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作业的设计思路

(2014-12-11 09:21:26)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文章

怎样的作业才是有效的呢?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出,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主,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根据这一理念,笔者认为,有效作业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立在学生情感接受的基础之上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关注点总是落在效率和效果上,而常常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和信心等问题搁置一旁,作业亦是如此。大部分老师只关注作业训练的知识点,而忽略学生对作业的情感态度。事实上,不关注、不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是低效甚者是无效的,不顾及、不调动学生兴趣的作业也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布置作业首先要建立在学生情感认可的基础上。

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已经能够认识到写作业的意义,再加上多年学习生活的“惯性”,大部分学生能接受且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教师再花多点时间和他们沟通,让他们从被动写作业转化为乐于在作业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享受收获的乐趣,从而将作业由被动完成任务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就迈开了有效作业的第一步。

许多学生怕写作业、消极拖延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容易产生疲劳,并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多动脑,讲究趣味,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寓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于趣味的练习中,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体验增长知识才干的乐趣。如在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续写游行大典结束以后的故事,看谁写得想象奇特而又合情合理。再如学了《我的中国心》歌词后,让学生学唱这首歌,并且排练小合唱。这样的作业训练让学生从单一的抄写中解脱出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目标知识,也使他们的思维、想象和合作能力得到发展。

(二)指向学生学习的目标

作业能够有效巩固知识,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教师可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时矫正、补漏和调整教学。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若布置超出目标要求太高、不切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就达不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认识的目的。如在学习文言文《刻舟求剑》后,教师除要求学生掌握文言词汇、翻译句子等基础知识外,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布置学生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并拓展阅读其他较为短小的文言寓言,这都指向新课程标准中的文言文阅读的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如果硬要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去掌握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就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人存在个性差异,初中学生在学习上也必然存在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使得学生自然形成好、中、差的不同层次,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朱熹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在相同时期每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不同,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造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儿童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掘。这些教育思想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儿童实施相应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与能力等实际情况,设计若干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学生都能在“跳一跳”的情况下“摘到桃子”。对班级中的优等生,训练重点应放在知识的加深和拓宽上,可布置需要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的题,布置发散求异的题;对中等生要抓住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这一环,注重读写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做,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平时作业有困难,经常在别人帮助下才能完成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依样画葫芦的题目让他们做,以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例如在《春》的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让及格水平的学生根据课文进行重点词句的填空巩固练习;让中等生模仿课文内容进行景物描写的练笔;让优等生看《春天的故事》DVD,讨论祖国的春天、世纪的春天、人类的春天的景象,并就讨论的内容进行小练笔。课后则布置一般学生巩固课文背诵,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中等以上学生围绕春天搜集诗句;优等生围绕“早春”“暮春”“春暖”“春寒”来分类收集诗句,编成小报进行交流。

(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这样单调的书写作业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语文”。因此,作业设计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要处理好课本与生活的关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盘活”知识,并通过实践再学习、探索与提高。实践作业若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则有助于学生了解与认识社会,帮助他们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并关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

如学了巴金的《繁星》这篇文章后,布置学生晚上观察一下星空,看自己的感受与作家的有何不同,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学了《端午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的来历、风俗等资料,并合作编写手抄报;学了名著导读,布置学生筹划读书报告会或是故事演讲会;学了物候专题,布置学生试试看云识天气,并预测未来天气情况……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能力。

当然,要让学生作业真正“轻负高效”,对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必须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开拓知识视野,拓宽知识面,成为一名学习型老师。唯有如此,老师才能布置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能的作业,才能培养出具有真实本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