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342《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2020-11-05 23:09:40)
分类: 读书笔记

摘抄:

1.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没有用心,何谈主动、何谈深度?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作为主体的深度学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维果茨基认为,即使是形成习惯的练习也需要内心的满足才能完成,即要有“心”的投入与参与。“练习只有伴随内心的满足时才能完全成功。不然的话,练习会变成遭到机体反抗的一种疲劳重复。

只有那些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师才有可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用心学习。(第36页)

2.深度学习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简单地说,要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做几件事:(1)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2)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3)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第44页)

3.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必须学习有难度的内容、完成有挑战的任务,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在学生现有水平与较高的未来水平之间,便形成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正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发展的区域,也是学生以主体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获得发展的区域。教师既不因学生学习困难就降低难度,也不因“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而将自己置于教学活动之外。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作为主体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走向未来水平。(第40页)

4.其次,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学生成为主体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对象(客体),并能从中获得发展。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这种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对象(我们暂且称之为“教学材料”)(第40页)相比于教材内容,教学材料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1)饱含教师的教学意图,因而不只是客观的对象、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凝结,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2)是按“序”展开的学生活动的操作对象,因而并不只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伴随着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及其活动。(第41页)2020.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