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人的需要角度解读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2013-07-15 10:55:41)
标签:

文学

祥林嫂

祝福

文化

    小说《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出了祥林嫂在旧中国被夫权、父权、族权、神权等交替压迫下,被摧残致死的典型的中国封建妇女的形象。样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式中国妇女的典型代表。其形象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鲁迅先生刻画的祥林嫂的认知有了一些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样林嫂的悲剧命运根源的解读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祥林嫂的悲剧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如顽固的封建礼法、封建政权象征的鲁家、剥夺人身自由的婚姻制度以及信鬼敬神的迷信思想等。然而,倘若仅仅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该人物形象作一般性的解释,是远远不足以阐释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根源的,不能阐明作为主体性的“文化的人”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因此,我们在这里所提出的祥林嫂本身的性格组合和作为具体有主体性的“文化的人”的看法,应该成为我们从新角度研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一个出发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需要是多方面的,“生理的需要是首当其冲的,而后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和自我表现等需要”。由此我们不妨可以从人的需要出发,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来从另一个角度透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之所在。
    二、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基本需求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它包括饮食、休息、性、睡眠、御寒、避热等内容。本人的关心,在这一方面,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做为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祥林嫂,也不会例外,也不是必不可少的,和动物一样,也需要有这方面的满足。然而,就是这样最基本的需要,在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也得不到满足。祥林嫂的娘家家境如何、在第一次结婚后过的怎么样,餐迅先生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是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想象,在第一个丈夫去世之后,祥林嫂迫于生计第一次到了鲁镇,这时的她是“脸色青黄”,从这青黄的脸色,我们不难推断出她的生存状况很差,也不难推断出她生活的艰辛。虽然他“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虽然小叔子已经能打柴了,从门当户对这一角度理解,祥林嫂娘家的家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可能提供给样林嫂物资上的资助。
    1.温饱需求
    在封建礼制统治下的旧中国,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观念决定了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另外,被鲁迅先生称为“最昏迷的强暴”的“节烈观”也在束缚摧残着妇女。所以,只要是有一点希望,她就会坚守,出逃到鲁镇打工,正是说明了她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然而,第一次的打工经历又使她的这种需要有过短暂的满足。鲁四老爷收留了她,给她解决了温饱,她也有了变化,“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终于成为了“暂时做稳了的奴隶”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但是先生的笔墨似乎不仅仅在此,这种满足中似乎透露着个深层次的悲哀,即指当时中国的劳动妇女仅仅而且只有在这可怜的生理层次需要上得到一点的满足。生理需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性的需要。这方面,小说似乎并没有提供给读者什么,但这又何尝不是体现鲁迅先生笔力的深刻呢?第一次守寡,二十多岁的祥林嫂很快因为生活的温饱而暂时满足了一切,这难道不足以说明象样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经彻底丧失了性的正常需要了吗?或许这是更可悲的,因为大写的人被变形成了“非人”。
    2.安全需求
    继生理需要之后的是安全需要,它包括安定、保障、居住、免于恐惧等。从这个角度来讲,祥林嫂的处境也同样是悲惨的。除了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过了一段在她看来是安定、保障的生活之外,她的安全需要就再也没有获得过。被婆婆抓走,又被当着牲口一样卖到贺家坳,之后又时刻忧愁自己的命运……,生活上的安定和保障无从谈起。祥林嫂对来世(地狱)的恐惧,使她产生了一切生理和其他安全需要,她执着地为满足和获得这一特殊的需要而作出最后的挣扎。柳妈关于阴间锯尸的讲述,引起了祥林嫂的这一恐惧感,从此她的灵魂受着更为痛苦的折磨,于是她把所有的希望和安全需要寄托于来世—免于遭受锯尸的折磨,关于灵魂有无的苦苦思考和发问,正透露了祥林嫂对来世安全的强烈渴求。然而,这一点极其可怜的又极度愚昧的安全需要,她也无法获得满足,所以她是带着对死后的强烈恐惧感而走到人生尽头的。
    3.爱情需求
    祥林嫂也有过爱,贺老六的老实和本分与勤劳体贴使这个感情近于枯竭的女人产生过爱,然而这爱却不是“恋情”和“爱情”范畴上的,如同千千万万受封建礼教所制约的夫妇一样,这种爱只能视为一种良知所萌发的恩爱而已。但不管怎么说,这终究是“爱与归属”层次上的爱,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了满足,而儿子阿毛的出生更使她有了母爱的寄托。对屡遭不幸的祥林嫂来说,爱的需要获得如此的满足,真是幸运之至。但很快地,厄运再次降临,贺老六和阿毛的相继死亡,彻底摧垮了祥林嫂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恩爱和母爱。到哪里再去寻找呢?人世间是寻不到的,祥林嫂现在所能做到的唯有寄托希望于来世能有一个爱的归属—与老实本分的丈夫和可爱的阿毛在地狱里大团圆。然而,这又是极其矛盾的,究竟是要获得那能免于锯尸恐惧的安全需要呢?还是要获得这种“爱的归属”之需要呢?这时的祥林嫂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分裂”,经受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痛苦和困惑。而当她从“我”这里不能得到也许是她永远也得不到的关于灵魂有无的解答时,样林嫂悲剧命运的一个核心,就是她在不能获得上述两个层次的需要之后的“心死”。
    4.自爱自尊需求
    尊重需要包括了名誉、威望、自我尊重等内容。祥林嫂到底有没有更高的两个层次的需要呢?如果有的话,她又曾否获得?我是这样去理解的:主观而论,象祥林嫂这样不觉醒的妇女不可能自觉意识到更高层次的生存需要及其所包涵的人格价值。是否可以这样说,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在这方面的不自觉展现了一种令人悲叹的“集体无意识”。威望需要,我们我从窥见,但是对名誉的需要,还是有的,这一点从他那么出格的抗婚可以反映出来,她以自身的反抗来维持作为寡妇贞节的名誉。不过“山里人”是不会顾及“立牌坊”的,所以祥林嫂的反抗也是苍白无力的。祥林嫂也有过要别人尊重的需要,第二次来到鲁镇,由于祥林嫂先前的“表现”,鲁四老爷家又成了他暂时的落脚点,但这一次不同的是,鲁四老爷说她是“伤风败俗”,四婶嫌她不干净,便不让她沾手祭祀的器皿。这激起了她的自尊心,同时也想到死亡的恐惧,于是在柳妈的鼓吹下,捐了土地庙的门槛,她的希望就是在捐了之后,人们能够不歧视她,尊重他。这其实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谓的做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需要,就是这一点简单的有点可怜的需要,也没能够实现。
    5.自我实现需求
    就自我实现需要而言,虽然祥林嫂的主体意识不可能自觉地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在客观效应上,祥林嫂不自觉的在进行“自我实现”。祥林嫂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赖以生存的人生信条是什么,但她立身处世的准则恰恰是统治阶级为了使国民就范而提倡教化的理学主导意识,当被婆家卖到贺家坳时,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主演了一出被不少人认为是“具有反抗性”的闹剧。但可悲的是,祥林嫂的这种反抗并不是真正的人格觉醒,在这里,“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的思想使这个人格的尊严已丧失殆尽的,女人开始了本能的反抗,而这种反抗是用来完成她的“自我实现”,证明她的最高人格理想—“从一而终”的贞节观。然而,她终于未能“自我实现”,这反抗是苍白的,因为她用以反抗的武器恰恰是统治阶级提倡教化的夫权思想和贞节观,这就注定了她是不可能实现其人格理想的。不过,“从一而终”的“自我实现”之失败,还不足以彻底摧垮她,儿子阿毛的出生,再一次萌发了祥林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循着“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规范,她把所有的希望都集中于阿毛一身,对她乃至世界的妇女来说,把儿子哺育成为有出息的人,就是她生命价值的最高“自我实现”。把握住这一点,我们才能理想为什么祥林嫂在阿毛死后那近乎痴呆的情态。总之,无论是反抗野蛮婚姻也好,还是寄托望于儿子阿毛也好,祥林嫂的“自我实现,只能是一种不自觉的在封建的“三从四德”礼教之麻醉之下的需要。在祥林嫂身上,她可能是最高层次的,但在我们看来,这种“自我实现”不仅不是高层次的,而是一种病态的、崎形的。
    通过对鲁迅笔下祥林嫂之一人物的需求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在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的命运。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最起码的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时,则会引发出一系列病变或作出令常人难以认同的事情来。正是如此,我们从祥林嫂身上不难推断出当其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或实现时,该人物必定要走向衰亡是其一种必然的结局。祥林嫂身上所发生的这些悲剧,也构成了其悲剧命运的最深刻导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