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钱谦益《徐霞客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高祖经,与唐寅同举,除名。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复上二十馀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属奢酋阻兵,乃返。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归,过余山中,剧谈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历历如指掌。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磵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霞客纪游之书,高可隐几,当为古今游记之最。霞客死时年五十有六,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阴之马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B.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C.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D.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西”修饰“游”,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吾以老布衣”意为凭借老百姓的身份,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两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徭役名目繁多,残酷压榨平民百姓。
B.觐省,觐,臣民朝见君主或宗教徒朝拜圣地;省,探望问候长辈、亲属。这里指徐霞客秋冬朝拜圣地和问候母亲。
C.西域,汉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清代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南至拉萨,北至俄罗斯及哈萨克等地。此处是后义。
D.江阴,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此言之城池建筑方位也。此处江阴因地处“长江之南”而得名。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此处指“问候母亲”,没有“秋冬朝拜圣地”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霞客是一位心系山水,而又十分孝顺的奇士。他在年少的时候就经常想着远游,但因为要奉养母亲不能出游,三十岁后才出游。
B.徐霞客出游时是一个身体矫健,勇敢不屈的探险家。他出游时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绳索打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只身背着包袱到达峨眉山顶和塞外恒山。
C.徐霞客具有不畏艰险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有一次他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遇到了雨天,大雨淋湿了小船,有人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并回答“实在是足够快乐啊”可见其内心的乐观。
D.徐霞客有着终生致力于地理探索的学者执着追求的精神。游览必定实地考察,病重后告诉探病的人,自认为可与张骞、唐玄奘、耶律楚材比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B项,“只身背着包袱到达峨眉山顶和塞外恒山”错,原文只说“抵峨眉”,没有提到是否到达峨眉山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时,陈木叔问他:“你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吗?”徐霞客不敢肯定地回答。
(2)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山川的优美景色,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
5.第三段中“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的记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联系上文可知,徐霞客因为别人的一句问话,天刚亮就出发,耗时十日,历经艰险也要达到雁荡山的最高峰。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由段末的评价也可以看出他有争强好胜之心;结合全文来看,这也是徐霞客能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旅行家的原因之一。
答案:从中可以看出徐霞客是积极的行动派实践者,有争强好胜之心,而这也是让他能够到达很多人所不能到达的地方,让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高祖父徐经和唐寅一同考中举人,(因考试作弊而)被取消资格。徐霞客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努力种田侍奉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局促得好像笼子里的鸟触到边沿一样,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冬天冷的时候,问候母亲,把这当作常例。
他出行时,只带着一个奴仆或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遇到食物就可以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拿绳索打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又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时,陈木叔问他:“你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吗?”徐霞客不敢肯定地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龙湫,走了三十里,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又上行二十多里,山顶劲风逼人,有数百群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开始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山川的优美景色,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到了峨眉山下,正碰上奢崇明反叛朝廷的战争,只好返回。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恒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回来后,到我的山庄拜访,开心地谈论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纵横变化,清楚得好像是谈论手掌中的事。(徐霞客)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有人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方便行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丽江府的木太守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他才得以回来。(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徐霞客记载游览所见的书,高度可隐没几案,应当是古往今来游记中最好的。徐霞客去世时五十六岁。死在辛巳年正月,安葬在江阴马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