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导学案

标签:
教育 |
《庖丁解牛》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难点】
重点:注重朗读和背诵,掌握文中相关的文言词句,理顺文脉。
难点: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同行云流水的文笔。
【学习过程】
一、文化常识:
1、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偏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其主要作品为《庄子》。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2、、背景简介
《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全文以厨工解牛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对待客观事物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要“以无厚入有间”,就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本文的字里行间,表面上看,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表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
三、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
(
3、批大郤(
(二)古今异义
1、依乎天理
2、因其固然
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
4、吾见其难为(古义:
5、所见无非牛者(古义:
(三)词类活用
1、足之所履(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四)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五)一词多义
会
3、乃中《经首》之会(
善
3、积善成德(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善刀而藏之(
族
3、士大夫之族(
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委
3、
委身为贾人妇(
解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道
3、得道多助(
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5、彼节者有间(
7、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9、谗人间之(
11、侯生乃屏人间语(
(六)重要虚词
为
3、视为(之)止,行为迟(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然
3、吴广以为然(
5、火未及然(
而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提刀而立(
乎
3、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1.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三部分(第4段):
2.阅读1—2段,思考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
3.阅读第3段,庖丁解牛遵循的是什么?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
4.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5.本篇文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第三学时
1.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奏刀騞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告诉人们,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避开矛盾,做到“游刃有余”。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表面上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链接: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实,无论是从李姓起源的时间与由来、先秦称人名书之例以及《老子传》中所载李耳与孔子后裔代数的差距来看,还是从先秦主要典籍中都无有关李耳的记载,更无老子、李耳互见的文献来看,都可以肯定,老子并不是李耳。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老子》作者生活年代在学界尚有争议,或以为与孔子同时,或认为晚于孔子。老子主要批评了孔子所执之"礼"及"仁义"观念,对杨朱则主要批评了其"予智自雄"及对"明王之治"的追求。老子之后,杨朱本人曾针对墨子的"兼爱"、"尚贤"、"右(明)鬼"、"非命"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非议"。杨朱后学子华子则对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六欲不得其宜"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了双向的扬弃,詹何则将杨朱"为我"、"贵己"之说中"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极致的发挥。庄子本人和庄子后学都有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以魏牟为代表的庄子后学认为庄子之学大如东海,而名家公孙龙等人则似埳井之蛙。以《天下篇》为代表的庄子后学批评诸子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皆为"不该不徧"之学。"稷下黄老道家"的学术批评以慎到、田骈和《管子》学派为代表,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批评性总结。
《庖丁解牛》导学案答案
第一学时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批大郤
4、技经肯綮之未尝
5、善刀而藏之
(二)古今异义
1、依乎天理
2、因其固然
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
4、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人为难)
5、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
(三)词类活用
1、足之所履(名作动,踩)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名作状,每年,每月)
(四)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技经肯綮之未尝
3、如土委地
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视为止,行为迟
(五)一词多义
会
1、会天大雨
2、会盟而谋弱秦
3、乃中《经首》之会(名词,节奏)
善
1、善哉(应答词,好的)
2、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与友好)
3、积善成德
4、善万物之得时(形作动,喜爱)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擅长,善于)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善刀而藏之(动词,修治(擦拭))
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族
1、族庖月更刀
2、每至于族
3、士大夫之族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委
1、
如土委地
2、
曷不委心任去留
3、
委身为贾人妇
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天下土崩瓦解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6、好读书,不求甚解
道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于是费先王之道
3、得道多助
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间
1、间不容发
2、奉命于危难之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4、安得广厦千万间
5、彼节者有间
6、道芷阳间行
7、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9、谗人间之
10、间或一轮
11、侯生乃屏人间语
(六)重要虚词
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3、视为(之)止,行为迟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介词,因为)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动词,制定)
6、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是)(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8、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
1、砉然向然
2、虽然,每至于族
3、吴广以为然
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5、火未及然
6、輮使之然也
而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表并列)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提刀而立
5、善刀而藏之(表顺承关系)
乎
1、技盖至此乎
2、依乎天理
3、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同“然”,形容词词尾)
第二学时
1、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2、阅读1—2段,思考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
明确: 作者是以动作、声音描写为主,庖丁的技术高超。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这一系列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3、阅读第3段,庖丁解牛遵循的是什么?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
庖丁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
分析: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4、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解牛的三个阶段:
“始臣之解牛之时”——
“三年之后”
“方今之时”
A、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B、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C、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D、做事要循序渐进。
第三学时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D.善刀而藏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奏刀騞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告诉人们,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避开矛盾,做到“游刃有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A2.D3.C
4.(1)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盖:通“盍”,何,怎样。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拟声词词尾/代词,这样;
B.介词,替、给/介词,因为、为了;
C.连词,转折,但、却/连词,修饰,不译;
D.
故选D。
3.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以探求“道”作为目标,即把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而,但;“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句;发,出;硎,磨刀石。
(2)以,用;间,空隙;恢恢乎,宽宽绰绰地;游,运转。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
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表面上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C
参考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将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时我借给你三百两黄金,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回头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鲋鱼在那儿。我问它:“鲋鱼!你是什么人?”鲋鱼回答说:‘我是海神的臣子,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国和越国的君主,引来西江的水救你,怎么样?’鲋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