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2019-05-19 22:39:12)
标签:

教育

原创


在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举办的研学旅行导师培训中,参加的人员占比最大的是旅行社从业人员。这也引发了一个讨论的问题,在研学旅行中,研学和旅行到底哪个更重要?

 

毫无疑问,从研学旅行的排序中,研学在前面,从发文的部门中,教育部是牵头部门。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核心是研究性学习。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教育性原则是《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中的第一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

 

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实大家已有基本的认知,但很难回避如何让孩子以高分进入排名靠前学校的问题。“孩子要上好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就要全面补课。”这是过来人的经验。始终还是教育不均衡和招生录取的指挥棒在作怪。

 

高分遮百丑,普遍是把教育等同分数。学生活动走不出校门,课间不能自由活动,“安全问题”绑住了孩子的手脚。巨婴和啃老簇的出现,虽引起思考,但却还无法从教育的根本上去解决。

 

为什么研学旅行政策出台之后,相比之下,教育部门和旅行社可谓冷热两重天,让人对旅行社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关键是旅行社看到了商机,而学校感觉到的是烫手的山芋。

 

教育部门站在更有作为的角度去思考,会为孩子未来的社会竞争力去着想。未来的竞争不是校园内同学之间升学的竞争,而是以一个完整的人格去面对世界的竞争。大家都清楚一个问题,孩子如果无法全面成长,将来何以保家,何以卫国?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也有不少人有个错觉,觉得自己有能力养孩子,老了也无需孩子养,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有点当“宠物”在养了。个别人有这样的思想不足为奇,但要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会让人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了。其实,不少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是有忧虑的。

 

只会考试读书,没有全面成长,未来恐出现“待宰的羔羊”。 从国家明文规定中,也能看到有这方面的隐忧和竭力想去改变。

 

正在热起来的研学旅行活动,正在形成对教育改革的触动。如何让课堂更受学生欢迎?如何让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成长?这些问题正在被一个个研学旅行的课程解开。一直很难推动的课堂改革,正被研学旅行打开一个新的缺口。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课堂革命是一场心灵革命,一场观念革命,一场技术革命和一场行动革命,革命是颠覆性的。

 

比较尴尬的是,课堂基本还是铁板一块,也许研学旅行最终将形成撬动着课堂改革的力量。

 

如何思考和看待研学旅行,还是要从相关的政策文件入手。对研学旅行和对孩子综合素养的培养,已有很多明文规定。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可以看出未来对人才的培养会有很大的转变,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是当前教育要解决好的命题。

 

而“研学旅行”一词较早出现在2013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中。通知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旨在发展休闲经济,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文件,为研学旅行埋下了伏笔。

 

20143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重点突出全员参与、集体活动、走出校园、实践体验。”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在明确研学旅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育部在试点工作中,第一次提出了实施的时间要求。“研学旅行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教育阶段各实施一次,原则上小学阶段21夜,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实施;初中阶段32夜,在初中一或二年级实施;高中阶段43夜,在高中一或二年级实施。学校可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

 

随后,在714日,教育部还下发《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境外研学旅行进行规范。“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每次活动安排不宜超过2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参访城市不宜超过4个。除非特别需要,不宜组织跨国多地的境外研学旅行活动。”

 

201489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20158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支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鼓励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旅行社和研学旅行场所应在内容设计、导游配备、安全设施与防护等方面结合青少年学生特点,寓教于游。加强国际研学旅行交流,规范和引导中小学生赴境外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2016318日,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公益性原则、普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并规定了实施的时间:“研学旅行每学年累计时间原则上小学生4-5天,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实施;初中生5-6天,在初中一或二年级实施;高中生5-7天,在高中一或二年级实施。学校可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学生活动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实验》提出的实施时间比《试点》提出的时间要长。可见研学旅行这项工作也是有一个不断斟酌探索的过程。

 

201611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把五项基本原则改为四项基本原则,即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从第三位被提到第一位。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规定中没有对研学天数提出硬性的要求,学校可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这也说明,时间可长可短。

 

研学旅行有了以教育部为主导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各省市也相应出台和酝酿实施意见。广东省于2018830日发布实施意见,离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意见慢接近2年的时间。在广东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研学旅行导师的培训计划。

 

研学旅行,从2013年提出概念,到2016年开展试点工作,再到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推广之势,历时5年。

 

对实施时间的要求,就有三次变化,如小学从“21夜”到“4-5天”,再到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可见在具体实施中要考虑很多的因素。

 

在研学旅行的探索发展中,还有另一条脉络是关于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变化。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201493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提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20141210日,教育部同时下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是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旨在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入课程要求。2016823日,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提出“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学习。开齐开足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严格落实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要求。”并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学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中,规定了评价方式和程序。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由学生个人重要或典型活动的写实记录、收集审核和事实证明材料、学生自我陈述和教师评语等项目组成。要求证明材料详尽真实、有据可查。

 

201781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研学旅行,国家明文规定要让孩子全面成长!

 

对各种政策文件的解读和领会,主要是要认识到学生的评价体系在发生变化,要更加注重孩子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核心的体现是要培养适应未来现代化的人才。

 

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必须进行变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被提到很重要的位置,身体素养和劳动能力备受关注。家长以后不要再对孩子说:“你只管读好书,别的不要管。”

 

学生既要读圣贤书,两耳也要闻窗外事。要更加关注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035年,16年之后,也是现在在校学生走出社会的关键年份,现在如何去关注小孩,也决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

 

减负不再是一句口号,要让孩子不仅仅专注分数,还要有时间和机会去提升其它方面的能力,养成能应对未来新的竞争态势的好品质。

 

素质教育还有多远?从研学旅行可以看出对人才培养方法的革命性变化。研学旅行不是为了应付学习的综合测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正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广东优行研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