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派好书推介(1)
(2019-11-15 17:24:15)
标签:
荣格派好书推介(1)齐亚玲 |
分类: 理论探索 |
荣格派好书推介(1)
大家好,我是齐亚玲,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下荣格派的好书籍。
1913年1月,荣格与弗洛伊德在最后一次通信中承认双方的关系破裂,从此闹掰了。这次分裂对两个人来说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对荣格的打击更大。但是荣格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他从此正式开辟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所以,1913年可以看做分析心理学的元年(当然,如果按作品来算的话,应该是1912年《转化的象征》这本书的出版,宣布了分析心理学的诞生)。
对荣格派的了解,当然首先是从理论开始学习。最好的理论学习,就是学习这些创始人及后人的书籍。但是对荣格派理论的学习非常困难。困难在哪里呢?用“无所适从”、“汗牛充栋”来形容毫不过分,因为荣格本人的《荣格全集》英文版就要二十卷,除过这二十卷之外,尚有二十多卷的内容正在整理出版中。据说《荣格全集》如果出版完毕的话,将有四十多卷,而我们熟悉的《弗洛伊德全集》也不过二十卷。可见荣格本人的作品就数量繁多,加上荣格的学生、弟子、继承人及后荣格学派的很多分析师的作品……那就更多了,因此学习荣格最困难的就在这里。
现在的人生活节奏普遍快,压力大,读书的时间很少,加上电子产品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耐心读书的人不是太多。如果你想学习荣格派理论的话,这些书又必不可少。所以,我给大家推荐一下我所看过的或了解的荣格派的好书。
首先向大家推荐的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这四本一套的书。第一本,向大家推荐《荣格自传》。
《荣格自传》标注是荣格所写,但实际上这本自传前三章是荣格自己写的,后面几章都是他的女秘书阿妮拉·亚菲根据荣格的回忆及有关讲座、文章编辑整理出来的。据国际心理分析学会(IAAP)前主席汤玛士·克许在《荣格学派的历史》中爆料:《荣格自传》中,阿妮拉·亚菲整理的资料有一半没有出版,而是雪藏了,原因不明。很多人猜测可能是荣格的一些隐私让荣格的家属有顾虑,所以他们没有让阿妮拉·亚菲把另一半的资料公开出版,这或许是为什么荣格逝世于1961年,而《荣格自传》1963年才出版的原因吧。
我们学习其他流派的创始人的著作,未必要去读他的传记,最多了解一下他的生活经历、主要的思想发展轨迹就可以了。但是《荣格自传》却是荣格派心理分析师最好的入门书,也是指定的必读书。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本传记中,荣格并不把重点放在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外在的事件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自己对内心意象的追寻以及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过程上,所以《荣格自传》既是一本人物的传记,也是一本非常生动的分析心理学教科书。
尤其是《荣格自传》的第四章“精神病治疗活动”。这一章有很多生动的精神病治疗案例及深刻、独到的心理治疗理论。可以说,这一章让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当作教科书去读,也没什么问题。
还有第六章“直面潜意识”,现在有的版本把这一章翻译成“直面无意识”,我觉得更生动。这一章,你把它当做积极想象或自性化过程的完美解读都可以。这一章,荣格个人神话的秘密尽在其中,所以不可不读。
另外,我们读《荣格自传》有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荣格在他的自传中以及结尾,多次引述了我们中国的思想家老子的观点,感觉晚年的荣格就好像老子站在水边,心情平和地观看这个世界,像智者一样了悟很多人生的哲理,因此非常适合于我们中国人阅读。
我自己曾经把《荣格自传》读过两三遍,某些章节、某些文段读过很多遍。为啥?因为我读《荣格自传》就好像是在看我自己的传记。我跟荣格的性格非常非常像——尽管我个人的成长背景、我的父母、我的家庭和荣格完全不同,但是我的性格和他非常非常相似。所以,我觉得读这本书就好像是在和我自己的心灵对话一样,有一种非常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我自己开玩笑说“我是天生的荣格派”。
当然了,我也很清楚荣格本人是很反对“荣格派”这种说法的。他有一句名言:“感谢上帝,我是荣格,不是荣格派的。”但是荣格派毕竟有它的特色,很多人追随荣格的足迹,声言荣格派的心理理论。为了区别我们和其他流派的稍许不同,我觉得说“荣格派”也没有什么错误,只要我们不执着于所谓的门派及理论就可以。
第二本书,向大家推荐的是《潜意识与心灵成长》。
这本书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被翻译成了中文,当时的译名叫《人及其象征》。其实我觉得《人及其象征》更能体现这本书的主题:因为“人”是荣格派心理治疗的核心理念,“象征”又是荣格派研究的重点对象,所以《人及其象征》这个书名更能概括荣格的思想。
这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探索潜意识”是荣格自己写的。
第二部分“古代神话与现代人”是美国的分析师约瑟夫·汉德森写的。汉德森是“文化无意识”的提出人,也是荣格派分析师的杰出代表。他活了104岁,100岁左右的时候仍然在坚持工作,坚持研究,精神可嘉。顺便说一下,荣格派分析师大多高寿。
第三章“个体化的过程”,我们现在统一为“自性化的过程”,作者是冯·弗朗兹。对冯·弗朗兹,我后面将会重点介绍,她是荣格去世后公认的荣格思想最好的继承人,被称作“荣格精神上的女儿”。她这一章写得特别生动简洁,又通俗易懂。
第四部分“视觉艺术中的象征主义”,作者是阿妮拉·亚菲写的,她是荣格最信任的女秘书,活了88岁。这一部分我觉得和临床实践结合得不是很紧密,所以这一部分我读得最少。
第五部分,我也隆重推荐。第五部分“个体分析中的象征”,作者是约兰德·雅柯比写的,她也是荣格看重的一个非常杰出的女性。这一部分通过很多梦例来说明荣格派的心理分析工作是如何进行的,非常生动形象。
所以如果大家要详细读这本书的话,我建议大家详细读第一章、第三章和第五章。荣格的书通常被批判为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但是因为这本书《人及其象征》(或者叫《潜意识与心灵成长》)是荣格和他的几个得意弟子在他的晚年时共同完成的、面向大众写的一本书,所以在荣格所有的著作中,这本书也可以算作一本入门的书:既深也浅,既浅也深,深入浅出,值得详细钻研。
下面给大家推荐的是第三本《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
这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荣格关于心理治疗理论的阐述,就是第一章到第六章;后面的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有关于梦的,有关于情结的,有关于心理类型的,也有关于精神分裂研究的。大家自己选择一下。
下面重点的介绍一下《心理类型》这本书。
这本书出版于1921年,是荣格心理分析学的奠基之作,因为在这本书里面荣格初次提出了他的理论的很多重要概念。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他给这些自己独创的概念下了一通定义——这是荣格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为自己作品中的概念下定义,此后他好像不再做这样的工作,或许他认为心理学不必那么严谨、“科学”、死板。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长春出版社出版的《荣格文集》,一共九卷。
第一卷叫《分析心理学》,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荣格1925年的一个系列讲座,这是荣格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系统地梳理他的思想的起源、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分析心理学纲要”。它的位置,我觉得可以和弗洛伊德晚年写的《精神分析纲要》相媲美。
不过,这个版本所用的分析心理学十四讲,不是索努·沙姆达萨尼的版本,可能用的是威廉·麦奎尔的版本——这是1989年的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今年刚刚新出了一本《荣格分析心理学导论》,其实就是1925年这次演讲的再版,这个编者是索努·沙姆达萨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红书》的编者。这本书好像更详尽一些,因为它是再版的嘛。供大家参考。
第二卷是《原型与原型意象》,这本书主要是涉及荣格分析心理学常讲的几种原型,就是母亲原型、重生原型、精神原型和愚者原型。感兴趣的话,可以翻一下。
第三本,向大家隆重推荐《积极想象》,因为这是荣格派最主要的技术——积极想象的汇集本:这本书把荣格作品中凡是涉及积极想象的内容摘录出来编成一本书,非常好,值得一看。如果你是做临床工作或者心理咨询实践的同行,这本书完全值得推荐,并且一定要认真看。这本书并没有详细介绍积极想象如何操作,但是有关积极想象的主要原则、思想及注意事项,已经谈得很清楚了。
不过,如果你是侧重于实践的同行,那我向你推荐同样名为《积极想象》的另一本书,是意大利分析师玛塔·提巴迪写的,非常接地气儿,非常具有临床实践参考价值,可以和荣格的这本《积极想象》互相参照来看:荣格的《积极想象》偏重于理论,而玛塔·提巴迪的这本《积极想象》偏重于实践。
下面是第四卷和第五卷,是《梦的分析》(上)和(下)。这两本书是荣格关于一个男性病人的系列讲座,这个病人就是荣格派内部经常说的那位“正确先生”。荣格在这个系列讲座中详细分析、论述了如何治疗这样的一位病人。
下面是第六卷《意象分析》。《意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荣格对另一个病人,一个女性来访者的治疗过程的讲座记录。这个女病人,其实叫克里斯蒂安娜·摩根。摩根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学过心理测验的话,应该知道有一个投射测验叫“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的创始人叫亨利·默,但是我们不知道亨利·默的重要助手,就是这个名叫摩根的女教授。她从荣格这里得到了良好的治疗,后来回到美国以后拥有了幸福的生活,并且开创了事业的新阶段,是荣格治疗过的一个成功案例。
第七卷《情结与阴影》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就是关于情结和阴影。尤其是情结部分这几篇文章都很重要,值得好好研究;另一部分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哪一篇呢?就是《答约伯》,这是荣格晚年写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答约伯》为什么很重要呢?因为它真正回答了心理学是如何整合人内心的分裂的,和宗教、基督教有什么区别,所以是荣格关于阴影的最重要的文章之一。约兰德·雅柯比曾经说过,荣格有三篇文章,她都读得不太懂,需要反复看。这三篇文章,分别就是《答约伯》、《心理学与炼金术》、《神秘结合》(也译做《神秘合体》)。
第八卷《心理治疗》和三联出版社的篇目有重复,但是第三篇《移情心理学》不可不看,这是荣格晚年(也就是1946年)关于移情与反移情总结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从此以后,荣格终止了移情与反移情的研究,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炼金术、原型等一些他感兴趣的内容上去了,这是很遗憾很遗憾的事情。因为荣格认为,移情与反移情研究主要也是为了获得病人的有关心理信息,而通过分析病人的梦、幻觉等一些无意识的材料也可以了解他的那些信息,那干嘛非要研究移情与反移情?所以他对移情与反移情的研究已经到此终止了。
但是,移情与反移情并不因为荣格的忽视就不会存在任何影响,这也是荣格派分析师以及荣格本人老是被别的流派诟病、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荣格派有些分析师在移情与反移情分析上确实不注意,出了一些问题。
当然了,现在的荣格派已经很注意移情与反移情的分析、研究了,尤其是英国的“发展学派”,也叫“伦敦学派”。当然,叫“发展学派”更恰当,叫“伦敦学派”不是很恰当,因为不可以用地域来划分一个流派的影响。
第九卷是《荣格自传》,这个版本的翻译我没有看过。和旧版本的那本相比较而言,它在附录里面多了荣格的《向死者的七次布道》。当然了,这篇文章在《红书》附录里面也有。
时间:2019年11月1日20:0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