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的“双子星”(二)
(2021-12-07 15:31:45)
学术界的“双子星”(二)
杨振宁(1922-,安徽合肥人,物理学家)和李政道(1926-,出生于上海,物理学家),在中国国内,二人均为西南联大学生,但是,相识和合作则是在美国,李政道于1946年到达美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与杨振宁(1945年赴美留学)相识,之后俩人关系渐渐密切,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二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因为李政道和杨振宁分别是在1962年和1964年才加入美国国籍的。
李泽厚(1930-2021,湖南宁乡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刘再复(1941年-,福建泉州南安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关于他们俩后期的学术交往,刘再复是这样说的:“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在出国后的二十年里能不断向泽厚兄学习和求教。历史把我们抛到一起,抛到洛基山下的一个叫做博尔德(Boulder)的小城里,让我们可以常常一起散步,一起沐浴高原的灿烂阳光,一起领略人间精彩的智慧。”(见刘再复著《李泽厚美学概论》自序,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9年12月北京第1版)。
邓晓芒(1948-,湖南长沙人,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和易中天(1947-,湖南长沙人,曾任武汉大学教师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俩人共著《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详见该书,作家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1979年的初秋,邓晓芒走进武汉大学校园。在闻一多、朱光潜曾经流连徜徉的珞珈山上,三十一岁的邓晓芒满怀理想,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当时研究生还不像现在这么多,’邓晓芒回忆道,‘哲学系、中文系和所有其他各系的研究生都住在同一栋研究生楼里。’通过湖南老乡,邓晓芒认识了......易中天......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美学、文学、艺术、哲学。”(见【经济观察报】思辨者邓晓芒。来源:珞珈新闻网,发布时间:2008-09-06
09:03,作者:马国川)
注:《学术界的“双子星”》和《学术界的“双子星”(二)》相关内容参考或摘自百度百科:马克思、恩格斯、“俩对居里夫妇”、杨振宁、李政道、李泽厚、刘再复、邓晓芒、易中天等各条。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