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性参与度理论研究
(2013-10-30 16:42: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行业新闻 |
早在20世纪30年代,泰勒就曾提出,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与其在学习方面取得的效果成正相关关系。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学者对学生学习性参与度理论的研究日渐兴起,佩斯在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学业成就是和学生个体投入的时间成正比的,学生在一些特定的学习活动中投入时间和精力越多,他们从中获益会越多,因此,学生学业成就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成正相关关系。丁托提出了“整合”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与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分享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教师同时在教授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实现了教学相长,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性参与程度及满意程度对其学术整合和社会整合程度起关键作用。阿斯汀重视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重要性,大学生的参与包括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心理和体力方面投人的总和,在校期间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与其学业成就息息相关,同时,学生学习性参与度也是高校及各利益群体评价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乔治·库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提出较为完整的学生学习性参与理论,他认为,学生学习性参与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学生参与有效教学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及高校在支持学生参与有效学习活动中在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学习环境等方面投人的力度。在学习活动中,学校提供的支持力度越有效,学生参与度越高,他们就会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与职业技能。莎菲莱认为,同工作参与度相似,学习参与度是学生个体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之后,在学习方面投人的热情、精力和可持续程度,主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除此之外,齐克林、甘姆森、帕斯卡雷拉和特伦兹尼等人也进行了学生学习性参与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