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窦氏八穴(八脉交会穴)

(2013-08-23 13:41:36)
标签:

窦氏八穴

八脉交会穴

健康

分类: 针灸推按

窦氏八穴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云.少室隐者之所传.刘氏曰.八穴用为辅治.非拘于法取者也.)

公孙(足太阴脾.通冲脉.合于心胸.主治二十七证.)

九种心痛 心胃 痰鬲涎闷 心胸 脐腹痛胀 三焦胃 胁肋疼痛 心脾 产后血迷

心主

小肠心 水隔酒痰 肝胃 中满不快反胃呕吐 胃 腹胁胀满痛 脾胃 肠风下血 大肠包络 脱肛不收(大人小儿) 大肠肺 气隔心肺食隔不下 胃脾 食积疼痛 胃脾 癖气小儿食癖 小肠心主 儿枕痛(妇人血块) 小肠三焦 酒癖 胃三焦 腹鸣 小肠胃 血刺痛肝脾小儿脾泻 脾肾 泻腹痛 大肠胃 胸中刺痛 心 疟疾心痛 心包络

上病公孙悉主之.先取公孙.后取内关.

内关(手厥阴心包络.通阴维.主治二十五证.)

中满不快 心胃 伤寒 心主 心胸痞满 肝胃 吐逆不定 脾胃 胸满痰隔 肺心腹痛

肺九种心痛 心主胃 胁肋痛 肝胆 妇人血刺痛 心肝 肠鸣 大肠 积块痛 肝 男子酒癖 脾肺 二膈并心下痞痛 心脾胃气膈食不下胃心肺 腹肋胀痛 脾胃心主 肠风下血 大肠 伤寒结胸 胃 里急后重 小肠 食膈不下食 心主胃 疟寒热(新添有验)

上病证.内关悉主之.

临泣(此足临泣也.足少阳胆经.通带脉.合于目.上走耳后颊颈缺盆胸鬲.主治二十五证.)

足趺肿痛 胃 手足麻 小肠三焦 手指颤掉 肝心主 赤眼冷泪 膀胱 咽喉肿痛 三焦 腿胯痛 胆 脚膝肿痛 胃肝 四肢不遂 胆头风肿膀胱 头顶肿 膀胱 浮风瘙痒 肺身体肿 肾胃 身体麻 肝脾 头目眩 膀胱 筋挛骨痛 肝胃 颊腮痛 大肠 雷头风胆 眼目肿痛肝心中风手足不举 肾 耳聋 肾胆

上列病证.临泣悉主之.先取临泣.后取外关.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通阳维.主治二十七证.)

肢节肿痛 肾 肾膊冷痛 三焦 鼻衄 肺 手足发热 三焦 手指节痛不能屈伸 三焦遂胆胃 筋骨疼痛 肝肾 迎风泪出 肝 赤目疼痛肝心腰背肿痛 肾 手足麻痛并无力 胃 眼肿 心 头风掉眩痛 膀胱 伤寒表热 膀胱 破伤风 肝胃 手臂痛 大肠三焦 头项痛 小肠 盗汗心主目翳或隐涩 肝 产后身肿 胃肾 腰胯痛 肾 雷头风胆

上病证.外关悉主之.

(手太阳小肠经.通督脉.合于内 .走头项耳户膊小肠膀胱.主治二十四证.)

手足挛急 肝 手足颤掉 肝三焦 头风痛 三焦膀胱 伤寒不解 膀胱 盗汗不止 肺心喉闭塞 肾肺胃 颊腮肿痛 胃小肠伤寒项强或痛膀胱 膝胫肿痛 肾 手足麻 胃眼赤肿 肝心 伤寒头痛 膀胱 表汗不出 肺胃 迎风泪下 肝胆 破伤风搐 肝 产后汗出恶风 肺喉痹 肺肝脚膝腿疼 胃 手麻痹 大肠

上病后 穴主之.先取后 .后取申脉.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通阳跷.主治二十五证.)

腰背强痛 膀胱 肢节烦痛 肾肝 手足不遂 胃肺 伤寒头痛 膀胱 身体肿满 胃面自汗 胃 癫痫 肝 目赤肿痛 膀胱 伤风自汗胃头风痒痛 胆 眉棱痛 膀胱雷头风 胆 手臂痛 大肠 臂冷 三焦 产后自汗 肾 鼻衄 肺 破伤风 肝 肢节肿痛肾肝 腿膝肿痛 胃耳聋肾 手足麻 胆 吹奶 胃 洗头风 膀胱 手足挛 肝肾产后恶风 肾

上病.申脉穴主之.先取申脉.后取后 .

列缺(手太阴肺经.通任脉.合肺及肺系喉咙胸鬲.主治三十一证.)

寒痛泄泻 脾 妇人血积痛或败血 肝 咽喉肿痛 胃 死胎不出及胎衣不下 肝 牙齿肿食噎不下 胃 脐腹撮痛 脾 心腹痛 脾肠鸣下痢大肠 痔痒痛漏血 大肠 心痛温痢 脾 产后腰痛 肾肝 产后发狂 心 产后不语 心包络 米谷不化 脾 男子酒癖胃肝 乳痈肿痛胃妇人血块 肝肾 温病不瘥 胆 吐逆不止 脾胃 小便下血 小肠小便不通 膀胱 大便闭塞 大肠 大便下血 大肠 胃肠痛病 心胃诸积心胃

上病.列缺悉主之.先取列缺.后取照海.

照海(足少阴肾经.通阴跷.主治二十七证.)

喉咙闭塞 胃 小便冷痛 肾肝 小便淋涩不通 膀胱 妇人血晕 肝肾 膀胱气痛膀胱 胎衣不下 肝 脐腹痛 脾 小腹胀满 小肠 肠下血大肠 饮食不纳反胃吐食 胃男子癖并酒积 肺肝 肠鸣下痢腹痛 大肠 中满不快 胃 食不化 胃 妇人血积 肾心儿枕痛 胃肝 难产肾肝 泄泻脾 呕吐 胃 酒积 脾 气 胃 气块 脾肝肾酒痹 胃肝 气膈 心主 大便不通 大肠 食劳黄 脾胃 足热厥 心主

上病.照海悉主之.先取照海.后取列缺.

上法.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扪道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未已则求之.须要停针待气.使上下相接.快然无其所苦.而后出针.

按此八穴.治法溥博.亦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冀获一免者也.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 : 合于心、胃、胸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后溪通督脉申脉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阳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