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应该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需要从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三个层面来开展教育改革。本文重点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解决学生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一)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确立正确的理念
根据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当代我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要想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理念。
理念一:只存在“学生的问题”,不存在“问题学生”。
理念二:“学生的问题”与评价标准有关,多一个标准,可能就会少一些问题,多一批优秀学生。
理念三:所有的“学生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好学生,教育者的责任在于“长善救失”。
理念四:解决“学生的问题”,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更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
(二)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的问题的预防上
预防是指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是解决学生问题的上上策。预防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1.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用集体的力最改正少数学生的思想观念,解决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良好的班集体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强的领导班子、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目标明确使学生不愿做坏事;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使学生不能做坏事;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班风使学生不敢做坏事;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使学生不必做坏事。所以,建设好集体,是预防“学生的问题”产生的最好方法。
2.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用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也是预防“学生的问题,产生的有效方法。
3.教师要善于观察、研究学生,敏感捕捉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苗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已经形成的一些不良倾向,要下大力气挽救回来。有时教师需要想办法,使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及早解决。这叫做主动出击。
(三)用艺术的手法解决已经出现的“学生的问题”
当然,有时预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问题出现以后,我们就得借用爱与智慧来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问题”的复杂性,因此不存在一个或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体系。借鉴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和优秀教师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各种学生问题的办法。
1.说理
说理是一种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的教育方法,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些人认为,说理是无济于李的,这是说理者不善于说理造成的,不是说理本身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大多数是认识问题,所以通过说理来解决认识问题,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采用说理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就李论事,不牵扯其他的事情,以解决当前问题为边界;二是说理要浅显明确,不泛泛而谈,不上纲上线;三是说理过程要严密,善用对方的观点反击对方,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四是说理要抓住最佳的时机;五是要明确提出处理和改进的办法;六是永远不说过头的话。
2.关爱
很多教育学者都认为,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思想,最有力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所以,在近现代教育家的语言系统中,“爱”字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关于爱的名言也非常多。我们这里所说的关爱,是教育爱中的一小部分,即对发生了问题的学生要从情感上多投入,多关心,在学业上多指导,在行为上多鼓励,就像对待生了病的亲人一样,要比平时付出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用关爱的策略教育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真情来关爱,不能有半点做作;二是要设法让学生感觉到你在关爱他;三是关注的范围要涉及全部生活,特别是家庭中的特殊事情,不要只盯住学习不放;四是要为学生做点你力所能及的实事。
3.宽容
宽容既是一种教育态度,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修养。宽容,首先意味着允许学生犯错误、出问题。其次,意味着对学生问题的理解与同情。再次,意味着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或自己的时间安排来改正错误。
在使用这一策略时有几点需要注意:一要学会区分哪些问题要抓住不放,哪些问题可以不去追究,做到该宽容的要宽容,不该宽容的绝不迁就。不能出现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却区别对待。二要让学生懂得你是在给他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绝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是你软弱,或者是你怕“家丑”外扬,而有意掩盖问题。
4.欣赏
欣赏是一种教育态度,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欣赏是一种教育爱的表现方式,欣赏是有选择的,它意味普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良好品质的肯定。
左权县有首民歌唱道:“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这就是说事物各有各的美。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有这样的智慧与胸襟。欣赏学生不是作假,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允许学生“各美其美”,而且还要学会“美人之美”,即要学会欣赏与赞美。这样才能做到“美美与共”,以实现“天下大同”。当你学会发自内心地赞美学生时,你会惊人地发现教育的奇迹出现了。
欣赏时只要求做到一点,那就是真正欣赏学生值得欣赏的优点或特点,不附带任何条件。
5.惩罚
惩罚意味着我们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负面的评价并对其行为给予一定的制裁与限制。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惩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一般在学生明显地故意做错了事的情况下进行。如严重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并给集体与他人造成危害或具有可以预见的潜在危害的情况。惩罚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惩罚让学生马上认识到自己错了,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行为是不允许的。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罚,有利于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错了事就必须付出相应代价的道理。
教师运用惩罚手段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惩罚的行为必须是明显违纪或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的行为。②惩罚要及时,即在问题刚刚出现之后,不能拖得过久。③惩罚前要与被惩罚的学生谈话,告诉其惩罚的理由。④惩罚要说到做到,不打折扣。⑤惩罚要公平、公开。公平是指对事不对人,公开是指要在一定范围内让有关人员都知道。⑥惩罚要取得大家的支持及被惩罚对象的认同。特别要与学校领导、其他科任教师、大多数学生及学生家长保持认识上与行为上的一致。⑦慎用惩罚手段。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惩罚的方式,选择惩罚的程度、时间、地点。⑧严禁体罚。我们反对体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方面,体罚会造成对学生身体或心灵的伤害,所以为了保护学生身心的键康发展,我国从法律上禁止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另一方面,从教育效果上来讲,体罚并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体罚学生是教师缺乏师德的表现,同时也是教育无能的表现。
总之,学生出问题是难免的、正常的,学生问题的产生与教育的失误不无关系,我们应该本着“长善救失”“治病救人”的原则,改进我们的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