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

(2014-09-25 15:16: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文章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它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1]这一理论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一是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二是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三是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四是评价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

目前,该理论共涉及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即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事后追惩。在本文中,主要运用其中的三大理论对桂林景区景点名称翻译实践进行指导。

(一)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语境更宽泛的概念。语境仅仅是以使用语言为参照,不包含语言本身或语言使用。而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范围极其广泛。它是由所涉文本、文化语境与“翻译群落”及精神和物质构成的集合体。可以说,译者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看作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二)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认为,“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从这个角度说,翻译可以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三)“三维”转换

“三维”转换就是指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和交际维转换。语言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这种转换可以发生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文化维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它关注的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交际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它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翻译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三维转换”是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译者应如何进行翻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