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沙一中实验班学长----刘志鹏的故事

(2011-09-21 16:47:19)
标签:

杂谈

刘学长来自新化一个边远山村。1998年他考入了长沙市一中理科实验班。刚进入实验班的时候他的数学并不出众,98年100分的满分他只得了52分仅仅比一中的数学最低分数线高3分。因为他在农村学习条件远远不如长沙的孩子,所以刚进入学校的时候起点比其它数学竞赛组的同学都低。在高一,他仅仅6个月就学完了高中所有的数学课程。在晚上熄灯后,他独自一人做题做到12点,早上6点就起床,哪怕是在严冬都坚持这个习惯。他知道他有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十分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他遇到题目不管是巧方法还是哎方法他都要尝试,所以他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都超强。实际上刘学长的计算能力在初中就很厉害,之所以考实验班的时候数学还拖了后腿是因为对于活题接触少了,缺乏解题经验。而进入一中后,原来的劣势反而是优势了,因为他遇到了金牌教练唐立华老师。在唐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刘学长解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或许他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下,他的意志品质远比别人坚强。当时在一中有的同学的思路可能比他的还好,但是因为计算坚持不下去放弃了。或许,学长的方法不是最佳的,但他的方法朴实无华却实用。最难得的是他还算得又快又准。在200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他得了290分(300分满分)获得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省队。01年1月的全国冬令营比赛中他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在集训队10多次魔鬼式的考试中他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进入国家代表队。01年7月国际数学竞赛中,他得了41分获得金牌(满分42分)。
    他做题巧方法学的很不错,记得有本长沙市一中金牌教练编的书刘学长的方法比标准答案还精彩。唐老师还专门列举了刘学长的方法。那个压轴的几何题难度很大,当时我国的选手只有2个人做出来。另外一个人用纯几何方法证明的可是想了3个小时。刘学长算了8页纸,却只用了不到2个小时就解决了。那本一中金牌教练和刘志鹏合出的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丛书中很多题目列举的方法就是刘学长的解法。这套书还得到了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李成章的高度好评。李教授是全国知名的组合数学和平面几何专家。当年李教授到雅礼讲课,顺便到书店看了很多竞赛书只看上了两套书,一本是这套金牌丛书,一套是湖南师大出的组合数学--张垚教授主编的。
   由刘学长的故事我觉得顽强的意志品质比灵巧的思维更重要。他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低得起点下他能奋起直追,最后超越比他强的多的同学。我觉得他的成功一方面是唐老师引导得当,更重要的是他的意志品质。在一中实验班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他比别人更加珍惜机会,并且很好的把握了遇到名师的机会。他靠努力实现了自我超越。
   反观现在其实很多孩子的学习条件远远比刘学长好,甚至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也不比刘学长差,可是成就却远远比不上刘学长。原因就在于意志品质不坚韧。所以最聪明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厉害的。我觉得不管是训练学生竞赛还是其它方面的东西最先要练的就是意志品质。这个比方法可能还重要,刘学长用麻烦的方法比另外一个竞赛顶尖高手做的还快,就是超强的运算功底,实际上后来国家代表队教练裘宗沪看他的过程时发现他硬算中有很多巧算的道理。其实要适应现在的选拔不关是灵巧的思维,更需要坚韧的意志品质。所以学数学要吊车型和推土机型相结合,后者可能更重要。借鉴刘学长的成功经验,有些题目我在教孩子的时候,首先并不引导他往最简洁的方向上想,故意要他经历痛苦的运算得出结果,慢慢的他们就可以归纳出好方法甚至比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还好。这或许就是拙能生巧的原因。所以在训练孩子的时候,我都是先训练意志品质后练思维能力的,有时候故意让孩子用常规方法解再用巧妙方法。就是要孩子明白好的思路的形成的不易,才会珍惜。慢慢的孩子愿意长时间思考问题了。我去年带的一个学生蒋凌轩考了麓山国际分班考试第二名的学生就是很爱思考问题的,虽然他的硬功夫还是稍微差点。他小学知道了顶点数+面数-棱数=2,他说初一他一直在想如何证明但没有找到法门,这就很好。只要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思维极限就一定会有显著提高。
    由于水平有限,观点不当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