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08-16 15:27: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文章 |
(一)德育孤立化
现在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只是一味地灌输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教师教条化地训诫学生做什么是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表现,做什么是有违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这种训诫完全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生活。表面上,教师在课堂上引用生活中的实例阐释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德育似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事实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赞同或反对那些看上去明显符合道德规范或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很多学生并不认同既定的道德规范,只是没有机会或者不敢反驳而已。
这种既定程式的说教既不能让学生对各种道德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无法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道德观念,更不能让学生产生教育者预期的道德行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只是遵循课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道德问题,尤其是容易引发观念冲突的道德问题。例如,遇到摔倒在地上的老人到底是扶还是不扶。这种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已经对学生的道德认识产生了冲击,让学生感到十分矛盾。除此之外,对社会上诸多不道德的行为反而受到赞扬的现象,教师既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又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多表现为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组织道德教育活动,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活动主体单一,多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忽略了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尽管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诚实勇敢、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道德教育,但是回家以后,学生的父母却向他们灌输锱铢必较、绝不吃亏的思想。结果,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成为徒劳。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除了开设常规课程以外,在课堂内外,各种活动中,还应该联合家长和社区,让多方参与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二)德育扩大化
德育固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毕竟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很多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夸大德育的作用,扩大德育的范围。有些学校过分地强调教育,除了按规定开设思想品德课以外,还将德育刻意地贯穿于所有的学科,规定无论什么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进行道德教育。这让某些学科的教师感到很为难。如数学教师,他们在备课时除了准备专业知识外,还要煞费苦心地考虑哪个知识点或者是哪个环节可以插进一部分道德教育的内容。若非如此,整个课程就会被认为没有进行价值观的指导,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德育的扩大化还体现在学校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举办各种德育活动,如学习雷锋、帮助困难群体等。虽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多是形式主义至上。学生在活动中只是履行教师分配好的任务,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以及做这些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且,学校经常开展华而不实的德育活动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引起教师与家长们的不满,学生不但不能通过活动培养出同情心和道德感,反而会对过于频繁又没有实质意义的活动产生反感。[2]
(三)德育忽视化
在德育受到部分学校的过分强调时,也有一部分学校完全忽视德育。学校认为德育属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只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学校不愿意为德育工作付出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道德标准,不愿意承担道德责任。
德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人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探索这一阶段的德育策略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