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估算和测量最大心率的几种方法》一文中,大家知道为了控制运动强度,除了客观的配速和心率以外,还可以参照主观的说话测试和RPE(Rating
RPE是瑞典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加纳·博格(Gunnar
http://ww4/large/8d6eb0b2jw1f0k2roz8poj20hs0gq75l.jpg
有没有觉得眼熟?像不像我们小学自然课里学过的风力等级感受表?
http://ww3/large/8d6eb0b2jw1f0k2ruez9lj207r08xgml.jpg
对有经验的跑者而言,PRE就是一种不看手表就能判断当前运动强度的辅助手段。不同强度的RPE分值乘以10,可以粗略的估算相当于当时心率值。如RPE为15时,心率约为150次/min。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规律在年轻人中比较适用,年纪越大,这种推算越不准确。
对于运动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症状,用RPE评定时,症状表现平均要比客观指标早2min左右。
http://ww2/large/8d6eb0b2jw1f0k2rzsutpj20e005i3zn.jpg
RPE对运动强度的指导意义还可以参照这个表。
中等强度:RPE
大强度:RPE
超大强度:RPE
“中等强度”运动的的典型表现形式是轻松跑和LSD,目的是增强耐力,或者是从之前的高强度运动中恢复体力。
“大强度”运动的典型表现形式是节奏跑,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乳酸阈值”,即人体处理乳酸的能力,使你得以保持更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超大强度”运动的典型表现形式是间歇跑、冲刺跑和法特莱克变速跑。
如果你觉得20级分得太细了,不容易做出判断归类,还可以参考合并后分10级的简化版。
http://ww1/large/8d6eb0b2jw1f0k2s81dygj20kn09fdhz.jpg
此外,因为特定人群对判定方法存在感知困难,语义表达也不尽充分,罗伯森等人2000年在《儿童自感用力程度等级:性别和种族的混合验证》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针对儿童的10级OMNI等级,与上图也有相似之处。
目前,国外的运动医学医师认为,确定合理运动强度的最好方法,是把心率和RPE两种方法的结合。就是说,先按适宜的心率范围进行运动,然后在运动中结合RPE评价表来掌握运动强度。这样,当你离开心率带时也能知道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合理了。当然,这两者的对应关系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建立。
除了部分配图可能来自于网络,上述文章、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出版机构所有。从互联网选取配图的目的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上述文章出版机构和所发布网站无关。
请尊重本人的劳动,任何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转载,请首先获得译者/作者或所属出版机构的许可,并注明出处。
商业合作请联系:新浪微博“马拉松S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