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2014-10-15 16:56:44)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教育文章 |
研究表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成为促进学生活动的精神动力,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使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反之,过大的心理压力则可能引起学生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情感不稳定,学习主动性不高
焦虑、压抑是个体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一般情况下,个体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时,会产生焦虑或压抑等情绪,这种情绪的发生通常并不构成疾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只有当这种情绪持续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时才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进而妨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校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莫名其妙的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他们对学习不满意,感到疲惫,经常有受挫感、无助感,而且缺乏安全感,等等。有些学生面对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产生心理压力;也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这些学生面对心理压力不是积极地靠自己的努力去力图改变现状,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或是主动放弃原有的目标,变得意志消沉,不思进取,降低了自身对外界的积极反应能力,陷入万念俱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样很容易导致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二)自我认知失调,存在人际关系障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在一些在中学时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他们在中学时期是学习尖子,让家长高兴、教师满意、同学羡慕,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进入大学以后,周围高手如林,学习成绩难免不尽如人意,这种优越感受挫,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另外有一些学生,离开了熟悉的家长、教师和同学,面对新的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感到不适应。他们表现出各种适应困难的症状,如感到压抑、焦虑、惶惑,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而大学生活自主性强的特点,让一些性格上有缺陷、缺乏基本社交态度与技能的学生产生闭锁性。他们与教师和同学存在沟通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的问题,甚至陷入人际冲突之中,并因此感到苦闷与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