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戏与幼儿课程相结合的幼儿教育

(2013-07-31 09:42:58)
标签:

幼儿教育

幼儿课程

幼儿游戏

早期教育

教育

 一、游戏、幼儿园课程与幼儿

 (一)游戏与幼儿

    游戏既是幼儿生活的需要,同时又与幼儿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是个体主动的、自发的、愉快的自由活动。对于游戏,幼儿有一种内在的渴求。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游戏就是幼儿的工作。可见游戏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不同的游戏理论对儿童游戏的功能也有着不同的论点。如弗洛伊德学派认为游戏是宣泄被抑制的消极情感的必要渠道;皮亚杰主义认为游戏是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必要过程;埃里克森则认为游戏使儿童有可能安全地操练以后在现实生活中将被规定要干的事情;马斯洛认为游戏是自我实现的一个主要途径。必虽然这些思想表述得并不一致,但是从中我们都直接或者间接看出这些思想所表达的一个共同的观点,即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从深层次理解,其实游戏符合了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弗洛伊德说过:“因为在游戏时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们那个世界的事物,来使自己得到满足。”通过游戏的方式,孩子以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途径来从容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而不会陷于无法被成人世界理解的困惑中。因此,游戏的过程是愉快的、自由的、创新的,同时也是一个促进幼儿有序成长的过程,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生活,在想象中演绎生活,在这种合适的安全的方式中让自已获得健康快乐的发展。

    (二)游戏与课程—基于共同的着眼点

    当把游戏与课程置于教育的视野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共同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游戏和课程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幼儿发展的手段。任何教育最终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因此,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使儿童的学习更为积极有效,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是比较可行的,也是有价值的。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具有双重价值:工具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为游戏而游戏;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游戏是发展儿童的手段,在他们将游戏纳人教育活动之中时,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发展目标。因此,在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中,我们就需要考虑游戏的本体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协调。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独特的教育性,发挥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功能,那就要“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当游戏本身是儿童活动的内在目标时,它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手段。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普遍将游戏作为一种手段,从这点能看出教育者们都尝试着把游戏的作用在教育中彭显出来。但是,仅仅将游戏作为课程实施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当游戏只被当作实施课程的工具时,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就会丧失殆尽,这时游戏就会成为教学的“装饰”,使用游戏纵然能相对好地传授知识,但不能保证让幼儿获

得充分的“享乐”“感受”“体验”和“表达”。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但是孩子并没有感觉那是游戏,却感觉是在认真地完成一项任务,没有体验到游

戏的快乐。鉴于此,游戏与课程相融合的理念,即是寻求游戏的内在精神与课程的融合渗透。课程不可能完全采取实体化的游戏活动形式,但课程应该都能够具有游戏的内在精神。

    二、游戏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价值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A这从一定意义上强调了游戏在课程及整个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墓本地位。可见,游戏与幼儿课程不仅仅是基于共同的出发点,游戏中蕴含了丰富的课程价值。合理的幼儿园课程是不能脱离游戏的。为了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育者需要把幼儿、课程和游戏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相互的融合是有着很重要的价值的。

    (一)游戏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并使其更具生命力

    首先,游戏提供了课程需要的多方面相互联系渗透的生活经验。皮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对于幼儿而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其发生作用,并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而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与其发展最贴近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在游戏中获得的熟悉的经验感受。实践证明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可以激发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应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爱好,形式更应符合幼儿的内在孺要,努力为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引导其健康快乐成长。

    其次,渗透了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是具有生命的课程。游戏反映的是幼儿的真实生活,是幼儿切实需要的教学形式,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也丰富了课程的生命力。如大班韵律活动《傣族舞蹈》中,如果教师试图通过单纯讲述原本的故事情境让幼儿理解舞蹈,就会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让幼儿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但如果注人游戏的元素,先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音乐中让他们联想熟悉的生活情境,然后随音乐用有节奏的舞蹈动作表演他们想象出的情境,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就大不一样了,思维也会被激活。幼儿和教师的交流,集中到了“小雨和花”的故事情境中。在音乐中小雨和花可以有丰富多样的接触方式,他们在玩耍、嬉戏,整个活动孩子可以深切地体验到不同交往形式的快乐、音乐的快乐、舞蹈的快乐。以这样的游戏情境作为活动的载体,将游戏和生活经验渗透到课程中来,使得课程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而且这些经验源于幼儿所喜爱的生活,整个过程幼儿都能全身心地融人,真切地体验到了快乐,并能在快乐中主动地思考。

    (二)幼儿园课程使游戏变得更具魅力

    幼儿园课程是一个丰富又具有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丰富游戏主题,拓展游戏情节,这将使游戏更加鲜活、有吸引力。如在中班开展的“好朋友”主题活动中,幼儿将学习如何与好朋友交往、分享。教育者可以将这些经验融人另一个主题活动“图书节”中,在此主题的游戏活动中灵活添加“我给好朋友讲故事”“我和小朋友一起表演书中的故李”等游戏。孩子在这些游戏中拥有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主动地运用到游戏中来,并在交往中自然地生成更多交往的方式,这无疑促进了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当课程与游戏相融合之后,孩子可以将各领域的知识相应地运用到游戏中来,这样的融合渗透不仅使课程滋养了游戏,而且也增强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不断增长、蔓延。

    三、教师是融合过程的促进者

    《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窝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口。这要求教育者在选择教育内容、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和综合性。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有力支持者和促进者,在课程和游戏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促进更好的融合,教育者需要努力去探索和发现。

    (一)实践“游戏的思想”

    首先,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是: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自主的选择。好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提供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关键因家之一,教师需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关注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停留在让幼儿仅仅感受活动的快乐。还需要考虑增强孩子对下一次活动的迫切需要,这是幼儿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休验快乐是一方面,但是要有其实质的内涵,而不纯粹是疯玩的快乐。

    其次,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要具有游戏者的特性,这意味着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友好、平等且愉快的关系,在核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游戏具有生成的开放的特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调整预先的教学设计,当孩子的回应和自己的预想有冲突时,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有目的地调适原有的设计思路,而不是对幼儿的话不予以理睬,仍突兀地按原来设计好的思路“拽”着幼儿向前“走”。同时,处理恰当的话,学生异样的回答是可以为自己的活动所用并使之增色的,但这需要教师关注并能用心去思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

    (二)抓住“游戏的生成”

    从游戏与课程融合的理念出发,我们提倡在活动中“发现游戏”,真正开展一些贴近幼儿需要且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一些想法和建议,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情节性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故李,引导幼儿在听完故事后开展有关这些故事的游戏,游戏的内容由幼儿参与讨论产生,通过和教师的完善然后被采取;还可以在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开展中,让幼儿通过参观现实生活中的设施,从而生成角色游戏资源。如在“图书节”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把参观图书馆时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师的协助下成立一个班级图书馆。这既丰富了孩子的经验又更好地促进了课程的开展。游戏的确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学习”,这种学习就在于它给了幼儿幸福和愉悦,而且在过程中悄悄地锻炼了幼儿的能力。游戏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蕴含于知识中,同时游戏也会因知识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它的深度和广度。

    (三)拥有“游戏性的态度”

    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拥有一种游戏性的态度,一种平和的、积极的生活观和学习观。这种游戏性态度会感染幼儿,为培养幼儿乐观从容的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游戏中让幼儿明白游戏中的淘汰也是一种娱乐,不需要为之难过和哭泣。埃里克森理论中就指出: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学会正确地看待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很重要。既然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那游戏为何要一帆风顺呢?游戏是幼儿体验生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幼儿被淘汰时,老师可以面带徽笑地说:“哈哈,你刚好也玩累了吧?休息一会儿,等下有力气了会玩得更好!”“没关系啦,我们在游戏呢,一会儿还有机会的!”教师应尽量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的、有利于自我实现的环境,而不是竞争味很浓的氛围,让孩子有一种快乐感与归属感。教师的游戏性态度能够感染幼儿,逐渐引导其形成从容地追求卓越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能从小培养幼儿面对挫折时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教师要学会拥有这样的游戏性态度,让它为幼儿完普人格的形成莫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工具性取向的教育意识以快节奏和高效率的干预方式,让游戏只是成为驱赶幼儿快步前行的工具,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体验。事实上,无论是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活动内容还是作为课程实施及教学的工具形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整个幼儿园课程之游戏精神的彰显,都是为了幼儿的发展。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更好地寻求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积极寻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这不仅对于幼儿,对于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