照荣格,自己也建了一个没水、没电的塔楼,死后安葬在荣格的墓地旁边。可以说,她把自己全部的身心献给了分析心理学。
后来,因不满迈克尔·福德汉姆等人对荣格思想的创新或者改进,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另成立了一个荣格学院。可以看得出来,她对荣格有非常强烈的崇拜和信任,可以算作是“荣格情结”。也正因为如此,冯·弗朗兹是荣格思想的出色阐述人:她的阐述清晰简洁,通俗易懂,恰好弥补了荣格本人写作的不足。
学习荣格,当然要读荣格的作品。可是老实说,荣格的大多数作品都比较晦涩难懂,或者洋洋洒洒,非常啰嗦——荣格对自己的思想的阐述比较零散,比较艰涩,不是很容易令人懂。但是冯·弗朗兹把荣格的思想成功地传递给了后人。所以读荣格的书,有时候还不如直接读冯·弗朗兹的书。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冯·弗朗兹翻译成中文的几本书。这几本书都是台湾版的,大陆没有出版她的书。
第一个,要介绍一下冯·弗朗兹写的《荣格心理治疗》。这本书是冯·弗朗兹系列讲座的合集,可以说囊括了冯·弗朗兹对荣格思想理解的精华:分别讲了自我实现(实际上就是“个性化”或“自性化”)、劣势功能、荣格心理学的积极想象、积极想象的四个阶段、分析心理学的宗教面、移情、投射、专业与志业、团体心理学、如何看待药物、永恒少年问题的宗教背景等等。因此,读冯·弗朗兹作品的话,这本书不可越过。我向大家隆重推荐这本书,不仅因为她写得非常清晰简洁,而且通俗易懂,更因为冯·弗朗兹自己是做临床治疗的,书中有大量的案例介绍。
还有冯·弗朗兹写的《解读童话》,这本书也推荐大家阅读,因为这本书是冯·弗朗兹童话心理学的经典代表作品。冯·弗朗兹以她杰出的才华,对世界各地的童话做了系统的、精辟的分析和总结。可以说,如果你想学释梦、学习分析心理学的童话心理学的话,这本书一定要读一读:它解读了童话的很多共同的心理结构,因为梦、童话、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幻想、幻觉等都遵循类似的规律,所以掌握了童话的心理结构,也可以破解梦的某些规律。因此,隆重推荐这本书。
除此之外,冯·弗朗兹翻译成中文的书籍还有:《童话中的阴影与邪恶》、《童话中的女性》、《公主变成猫》、《永恒少年》等等,都是这方面的经典。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荣格派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默瑞·斯丹。默瑞·斯丹有神学教育背景,又有正规的荣格心理分析师的训练,是荣格研究院硕果仅存的当代“四元老”之一。我正在跟随他学习,感觉他的写作风格像他的人一样温文尔雅。
他被翻译成中文的书籍,主要有《荣格心灵地图》。在这本书里面,默瑞·斯丹把荣格比作“发现内在世界的布鲁诺”,并且阐述了荣格思想的主要面向,分别有:表层的自我意识、情结、心灵能量、心灵的疆界、人格面具与阴影、通往深层内在世界之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本我的浮现(这里所说的“本我”指的就是“自性”)、时间与永恒等,可以说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荣格的基本思想,也是一本写得比较中肯、通俗的荣格派入门书籍。
此外,还有四本书不可不读——说“不可不读”之类的词语有点夸大其词,但是就我本人来讲,觉得还是值得推荐的,就是他写的其它几本书:《英雄之旅》、《中年之旅》、《转化之旅》、《灵性之旅》。这些书都紧扣心理咨询的实践,文笔生动,表达准确,有很多独到的个人见解,因此也郑重推荐。
下面再介绍几本比较有特色的荣格派书籍,一个是约瑟夫·坎伯瑞的《共时性》,另一本是杰弗瑞·芮夫的《荣格与炼金术》,还有安东尼·斯蒂文斯的《两百万岁的自性》、奎格·斯蒂芬森的《附身》、汤马斯·摩尔的《倾听灵魂的声音》、唐娜·卡尔谢的《创伤的内在世界》,这些书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可以说代表了荣格派对灵性工作的态度与方法。
荣格派对灵性是不排斥的,而且是大力推崇的,这是荣格派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就像《荣格与炼金术》的作者杰弗瑞·芮夫所说的那样,他很痛心地看到荣格学界放弃了灵性传统。在我们这个灵性通常被称作“封建迷信”或者是“妖魔祸世”的国度,对灵性的研究更有很多偏见。因此,我建议大家认真去读一下这些作品,以开放的心态读一下这些作品,而不是把它们一棍子打死。
特别要提的就是安东尼·斯蒂文斯的这本《两百万岁的自性》。很多人对荣格派的自性有误解,对荣格派与灵魂工作、与原型工作有误解。但是,科班出身的安东尼·斯蒂文斯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受过正儿八经的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教育,他在这本书里面从行为生物学、人类学、精神医学、梦心理学、原型心理学等角度,用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资料、研究数据,来说明荣格派对灵魂工作、对原型工作、对自性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用几个案例阐述了荣格派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下面给大家推荐的是我们的邻邦——日本第一个取得荣格派心理分析师资格的河合隼雄的作品。河合隼雄的作品共有二百多本,中文翻译出来的应该有二十本左右了。他的作品紧扣荣格派的观点,同时又立足于东方哲学、东方社会的实际,发展出了独特的、带有东方色彩的荣格派心理分析特色。而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亚文化,和日本邻邦在很多方面有相近、相似之处,所以河合隼雄先生的探索,他的经验,他的教训,他的感悟,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同样,河合隼雄的作品很值得认真去拜读,我本人很喜欢他的写作特色。他的作品这么多,可能对我们都有启发,我个人向大家隆重推荐的是他的两本书:一本是《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第二本是《心理治疗之路》。之所以向大家重点推荐他的这两本书,是因为我觉得这两本书堪称河合隼雄先生的理论之纲。我们中国人讲究“术道合一”、“纲举目张”,所以我主张先读这些纲领性的书籍。
比方说《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这本书,就写得非常到位、精辟。因为河合隼雄先生出身于日本传统的净土宗家庭,所以他对佛教与心理治疗的共通点及不同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一共只有四章,但是我认为章章是精品,篇篇是精品,值得反复玩味。特别是他的第二章用了中国的《十牛图》(当然了,他用的是日本版的《十牛图》,其实这个《十牛图》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与荣格的炼金术思想做了对比。第三章和第四章写得也很有见地,比如他提出来要把个案当做禅宗里的公案去对待,就很引人深思。在佛教与心理学越走越近的今天,河合隼雄的观点很值得参考。
另一本《心理治疗之路》,是河合隼雄先生一生心理治疗的精华总结。河合隼雄先生六十年代就获得了荣格派心理分析师的资格,但是他很有耐心,在数十年内(据说是十年之内)闭口不提荣格,待到时机成熟再发展荣格心理学。到今天为止,河合隼雄先生开辟的日本箱庭治疗已经花开千万朵。
在《心理治疗之路》这本书里面,河合隼雄用丰富的心理治疗实践经验,阐述了荣格的心理治疗与东方的社会文化如何冲突,如何找到共鸣点,如何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视角、思路,如何融合,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非常独到而深刻。在这里面,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可以学习,也有很多惨痛的教训值得汲取。所以我觉得在当代中国,河合隼雄先生的思想,他的弯路,他的经验、教训,他的独创性的心理治疗观,值得我们中国的同行借鉴。
下面介绍一下瑞士籍马里奥·亚考比的《相遇心理分析》。这本书很薄,只有100多页,你用一两个小时完全可以读完。但是这么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我却读了好多遍。为什么?因为它是翻译成中文的荣格派书籍中唯一详尽论述移情与反移情的好书籍。这本书可谓短小精悍,浓缩的都是精华。
上一讲《荣格派好书推介
还有一本荣格派的好书,就是《荣格心理学的实践》。这本书的作者琼·辛格,当年是卖了自己的房子到瑞士去求学的。她用一个女性非常细腻生动的笔触,来告诉我们荣格派心理治疗师是怎样开展心理分析实践的。这也是荣格派里面被翻译成中文、并且非常接地气的心理治疗实践的一本好书,很值得一读。
以上介绍的大多数书籍,都属于荣格派经典派系的作品(其中,亚考比的《相遇心理分析》除外)。其实荣格派里面也有很多派别,除过我们国内读者非常熟悉的荣格分析心理学古典派的作品之外,另两派我们中国大陆介绍的书籍非常少,大多只有零星的一些学术论文翻译。
下面我向大家隆重推荐一个荣格派中独树一帜的、原型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希尔曼。詹姆斯·希尔曼这个重量级的人物在中国大陆并不出名,但是他的作品却很值得一读,因为詹姆斯·希尔曼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他早年曾担任荣格学院第一任主任,后来离开了瑞士,回到了美国。他自己毫不讳言他背叛了荣格心理分析学,台湾的同行洪素珍老师评价他为“离经叛道,独立特行”,这个我完全同意。詹姆斯·希尔曼在很多方面非常高调地批判荣格的心理分析,也非常高调地严厉批判传统心理学。在他看来,传统心理学根本就毫无用处,对人的心理一无所知。他本人也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有很多颠覆性的批评和创新。
詹姆斯·希尔曼的作品很多,最出名的就是《灵魂密码》——这是台湾版的翻译,大陆的翻译是《灵魂的密码》,早年海南出版社曾经以《破译心灵》为名出版过这本书。虽然他的成名作是《灵魂密码》,但是看了《灵魂密码》,我觉得一般。他在里面重点推出了一个概念“代蒙”,好像无所不包:像保护神,又像灵魂,又像先天特质,又有像荣格所称的自性,又像潜能……但我觉得《梦与幽冥世界》不同,所以他被翻译成中文的这三本书里面,我重点推荐《梦与幽冥世界》,是很有创意的一本书。
还有一个荣格派重量级的人物,我也想向大家推荐,可惜无书可荐,因为我不懂英语,而他的作品据我了解没有一本书翻译成中文。他就是英国的迈克尔·福德汉姆,接受过荣格派分析师的分析,也接触过客体关系理论取向的分析师的分析。所以,福德汉姆是把荣格派心理分析和客体关系分析结合得最好的荣格派分析师之一,他所创立的这个流派被称作“发展学派”,原因就在于和传统的经典派荣格心理分析相比较,他的心理分析工作更倾向于人格发展及移情与反移情分析工作,是很具有创新性的。
当年,荣格力荐他担任英文版《荣格全集》的编辑,所以他是英文版《荣格全集》的主编。这一点倒显现了荣格宽广的胸怀,因为荣格重用福德汉姆,引起了众多自诩为正宗荣格派分析师的妒忌和排斥(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他没有接受过荣格本人的分析,所以不被认为是“正宗的荣格派分析师”),包括冯·弗朗兹和巴巴拉·汉娜这样的荣格的忠实捍卫者捍卫者(详见汤玛士.克许《我的荣格人生路》)。尽管如此,迈克尔·福德汉姆的工作不可忽视,反而应该认真研读。很可惜,国内只有他的零星论文介绍,没有中文版的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