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认识的宋家宏学长

(2017-05-29 09:11:27)

                                                                  我所认识的宋家宏学长

 

        前不久,看到高中同学黄玲女士(宋家宏学长的妻子、作家)在微信中发的一篇宋学长写的博文《四哥的命运》,进一步获知宋学长的一些身世。记得上世纪70年代(1971年至1976年),在昭通地区二中读中学时,宋学长高我一届(后经了解是高两届),他很活跃,大概是兼过学校的播音员(注1)。由于我父亲在昭通地区文化系统工作过,因此,许多年前见到过一本扬力老前辈顾问,宋学长与蒋仲文(毛货街老“街坊”)主编于1986年的《荒原——昭通新诗选》,第一次感受到故乡昭通诗人群体和文学界人士对文学创作的渴望和艰难前行(注2)!二十一世纪初,我和几位中学同学曾到玉溪去探访过这对夫妻作家,当时他和她在玉溪师专(现玉溪师范学院)教书,几年后他(她)们夫妻调到昆明,我与他(她)们有过几次接触,曾参观过他的书房,听他谈起过文学评论的一些事。但,对他和他的事业的深入了解,更多的却是通过他的博客和文章、著作。


 
                                                            有见地的文学评论家

        宋学长的《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注3),我是2005年以后才开始认真阅读的,在这本书中,他更多的是对张爱玲的作品作深入分析,对张爱玲身世的分析也完全是为对张爱玲作品分析服务的。他研究张爱玲的作品,从1986年深秋开始,是建立在尽量全面阅读张爱玲作品基础上的,到这本书2000年出版,可谓10多年磨一剑。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本书中提出的这一观点:“张爱玲的特长在于近距离地透视人物的心灵,而不是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波澜壮阔的画面,时代纪念碑式的史诗性的作品不适合于张爱玲,她追求的是一束激光式的深入的穿透力,而不是广阔的辐射面。”(见上书第257页)
       宋学长在其2017年2月21日发表的博文《四问“昭通作家群”》中指出:“能不能克服浮燥心理、轻松随意写小说的心理,深入地‘养’自己的小说?”2011年7月宋学长的《阐释与构建——云南当代文学专论》和《审美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丛谈》同时出版,前者包括“形成了对云南文学‘两个传统三次浪潮四代作家’的总体建构。(注4)”后者包括“追求把评论文章写的更轻松,深入浅出,平淡自然,不做作。不装洋,不以势唬人。(注5)”


                                                 个性鲜明、追求独立价值的学者
 

       段炳昌(注6)认为:“宋家宏是一个有强烈主体性,明确追求独立价值的批评家。”(注7)从宋学长的学术专著、论文和许多博文中,可看出他一方面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又具有勇于针砭时弊、嫉恶如仇的个性。比如他2009年1月5日的一篇题名为《范美忠与况丽,不同的逃生后遭遇》的博文,对新疆克拉玛依的况丽的罪行(大火,“学生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造成325人(其中中小学生288人)死亡、132人受伤的惨剧)和“她重新入了党,说明伟大的党已经宽容了她,原谅了她。”的现象深恶痛绝。他在《四问“昭通作家群”》一文中,很有个性地说了这段话:“......不断地听到’占领了半壁江山‘、‘搅动了中国文坛’的叫喊,排列出了数也数不清的作家方阵,大小刊物曾经发表过的雪片一般的作品,各种奖项似乎已经呼之欲出,来自昭通的作家似乎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不可小觑。......又看到砖头厚的研究专著出版了,我哪有这个能力,只能羡慕!  但是听到十年前的奖项几乎在每一篇综合性的文章中都要被提起,更有的‘签约’一事也不停地津津乐道,说了无数遍的话还在不断地说,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少有看到对当前创作的深度评析。......”1929年,(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所立的王国维纪念碑铭,写出一段极不寻常的话:“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注8)这些精神在现代、当代学者中是有传承的。


                                        教师本色
 
       宋教授的教师生涯,至少开始于1982年1月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昭通师专,然后是玉溪师专、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三十多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他的职业主要是教师,他的本色始终是教师。最近见他在他的博客中连续推出三篇《教学是一门艺术》(注9),读来颇受启发。如果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反复思索、提炼,是写不出这样的教学好文的。
       与宋学长的接触中,发现他也有不少苦衷。我猜想,至少为了“应景“,宋学长也会有些言不由衷的一声叹息和应付吧?
                                                      2017年12月10日晚23时57分许微修改。
                                                      2017年12月20日下午16时45分许又微改。
                                                      2017年12月30日上午10时45分许微补。
                                                      2018年1月21日上午11时50分许增补注1。
                                                      2018年7月4日下午17时37分许微改。


注1:据了解,宋学长在昭通地区二中读高3班,当时高1、2、3、4班为一届,74届;高5、6班为一届,75届;高7(3年制,1973年秋入学)、8、9、10班(8、9、10班2年制,1974年秋入学)为一届,76届,本人为高10班学生;高11班为77届(三年制,1974年秋入学};高12-15四个班(两年制,1975年秋入学);......。据说,高1、2、3、4班的班主任老师分别是褚家犹、许文星、周嘉兴、欧莹生老师。高8、9、10班的班主任老师则分别是褚家犹、许文星、欧莹生老师。
注2:见《荒原——昭通新诗选》1986年昭通地区文化局出版(内部交流)。
注3:见《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花城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注4:见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7月版《阐释与建构——云南当代文学专论》后记。
注5:见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年7月版《审美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丛谈》后记。
注6:查百度百科段炳昌条获知:段炳昌,(1955-),男,白族,云南省剑川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注7:见宋家宏博文(2017年2月5日)《段炳昌:一个有理想有个性的批评家——在“宋家宏、黄玲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注8:见刘梦溪著《陈寅恪的学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6年7月北京第二版第25页。
注9:见宋家宏博文《教学是一门艺术》:2017年5月8日(一)基本功;2017年5月17日(二)语言表达;2017年5月28日(三)板书设计。
后补注10:2017年5月28日后,宋学长又在博文中连发《教学是一门艺术》(四)课件制作、(五)学术积累、(六)深度备课。
补注11:宋家宏,男,汉族,1956年生,昭通市昭阳区人,笔名:老洪,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大学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静静地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