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2013-06-21 14:42:32)
标签:
教育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
|
分类:
行业新闻
|
1.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体系开发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文化课全面体现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确实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实现。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莫定基础。
a.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作为“底线”要求,课程标准体系开发要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体系,并分解到学年、学期的阶段性目标,落实到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去,同时建立相应的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处理好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与核心技能、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并序化,通过优化课程设里,逐步构建融会贯通、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
3.坚持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科学化
要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按照人才培养质量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将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有机结合。实施相应的“双证书”制度,
4.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主动争取有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和高管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把专业发展走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人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建设稳定的结构合理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坚持不懈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结合生产、经营和服务实际,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作为“兴趣”的要求实施。
5.坚持可行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课程标准体系开发必须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及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定,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在课程设且、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一定要有可行性。可行性是方案实施的基础,也是保障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可行性的基础就是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离开学生的实际基础,那一切只能是口号和空谈。各系部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在综合职业能力分析中确定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点以及相互间的逻辑联系、应用频度和难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并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此作为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实施教学的依据。而将兴趣作为拔高和培养品牌学生的依据,一并纳入课程体系开发范畴。
四、“底线+兴趣”课程体系方案的审定与滚动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为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需要及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
课程设计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课程设计是对各科教学内容所规定的统一要求,是编制教材、教师教学、监督、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课程设计编制必须体现人才培养培养目标.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符合学生实际,有高度的可行性。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须经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审定后实施。在具体实施中,每年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滚动修改一次,未经批准,各系部不得随意改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不断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我们认为,可行性是职业院校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考虑,离开了可行性,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