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循证医学比较
(2013-06-07 15:12:14)
标签:
健康 |
分类: 病例与探索及研究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简称CEA)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简称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两大外科手段,究竟哪种方法更胜一筹,是当今医学界的焦点话题之一。
关于二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比较,近几年国际上也陆续公布了几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四组研究:第一组为SAPPHIRE研究[1],该研究随机选择了334例CEA高危患者,分别接受CEA或者CAS治疗,术后30天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卒中、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在CEA组为12.6%,CAS组为5.8%,其中30天卒中/死亡率,CEA组为5.4%,CAS组为4.8%。该研究表明对于CEA高危患者,采取CEA或CAS治疗后两组患者近期死亡率和中风发生率是相当的,CEA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神经损伤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高于CAS组,但CAS并没有显示出比CEA有更多的优势。第二组为SPACE试验[2],该试验选人了1200例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度脑卒中180天内,分别接受CAS或CEA治疗,术后30天同侧缺血性卒中和死亡率CAS组为6.84%,CEA组为6.34%,二组间无显著差异;在进一步(包括性别、年龄)的亚组分析中,结果显示,CAS治疗与CEA比较,亦未显示出优势。第三组为EVA-3S研究[3],该研究随机选入了527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的患者,分别接受CEA和CAS治疗,结果发现CAS组患者术后30天内卒中和死亡率显著高于CEA组(CAS组9.6%,CEA组3.9%),治疗后6个月CAS组患者的卒中和死亡率也较CEA组高(分别为11.7%和6.1%)。第四组为CREST试验[4,5],该实验涉及2502例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的症状性或无症状患者,结果显示,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30天和1年的事件发生率与CEA组相似,但CAS组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CEA组(4.1%对2.3%,P<0.01)。对于无症状患者,结果也是类似。一系列循证医学表明,CAS并不优于CEA。美国心脏学会(AHA)已将CEA定位为I级推荐、A级证据,而CAS为I级推荐,B级证据,且已明确规定: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应该首选CEA。只有当斑块在手术达不到的区域时,即接近颅底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颈总动脉近端狭窄,或者手术危险很大时,才选择采取CAS治疗。
参考文献:
doi: 10.1227/01.neu.0000309497.62375.d6.
[2]
[3]
[4] Sheffet AJ, Roubin G, Howard G, et al. Design of the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s. Stenting Trial (CREST). Int J
Stroke, 2010, 5(1):40-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